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澳大利亚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的重建和繁荣

二战爆发前,澳大利亚的工业已经具有比较好的基础,并且政府部门做了充分准备,因此这次战争并没有严重破坏澳大利亚的经济发

展。第二次世界大战还为澳大利亚的军事和民用工业创造了发展机会。战后,澳大利亚经济不但顺利恢复,而且获得了很长一段时期的繁荣发展。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民经济(1941—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澳大利亚的经济发展所受冲击并不大,国民收入、就业情况和物价水平的变动都不是很剧烈,工业还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一)国民收入所受影响不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经济的破坏性远大于第一次世界战争,然而对澳大利亚国民生产的破坏并没有那么严重。其一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澳大利亚的工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整个国民经济体系较为完整,因此缓解了战争对国民经济的冲击。其二是因为战争爆发前政府部门就针对战争期间的经济、交通等方面展开了商谈,还组建了中央羊毛委员会、小麦委员会、大麦委员会和皮毛工业委员会等机构管理生产。在战争后期,由于劳动力、生产资料和各种生活资料的缺乏,国民生产受到一定的影响,有所下降。

(二)就业情况总体良好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尤其是抗日战争之后,澳大利亚投入的兵力不断增多。据统计,1941年年末,有46万名男性服役;至1945年,已有约100万名男性(含5万名女性)以各种形式服役,而当时澳大利亚总人口才700万人。兵力投入的上升一方面直接减少了国内的劳动力;另一方面,规模如此庞大的部队需要大量的食物、服装、武器装备、交通工具等,这些物质也需要有大量的劳动力来进行生产。

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澳大利亚的失业率一直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

由于劳动力的不足,越来越多的女性参加工作,从1938—1939年度的57万人上升到1943—1944年度的78万人,5年间上升了近37%。而且女性的职业范围不断扩大,逐渐进入原先男性专属的行业,这种行业间的性别区分也逐渐模糊。与此同时,女性工资水平不断上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澳大利亚女性基本工资不足男性的一半,而1942年建立的女性就业委员会规定了女性基本工资是男性的54%,在关键部门的女性所获得的工资是男性的90%;其他非关键部门为了留住劳动力也只能提高女性工资,达到男性工资的75%。

(三)物价水平得到控制

为了避免战时国内物价飞涨并解决战争的物资、资金问题,澳大利亚政府采取了包括行政、财政和货币政策的一揽子措施。

首先,1942年澳大利亚建立分配委员会,对服装、鞋、茶、糖、黄油和肉等重要物资实行配给制。与此同时,政府限制某些行业的生产资料供给(如限制企业所使用的钢材数量)、产品的类型和型号以降低消费者选择性。这些措施的目的是控制不断增长的收入水平带来的需求的上升与战争时期国内紧缺的物资条件之间的矛盾,从而限制物价水平的上涨。

其次,1941年联邦银行宣布提高法定存款储备金率,从而限制私人银行的借贷能力使联邦银行能够获得更多的资金用于公共支出。这一方面降低了市场上的流动性从而降低需求,另一方面也为政府筹集因战争需要的资金。

最后,政府还通过增加个人所得税,降低需求、增加财政收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澳大利亚联邦就开始在州政府的基础上加征个人所得税并且一直没有中断。1941年,各州政府还比联邦征收更高的所得税。而在1942年,联邦议会通过了征收统一所得税的法案。这总体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水平,降低了个人实际所得,降低了需求并控制了物价。

(四)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得到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澳大利亚虽然有军事工业,但是规模小,技术落后,不成体系,澳军的军需物资和军火主要依赖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英国因敦刻尔克大溃退丢失了大批军需物资,之后又因为遭受毁灭性的轰炸而使工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由于英国自顾不暇,澳大利亚只能自己发展军事工业、军需工业和民用工业。1940年后,澳大利亚着手发展军需工业。政府任命澳大利亚钢铁工业巨子和著名工业家埃辛顿·刘易斯为军需总监。在他的领导下,相继在纽卡斯尔、悉尼、墨尔本以及其他地区建立了许多军火工厂,生产澳军和美军所需的武器、弹药及其他军用物资,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军火工业体系,使澳大利亚成为西南太平洋地区最大的兵工厂。

在民用工业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的工业品充斥澳大利亚市场,同时澳大利亚重要的工业原料和粮食也均被英国采购,这严重阻碍了澳大利亚的工业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德国疯狂轰炸英国工业区,使英国许多民用工业转入军需工业。来自英国的工业品大幅度减少,从而促使澳大利亚本国工业迅速发展。澳大利亚制造业产值从1941—1944年增长了42%,机器制造业在同一时期增长了80%,工厂人数也从1939年的55万人增加到1944年的75万人左右。抗日战争期间,美国根据租借法案(Lend—Lease Program)向澳大利亚提供了价值3亿英镑的物资和设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澳大利亚工业的发展。

