鼓励孩子养成观察的习惯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知觉。它是通过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嘴巴尝、手脚触摸等去有目的地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

一个孩子的观察能力如何,影响着孩子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程度。只有观察能力较强的人,才会善于捕捉瞬息万变的事物,才能够发现那些看上去细微却十分重要的细节。换句话说,观察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基础,更是孩子日后走向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家长应从小注重孩子观察能力的培养。

一位教育名家曾充满深情地说过:“我最爱孩子熠熠发光的眼睛,因为那是求索的眼睛,是追问的眼睛,是善于思考与观察的眼睛。”可是,在今天,我们的许多孩子眼神涣散,做起事来漫不经心,对生活中的许多现象缺乏敏锐的感知力与观察力。

案例一:

小强已经读初二了,可他总会写错字,补衣服的“补”他写成“朴”,祖国的“祖”他写成“组”。老师平时不知提醒他多少次了,他却总是在每次检查时“视而不见”……

案例二:

小丽每次写作文总难以下笔}觉得没什么东西可写,因为别人对某一事物可以发现很多方面,而她总能只看到一两点。

案例三:

有一天,多多、南南跟妈妈从阿姨家回来,爸爸问他:“你们今天看到什么人啦?”南南漫不经心地说:“看到很多人啦!”而多多则开心地说:“有表妹、阿姨和姨夫,还有姨夫的爸爸妈妈!”接着,多多开始比画了起来,“姨夫家的小白兔可漂亮了,眼睛红红的,尾巴长长的,三瓣嘴……”问南南,南南又“哦”了一声,“好像是有一只小白兔”。原来,南南一到阿姨家就专心致志地看电视去了。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的这些情况呢?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专家分析,孩子的观察能力除了一定的遗传作用外,更多会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现在的许多孩子,面对的**很多,而承受的压力也很多。一些孩子之所以观察能力低下,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家长挤占孩子时间,造成孩子观察能力低下

生活当中,有很多家长爱子心切,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超人一筹,于是,除了让孩子学好学校的功课以外,还让孩子无休止地上这个班、那个班的。家长这样的做法,除了让孩子日渐疲乏,对很多事情失去兴致以外,别无其他好处。当然,也正是因为孩子“缺少自己的时间”,孩子的观察能力也变得越来越差。

2.外界的**过多,让孩子没有办法静下心来

电视机、电子游戏机、网络等,无一不让孩子动心。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是无可厚非的,但孩子的注意力老被这些东西吸引,他又怎么能分出心来认真观察与思考呢?

3.缺乏观察的兴趣

比如,为了写一篇老师布置的“观察”作文,孩子不得不因此对某些自己原本就不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观察。因本身无兴趣,加之,缺乏大人的指导,孩子总是草草了事,匆匆忙忙就交付了自己的“任务”。长此以往,非但不能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还会让孩子心生抵触。

正是以上诸多的原因,影响了孩子观察能力的发展,使他们“视力模糊”“目光无神”。因此,家长应从小对孩子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并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帮助孩子拓宽视野,使孩子变得敢于观察、善于观察。那么,家长应如何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呢?我们的建议是:

1.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

观察力就是指一个人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思维在观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有人将观察称为“思维着的知觉”。

观察兴趣必须在观察的实践中培养。家长可以有计划、有选择地引导孩子去观察他所熟悉、所喜爱的事物,如经常带领孩子观察大自然,参加旅行、参观等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孩子的观察内容。在孩子进行观察时,要围绕所观察的事物或现象,讲一些有关方面的科学道理或传说故事,以激发他的兴趣。例如,孩子发现树叶有稠密的一面,也有稀疏的一面,原因在哪儿呢?家长可引导孩子进行有关的思维活动。在引导孩子观察时,还要注意启发孩子对观察到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这就能使孩子养成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的观察习惯。

2.明确观察目的

家长应帮助孩子拟订观察计划,让孩子明确观察的对象、任务、步骤和方法,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观察。观察目的越明确,孩子的注意力就越集中,观察也就越细致、深入,观察的效果也就越好。孩子在观察中,有无明确的观察目的,得到的观察结果是不相同的。比如,父母带孩子去动物园,漫无目的地东张西望,转了半天,回到家里,也说不清看到的事物。如果要求孩子去观察动物园里的小鸟,那么孩子一定会仔细地说出小鸟的形状、羽毛的颜色、眼睛的大小、声音的高低等。这样孩子就能有的放矢地去观察,并从中获得更多的观察收获。

3.拓宽孩子的视野,让孩子见多识广

观察力的高低与孩子视野是否开阔有关。孤陋寡闻的孩子缺少实践的机会,观察力必然受到影响。因此,从孩子幼小时候起,家长就应该尽可能地多让他感知客观事物,并引导他全面、仔细而且深刻地观察,以便孩子头脑中积累大量的真实事物形象。

公园、游乐场、乡间田园等地方都是扩大孩子观察范围的地方,父母要多扩展孩子的活动空间,让孩子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游戏、玩耍,带他们走访名山大川,看看长河落日、秀山丽水的自然风景,领他们到名胜古迹、主题公园中参观、游玩等,让美丽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陶冶孩子的性情和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启动孩子静态的想象思维。

4.让孩子利用多种器官进行观察

在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中,家长最好让孩子通过多种感觉器官参加活动,如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摸、用鼻子闻等,亲自进行实际操作,以增强观察效果。比如听一听水流声和鸟叫声有什么不同?摸一摸真花和塑料花的表面有什么不同?闻一闻水和酒的味道有什么不同?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种些花草树木,养些小植物,指导他们对此留心观察,比如看看花草的幼芽如何破土出来?花谢后会出现什么结果?虫儿是怎样吃食物的?鸟儿是怎样飞的?……

5.教育孩子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在培养孩子观察的同时,还应引导孩子在观察中积极思考,把观察过程和思考结合起来。科学家看到某种奇特现象,也是要经过一番思考才能有所收获的。接收信息而不处理信息就没有创造。父母应该教育孩子养成观察与思考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的观察能力一天天敏锐起来。

6.教给孩子观察方法

观察方法是取得观察效果的必要条件,孩子年龄小,知识、经验少,思维具体化,自己不善于观察,所以需要家长教给他必要的观察方法,才能提高观察力。

(1)制订观察的任务和计划。每次观察活动,定好明确的目的和指向,预先规定好观察任务,以保证观察的全面、细致、清晰、深刻。

(2)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只从一个角度、方面去看事物,无异于盲人摸象。应多启发、鼓励孩子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另一个观念去看同一个问题,改变了定势的思维,就能使孩子发现更多的问题,也就产生了更强的观察兴趣和能力。

(3)注意细节。让孩子注意细节,观察到别人没发现的问题,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勤观察、认真观察、会观察的良好习惯。

(4)养成写观察记录的习惯。让孩子多动笔头,随时记录观察情况,有利于整理和保存观察结果,以便利用。

(5)多开动脑筋思考。在观察时,要边看边想,学会分清主次、本质与现象,观察力也就会从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