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澳大利亚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滞胀与经济改革

如上节所述,良好的世界经济形势是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澳大利亚经济繁荣的一大重要因素。70年代中期以后,动**的世界经济格局同样严重影响了澳大利亚的经济发展。

一、世界经济环境及其特点

经过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经济繁荣,资本主义国家通货膨胀的压力不断增大。首先,经过20年的充分就业,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会势力不断增强,通过谈判协商手段,许多行业的工资不断提高。不断提高的工资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最终只能以价格的上升转嫁给消费者。其次,60年代后半期,由于越南战争和美国社会福利计划,美国财政赤字急剧扩大,政府只能通过增加借贷弥补财政赤字,美联储在这个时期实行的是扩张性财政政策,这导致美国的通货膨胀不断上升。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作为储备货币被各国所持有,因此美国的通货膨胀不断向其他国家蔓延。而且70年代早期,英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工业国家本身实行的也是扩张性货币政策,因此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压力都在急剧上升。最后,由于60年代国际需求的高速增长,1971年和1972年,国际原材料价格急剧上涨,以原油为代表的能源价格上涨速度更快。

1974年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又刺激了石油价格的飞速高涨。种种压力使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通货膨胀不断上升。

这一时期,世界经济环境的特点表现为:

(一)紧缩性经济政策使各国经济陷入滞胀

为了控制高速增长的通货膨胀,1974年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紧缩政策减缓经济增长。这些紧缩性政策使发达国

家出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首次经济负增长,并由此进入经济衰退。但是这些紧缩的政策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却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从而出现了工业化国家经济停滞、而通货膨胀持续高涨的“滞胀”现象。

(二)就业率下降

经济的衰退使发达国家的失业率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3%左右急剧上升到1975年的5%以上。这一方面是由于经济的低增长无法创造与劳动力增长速度相同的岗位增长,另一方面由于之前经济高速增长期间对劳动力节约型技术的投资使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下降;而且由于高通货膨胀,工人索要的工资也不断上涨,更加降低了劳动力需求。企业为了节约劳动力成本,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力密集型行业,这进一步削减了工业化国家的就业岗位,降低了就业水平。

(三)国际贸易增速不断降低

各国由于担心国际收支失衡,普遍采取贸易保护措施。1975年,世界贸易总量出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首次下降,之后一直低速增长。1979—1982年间,世界贸易出现停滞状态,1982年世界贸易额和贸易量均低于1979年的水平。1975—1982年,世界出口额平均年增长率为3.7%,而在经济繁荣时期(1965—1972年),这一增长率为11.4%,这还没有剔除滞胀期间高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

二、澳大利亚经济的滞胀

1974年,澳大利亚经济与世界经济步调一致,国内外市场的急剧萎缩和政府为了控制通货膨胀采取的紧缩性政策造成澳大利亚经济进入滞胀期,经济增长率急剧下降,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快速上升。

从通胀方面看,1974年,为了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澳大利亚政府不断增加财政开支,使得1974—1975年度澳大利亚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从之前的23%跳跃到28%,政府支出和财政赤字的扩大进一步提升了澳大利亚的通货膨胀压力。劳动力的紧缺和工会势力的扩大提高了澳大利亚的工资水平,增大了企业的成本负担,最终转换为产品价格的提升。

而20世纪70年代初期,世界初级产品价格的上升也使澳大利亚的收入不断上升,从而需求也不断上涨。这些因素造成了澳大利亚通货膨胀的上涨。在滞胀期间,澳大利亚的通货膨胀率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且澳大利亚的工资水平上涨速度更快(1975—1988年,澳大利亚平均工资水平上涨222.4%,而同期日本和美国的工资分别上涨97.1%和127.3%),这使澳大利亚的工业制成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下降。

从国际贸易方面看,1974年世界经济的衰退对澳大利亚经济产生冲击,澳大利亚的贸易条件开始恶化。由于所有工业国家都陷入滞胀,世界市场对原材料的需求不断萎缩,导致澳大利亚的羊毛、铁矿石的出口不断下降。20世纪80年代,美国和欧洲国家又增加对本国农业的生产补贴和贸易保护,也使澳大利亚的食品出口受到严重影响。而且80年代,所有工业化国家都提高了工业制成品的贸易壁垒,使澳大利亚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也不断下降。