二、战后的经济恢复(1946—1959)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几乎全球都在进行战后重建,澳大利亚的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都不断高涨。战后澳大利亚农业和工业产品的供给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战后经济恢复顺利进行。

(一)总体经济稳定增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澳大利亚的经济恢复工作十分顺利,国内外各种需求的复苏进一步促进了这一期间澳大利亚各产业的生产。

首先,从需求方面看。国内需求方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澳大利亚国民收入不断上升,由于战争物资紧缺,政府通过财政、货币政策控制需求。战争结束后,这部分需求被逐步放开,使国内消费市场需求逐步扩大。而且战后政府为了安置大批退役士兵,还出台了战勤家

园计划(War Service Homes Scheme)帮助80万退役士兵购买房产;同时联邦住房协议也计划为穷人建廉租房。猛增的住房拥有量带动了家具、家电等其他工业制成品的需求。国际需求方面,战争结束后,得益于欧洲国家的战后重建,世界市场对初级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而且羊毛等原材料的价格也不断上升,1947—1948年度,世界羊毛价格是第二次世界

大战期间的2.5倍。初级产品价格的上升导致澳大利亚的贸易条件不断改善,同时澳大利亚部分商品的实际出口数量也在扩大(例如20世纪40年代末,小麦和面粉的出口量比40年代初高1/3),澳大利亚出口收入高速增长。

其次,从供给方面看,战后澳大利亚的供给能力迅速提高。农业方面,为了调控战争期间物资供应而建立的小麦管理局在战后继续发挥作用。它在国际市场上的行为与国际小麦协议相一致,以固定价格销售一定数量的小麦,同时在国内市场规定了一个小麦的最低价格以保证农业收入,在世界价格低于规定的最低价格时给予补贴。糖、黄油、乳制品等农牧产品也有类似的补贴计划。这些计划促进了澳大利亚的农牧业生产。部分退役士兵进入战争期间劳动力不足的农牧业从事生产活动,也为农牧业生产的增长提供了新动力。

工业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澳大利亚仍旧保持着较高的保护关税。而且,战后由于美元储备严重不足,限制了从美国的进口。这两个因素使美国企业不断扩大在澳大利亚的投资和生产,带动了澳大利亚相关制造业的发展。

(二)失业率低且较为稳定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得益于繁荣的国内外市场需求,除了1946年和1947年由于退役人员的急剧上升使失业率上升外,其余年份的失业率都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且较为稳定。男性退役士兵劳动力的增加促使部分女性离开就业岗位,在关键行业这一现象更加严重。1946—1947年度,女性就业人数达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低水平。

(三)物价水平一度高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澳大利亚一直存在通货膨胀问题。国内市场上,人民需求的释放和增长提高了需求从而促使物价上升。国际市场上,原材料价格不断上升,这在提高了澳大利亚收入的同时也提高了澳大利亚从世界市场进口的工业品的价格。而且不断上升的世界原材料价格刺激了国内原材料价格的上升,也带动了国内工业制成品价格的上升。1947—1949年间,澳大利亚的零售物价上涨了10%;1950—1952年间,消费品物价上涨了40%。之后,物价水平开始趋于平稳,20世纪50年代末期,通货膨胀率被控制在3%左右。

三、战后经济繁荣期(1960—1973)

20世纪50年代末,澳大利亚的战后经济发展战略得到了很好的执行。50年代后半期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4%,失业率稳定保持在2%左右,通货膨胀也控制在3%以下。经历了1960年和1961年短暂的经济衰退后,60年代和70年代初,澳大利亚经济经历了繁荣期,直至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止。

(一)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澳大利亚政府由于各种原因不断鼓励澳大利亚工业的发展,汽车、家用电器、机械、钢铁、橡胶、塑料、石油、化工、纸、食物加工、纺织、服装等行业的产出和就业人数都有了很大的增长,尤其是汽车、机械、家用电器和钢铁行业。由于新技术的引进,生产过程采用了更多的资本品,工业的劳动生产率也有所提高,年增长率在3.5%~4.5%之间。

澳大利亚政府不断鼓励工业发展的原因为:(1)努力实现工业制成品自给自足。第二次世界大战显示了澳大利亚的资本品严重依赖于其他国家,一旦发生国际冲突,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澳大利亚的经济稳定。只有不断发展工业才能让澳大利亚在重要工业制成品上实现自给自足。

