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澳大利亚的对外贸易发展概述

澳大利亚是世界主要的贸易国之一。澳大利亚幅员广袤,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却相对较少。因此,需要借助对外贸易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拉动本国经济发展。20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实施了一系列自由贸易改革政策,对其对外贸易,水平、商品构成及贸易伙伴国的变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外,澳大利亚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加入国际性或区域性经济组织,在国内设立不同类别的贸易协助机构,以服务对外贸易的发展。

对外贸易是促使澳大利亚经济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在的澳大利亚是一个经济开放度较大的国家,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点。纵观澳大利亚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可以看到澳大利亚对外贸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特别是20世纪中后期,由于国内经济条件的变化和世界经济形势及格局的变迁,发生了许多明显的调整和变化。

一、澳大利亚:一个贸易国家

位于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人口相对较少,内需有限,早期移民有许多物质上的需要依靠英国本土供给。但随着国内经济实力的发展壮大,澳大利亚逐步成长为一个后起的工业化国家。经过20世纪50年代初的“羊毛景气”、60年代相对稳定的长期发展、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矿业景气”后,澳大利亚一跃成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而在澳大利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外贸易起到了重要的“牵动”作用。总体来看,现在的澳大利亚是一个经济开放度较大的国家,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截止到21世纪初期,按进出口额计算,澳大利亚在世界上约居第二十位上下,属于一个中等水平的贸易国。贸易占GDP的比重由1988—1989年度的32.5%增加到2008—2009年度的47.1%。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澳大利亚经济发展主要借助于本国的农产品和初级产品,农业经济的发展及加强,特别是羊毛工业为澳大利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由此产生了一个"骑在羊背上前进的澳大利亚",可见澳大利亚经济对羊毛商品出口的依赖程度。

战争的需要和战后的移民计划促使澳大利亚经济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战后制造业部门的增长尤为迅速,第三产业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用于出口的采矿和能源项目的投资相当多。进入20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的国际贸易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由于利用了占有绝对优势的农业及自然矿产资源,大量出口羊毛、牛肉、活绵羊、山羊和矿砂、氧化铝、煤炭等,澳大利亚获得了大量外汇并用于购买国外先进机械、基建设备等,有助于澳大利亚扩大投资规模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及汇率稳定。随着澳大利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农业生产的依赖程度减少,但澳大利亚依然是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国和出口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产品价格上涨,资源产品(主要是煤炭、铁矿石及精矿等)名义出口额一直占主导地位,澳大利亚工业品出口的增长超过其他大部分商品。进口也迅速增长,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20年中,资本及中间产品进口如设备、燃料和商业服务(主要用于澳大利亚生产投入)对澳大利亚进口能力的贡献率达60%~70%。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和钻石出口国,主要的铀、轻原油和液化天然气出口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羊毛、小麦、大麦、糖等商品的供应地,其中一半以上销往亚洲地区。澳大利亚的进口主要包括机械和交通设备,自1994年以来,这些商品一直占澳进口总值的46%左右。以外,还包括原油、精炼油、汽车及零部件、计算机、飞机、通信设备、非货币黄金、电子器械等用于加工再生产而不是消费的产品,其耗费最多的进口物资主要用于保持和发展澳大利亚先进的信息业和运输业。

从历史上看,澳大利亚最早最大的贸易伙伴国是英国,也包括其他欧洲国家。这一历史性的贸易关系,不仅体现了英国对澳大利亚的殖民化统治,澳大利亚与其“母国”的文化联系也促成了这一传统性的交易模式,反映了英国为满足实现工业制成品出口而对外寻求市场和原材料产地的需求。

随着亚洲经济(尤其是东亚经济)的高速发展,澳大利亚对欧美的贸易开始逐渐收缩,并逐步重视扩大与亚洲各国的经贸关系。就目前来看,澳大利亚对东亚的出口占澳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出口品主要是原材料,近年来制成品出口也日益增多,销往亚洲各国的制成品已占澳出口的1/4以上。与此同时,澳大利亚的进口现状也反映出同亚洲的贸易联系日益加强。目前,东亚约占澳大利亚进口总额的40%,增长最快的东亚进口品有:土木工程设备、船只、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精炼石化产品和机动车等。另外,澳大利亚同北亚、南亚的贸易联系也有较快的发展。

澳大利亚贸易委员会(Australian Trade Commission,Austrade)对澳大利亚贸易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为出口商提供包括收集商品信息、制定鼓励措施、制定产品发展战略和提出销售建议等方面的服务。同时,澳大利亚还通过多边、双边和区域性经贸政策促进贸易的发展。一方面,通过世贸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及其他多边贸易机构不断取得积极的贸易成果,另一方面,澳大利亚在推动构建亚洲、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APEC)的区域性活动中,也起着积极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亚还特别关心是否能够更自由公平地进行农产品贸易,坚决反对某些国家对于贸易尤其是农产品贸易的限制行为,尤其不满欧盟(European Union,UN)限制农产品进口的措施;澳大利亚发起建立了公平交易农产品出口国凯恩斯集团(CairnsGroup),该组织由澳大利亚、加拿大、阿根廷、巴西、智利、新西兰、哥伦比亚、斐济、匈牙利,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及乌拉圭等14国组成,其宗旨主要在于有效且统一反对GATT乌拉圭回合中的有关农产品壁垒。