价格水平的不断高涨冲击了澳大利亚的总供给,而急剧下降的国际需求压缩了澳大利亚的总需求。这两方面的影响都对澳大利亚经济增长造成了冲击,从而使澳大利亚的经济增长率快速下降,同时失业率不断上升。

三、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改革

1983年开始,澳大利亚开始了频繁的经济改革。改革中,许多政府管制措施被质疑,政府逐渐退出经济行为,澳大利亚经济开始朝着自由市场经济发展,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拥有的大部分公有企业也不断被私有化。

(一)放松资本管制

在改革中,首先进行的就是放松金融管制尤其是放松对国际资本流动的限制。1983年,澳大利亚宣布放弃汇率管制,实现完全浮动的自由汇率,联邦储备银行(Reserve Bank Of Aus-tralian)也不再参与外汇市场操作。澳大利亚的企业、银行和个人,无论是从海外借款还是向海外进行投资都不用经过联邦储备银行的批准。

与此同时,澳大利亚也不断降低和消除对外资所有权的限制。1984年12月,澳大利亚放弃了商业银行外资所有权的限制,1985年,16家外国银行被允许进入澳大利亚。除了银行业外,其他经济部门的外资所有权限制也逐步放松和消除。到1987年,外资对澳大利亚的制造业、服务业、资源加工业、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证券、旅游、农场资产和初级产品(矿业除外)的投资已经没有任何限制,在银行业、新闻传播、城市商业资产和房产以及采矿业仍有限制。只要本国股权超过50%,澳大利亚允许外资对采矿业进行投资;而且只要证明在合理条件下可以没有澳大利亚的资本,50%的股权限制也可以排除。

对资本市场管制的放松使澳大利亚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得更加密切,澳大利亚企业能够更加自由地从海外筹集资金、对海外进行投资和购买商业资产,这也使澳大利亚的企业在全球经济中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

(二)关税改革

1973年之前,澳大利亚对制造业一直采取高保护政策,1973年澳大利亚开始降低关税水平。然而由于之后爆发的世界经济滞胀,其降低贸易保护的进展缓慢。汽车业、纺织业和鞋服制造业在滞胀期间所受到的关税和进口配额保护还有很大的提高,从1973—1974年度至1984—1985年度,汽车业和纺织鞋服业的有效保护率分别从38%和64%上升到137%和250%以上。1985年以后,降低进口保护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汽车业和纺织、鞋服制造业开始取消进口配额限制,但是这几个部门的平均保护率还是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同时,电视机、音响设备、电子设备、家用电器、橡胶和皮革行业的贸易保护还有所提高,这就导致了澳大利亚行业间贸易保护水平的两极分化。

1988年,澳大利亚开始了第二轮关税减让,除了汽车、纺织和鞋服制造业,其他行业名义关税在15%以上的降低至15%,名义关税在10%~15%之间的降到10%。1989—1990年度,澳大利亚制造业的平均保护率下降到10%以下,达到192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三)宏观经济改革

澳大利亚的宏观经济改革,第一,就是将公有企业私有化,缩小公共部门规模并且引入竞争机制。政府将联邦银行(Common-wealth Bank)、澳航航空公司(Qantas Airlines)、澳大利亚航空公司(Australian Airlines)和澳大利亚国民运输公司(Australian NationalLines)的资产出售,并且将原本由公共部门提供的服务转移给私人部门,在电信部门引入竞争并放松管制。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澳大利亚的国民经济效率。第二,澳大利亚政府通过放松对工资和就业条件的限制、撤销工会对企业造成损失的豁免权来提高企业的谈判能力,塑造一个更加灵活的劳动力市场。

第三,政府采用激励出口的政策,鼓励在本国进行各种初级产品的加工以增加出口价值。第四,为了促进本国高技术行业的发展,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科研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