(2)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澳大利亚的贸易收支虽然经常处于盈余状态,但是服务贸易严重赤字,而且总的国际收支失衡也是制约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澳大利亚贸易收入的大部分来自于农牧业和矿业,而进口的多是工业制成品。因此澳大利亚需要不断发展制造业实现进口替代并增加工业品出口来解决国际收支失衡

问题。(3)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在战争期间,地方政府的税收权限很大一部分被联邦政府取得。为了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并且摆脱地方经济对某些农产品的严重依赖,地方政府强烈支持工业的扩张。(4)解决新移民的就业问题。战争期间,澳大利亚出生率很低,导致人口问题突出,政府为了解决人口问题不断吸引移民,由于农业的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所需的劳动力非常有限,因此解决新进移民的就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制造业。

(二)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快速发展

从战后经济恢复到20世纪70年代为止,良好的世界经济环境也是澳大利亚经济繁荣的一大因素。

1.国际贸易

20世纪60年代,澳大利亚的出口贸易额不断上升,进入70年代,出口额上升得更加迅速。在出口额上升的同时,澳大利亚的出口产品结构与市场构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于羊毛、小麦等澳大利亚传统出口商品的世界价格不断下降,农牧业产品在澳大利亚出口中所占的份

额不断降低。到20世纪70年代初,羊毛的出口收入下降了1/4,而且羊毛出口额占澳大利亚总出口额的比重跌至不足1/5,低于制造业和矿业。小麦的出口情况与羊毛相似,出口价格与收入都在不断下降。这一时期,农牧业产品中唯有牛肉和糖的出口收入是上涨的,这得益于进口国实际收入的上升所导致的这些消费品世界价格的上涨。

20世纪70年代初,制造业产品的出口额不断上升并成为澳大利亚最主要的出口商品,占总出口额的26%。汽车、电力设备、机械设备等先进技术产品也开始出口,并且出口数量的增长与纺织品、钢铁产品、化学品和其他金属产品保持同样的速度。矿产出口数量在这一时期高速上涨,1961—1965年,矿产出口额占货物出口额的5.5%,1966—1970年达11.4%,20世纪70年代初期,这一比重达到了18%,居出口额第二位。

与之前依赖一个主要市场不同,澳大利亚的出口市场不断呈现分散化的趋势。到1970年,澳大利亚75%的制造业产品出口至新西兰、英国、日本、美国、南非、巴布亚新几内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西德、中国香港、菲律宾和马来西亚这12个国家和地区。该时期,日本替代英国成为澳大利亚的主要出口市场。20世纪70年代初,澳大利亚出口的铁矿石中80%是运往日本的,羊毛有40%由日本企业购买。

2.国际投资

与早期的国家间借贷不同,这一期间澳大利亚吸引的外国投资以跨国公司的私人投资为主,而且很大一部分投资来自美国,而不再是英国。在20世纪50年代,澳大利亚的外国直接投资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60年代澳大利亚获得的对外直接投资逐年上升,直到1971年达到最高水平,占GDP的20%。

澳大利亚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不断上升的原因有:(1)战后经济恢复使澳大利亚经济也得到恢复,人民的收入和需求不断上升,使澳大利亚成为一个有潜力的市场。

(2)20世纪60年代,澳大利亚的关税水平还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而且澳大利亚对英国商品给以优惠关税,使得美国出口的商品在澳大利亚市场的竞争力更低,从而促进了外国直接投资。(3)1960年,澳大利亚实现了澳元与美元的自由兑换,使外资的流入与收益的汇出更加自由,这也提高了投资者对澳大利亚市场的信心,认为对澳大利亚的投资是安全的。

20世纪60年代,澳大利亚外国直接投资的快速增加还表现在外资的制造业所有权不断提高上。1962年外资占制造业的比重为25%,1966年这一比值达到29%,1972年更是达到34%。在有些具体行业外资占有权甚至更高,如烟草行业60%、化工行业60%以上、石油提炼行业91%、汽车行业75%。澳大利亚这一时期矿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外国直接投资,澳大利亚整个矿业的外资占有率在1966年已达45%,1972年更是达到52%。

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之前,澳大利亚都是鼓励外国直接投资的。直到澳大利亚意识到本国经济严重依赖外资,出现了外资所有权危机。1972年11月澳大利亚出台了外国公司法案(ForeignCompanies Act),开始限制各个部门的外国直接投资,外资流入量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