二、澳大利亚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

20世纪70年代开始,澳大利亚政府实施了一系列自由贸易政策改革。此后,澳大利亚经济和对外贸易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外贸增长率高于其经济增长率

20世纪60年代以来,无论从货物还是服务来看,澳大利亚对外贸易经济增长迅速。1960—1970年,澳大利亚进出口平均增长率分别为7.75%和7.76%,1970—1980年度分别为3.8%和1.8%,1980年~1991年度为4.6%和5%,外贸增长率高于澳大利亚同期经济增长率,也高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半个世纪的澳大利亚外贸增长率和同期世界贸易发展速度。究其原因多是由于战后第三次技术革命和贸易自由化等引起的世界市场容量扩张速度高于世界生产增长速度的共有现象。澳大利亚2006—2007年度贸易总额达4436亿美元,约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据世界银行(World Bank,WB)有关数据统计,1965—1973年度和1973—1983年度,澳大利亚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5.6%和2.4%,而同期19个市场经济工业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7%和2.4%。总的来看,澳大利亚经济增长率略高于同期世界市场经济工业国经济的平均增长率。同时,据澳大利亚统计局(Australia Bureauof Stmistics,ABS)数据显示,2008—2009年度澳大利亚进出口额分别为2847亿美元和2790亿美元,分别比70年代初的进出口额高出约41倍和68倍;2008—2009年度总贸易额约为5637亿美元,而1988—1989年度仅为1181亿美元,在过去的20年中翻了4倍多;2008—2009年度贸易占GDP比重上升至47.1%,该时期的贸易条件指数也自2004—2005年度对国民收入采取刺激政策之后又上升了56.2个百分点。

(二)20世纪80年代开始,贸易差额由长期顺差转为逆差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世界性经济危机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在澳大利亚贸易条件恶化的情况下,澳大利亚对外贸易出现多年逆差,使得国际收支账户失衡,给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困难。

(三)进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20世纪之前,澳大利亚经济贸易主要集中在农业和矿业。进入20世纪以来,特别是50年代以后,澳大利亚制造业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矿业吸引了大量外国资本的流入。从60年代开始,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地位明显下降,1963—1964年度占GDP的比重为13%,而2005—2006年度不足4%。由于重要的铁矿、煤矿、石油和天然气等矿藏的开采和发现,同期矿产业的比重由2%上升到5%左右,第三产业发展更为迅速,同期由58%上升至72%。

1.出口商品结构变化

首先,澳大利亚初级产品出口近年来呈下降趋势,但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仍较为重要。澳大利亚产业结构与其他工业发达国家的主要差异之一表现为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历史发展来看,农、林、渔等农产品一直在澳出口商品结构中居主要地位。1950—1951年度农产品出口在出口总额中比重达92%,占绝对优势,而资源类矿物产品等原材料和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分别仅为4%和3%;后经过20世纪50年代矿业和制造业投资的扩大,矿产品及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和出口有了明显增长,1965年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上升至13%和15%。

随着澳经济结构调整和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供需的变化,农产品在澳出口中比重下降,1985—1986年度资源类产品出口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上升至40%,首次超过农渔林产品的出口份额38%,成为最重要的出口部门之一。而2008—2009年度,资源类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分

别为44.8%和15.4%,其中制成品比重近年来相对有所下降,但仍是增长最快的出口部门之一。近年来对制成品行业的贸易保护也多呈下降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约20年中,有效保护率已从1988—1989年度的18%下降到2008—2009年度的不足5%。但总体来看,如今澳大利亚出口商品中约有70%仍为初级产品,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初级产品在澳出口中的主导地位。这与当前市场经济工业国的制成品出口约占该国出口总额75%的平均比重形成鲜明的对比。

其次,初级产品发展不平衡,其内部结构存在较大变化。主要表现为农产品在初级产品出口中比重大幅度下降,矿产品在初级产品中的地位上升。1950—1951年度,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在其初级产品出口中的比重曾一度达到93.47%,而到1970—1971年度,这一比重下降到61%,1995~1996年度进一步下降到35%,截至2008—2009年度,仅为14.7%。相反,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澳大利亚努力开发矿产品市场,加上70年代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两次猛涨,澳大利亚矿产品出口得到了很大发展。50年代初,澳大利亚矿产品出口在其初级产品出口总额中的比重约为8.4%,1970—1971年度该比例增长至38.88%,截至2008—2009年度,该比重进一步上升到64%。煤炭、铁矿石、精矿以及黄金一直以来就是澳大利亚的主要出口产品。

再其次,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1950—1951年度,澳大利亚工业制成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仅为3%,到20世纪80年代初,这一比重上升到11%,截至2008—2009年度,该比重达15,4%,其中,精密加工品约占澳大利亚制成品出口的65%左右。

最后,服务业在出口总额中的地位也稳步上升。1950年—1951年度,澳大利亚服务出口的比重约为5%,20世纪80年代初该比重上升为16%。1988年—1989年度到2008~2009年度的20年中,服务业出口增长迅速,出口额年均增长率约为7.8%,出口量年均增长率也达到了5.6%。截至2008—2009财年,澳大利亚服务品出口进一步扩大,比重达到18.7%。尽管如此,由于资源产品尤其是煤炭、铁矿石及精矿价格上升,2009年,服务业占总出口的比重同比有少许下降。服务业出口在这10年中一直呈现稳定的上升趋势。1998—2008年,服务出口的增长主要是因为该时期旅游业发展导致的个人旅游量(Private Travel,不包含教育)增加。1998年以前的10年中,随着外国学生到澳就学人数激增,与教育相关的旅游业在服务业中占主导地位。到目前为止,教育已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服务出口项目。2008年约有543898名外国学生前往澳大利亚注册入学,美国、日本和中国是最主要的学生来源国。

2.进口商品结构变化

与出口商品结构相比,澳大利亚进口商品结构相对稳定,并没有明显的变动。

首先,制成品在澳大利亚进口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近年来仍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1950—1951年度,制成品进口占澳大利亚进口总额的比重为62%,1965年上升至78%,2007-2008年度是75%,2008—2009年度制成品占货物进口总额的比重达72%,尽管相比上年略有下降,但仍比19个市场经济工业国家2009年制成品进口占进口总额的平均比重要高许多。

其次,初级产品的进口相对减少,呈下降趋势。澳大利亚1965年和2009年初级产品进口占总进口的比重分别仅为23%和19.8%,远低于市场经济工业国同期初级产品进口的平均比重。

最后,服务进口有了很大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期,澳大利亚服务进口占进口总额的比重约为25%,远高于1950—1951年度的16%,但近两年来该比重有所下降,2008—2009年度约为20%。

3.进出口商品结构存在巨大反差

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商品结构相比,尤其是与其他市场经济发达工业国相比,澳大利亚进出口结构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澳大利亚出口对初级产品的依赖程度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对初级产品进口则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第二,澳大利亚对制成品的进口需求程度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平均水平,出口则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澳大利亚的产业构成和工业发展情况。

从上述对进口结构与出口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澳大利亚出口贸易一直以初级产品为主,20世纪50年代,初级产品在澳大利亚出口总额中的比重达90%以上。制成品出口的地位虽在21世纪初有所上升,但对比来看仍居次要地位。

澳大利亚进口贸易一直以制成品为主,进口结构与出口结构形成鲜明对比。20世纪50—90年代,制成品进口在澳进口中的比重一直徘徊在60%~70%之间,而对初级产品的进口则相对有限。

4.进口来源地和出口市场均发生很大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对外经济关系及其发展的重要转变之一是澳大利亚的主要对外贸易地区由欧洲市场转为亚太地区。

20世纪50年代以前,澳大利亚的贸易伙伴国主要是欧洲国家,尤其是英国,是澳大利亚最主要的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地,北美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处于次要地位。由于历史的原因,澳大利亚长时期受到英国的殖民开发、管理和控制,进而顺理成章地成为英帝国的廉价原材料供应地和产品销售市场,之后又成为其投资市场。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20世纪初都没有改变。随后由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力量发展的不平衡,20世纪30年代初,英帝国势力受到美国的强有力挑战,澳大利亚政府于1936年正式决定采取贸易转向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实力进一步削弱,同时英联邦对澳大利亚实施的特惠制的作用也随之大打折扣。1951年,澳大利亚、美国和新西兰三国签订共同防御协定——《澳新美同盟条约》(ANZUS Treaty,1951),加强了美国在澳大利亚的政治影响。此后,随着澳大利亚与英国政治经济关系的疏离,澳大利亚政府逐渐认识到与亚洲太平洋独立国家建立联系的重要性,并采取一系列面向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策略,包括外交、贸易协定的签署及限制条件的取消等。

1951—1952年度,澳大利亚对欧洲国家的进出口在其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分别为60%和63%,其中仅对英国一国的比重就占到了45%和36%,而同期对北美和日本的进出口分别只有7%和18%。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北美在澳大利亚对外贸易中的地位飞速上升,日本的地位也迅速提高,尤其是60年代后半期。1958年,澳日两国的贸易额仅为1.27亿美元,到1966—1967年度,日本占澳大利亚出口比重为19.4%,一跃成为澳大利亚出口的首位。截至1972—1973年度,澳大利亚出口中,日本、美国分别以31.1%和12.2%的比重居第一、第二位,英国位列第三,仅占9.7%。

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澳、英两国贸易进一步削减,1987年,澳大利亚从英国进口占其总进口的比重一直徘徊在6.5%~7.5%之间,2009年仅为4.3%,落后于中国、美国、日本等国,排名第七位;而澳大利亚对英国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例也仅为5.3%,落后于中国、日本、印度等国,排名第六位。日本作为澳大利亚战后新崛起的贸易伙伴国家,澳日两国贸易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经历20世纪70年代滞胀、80年代低速增长,贸易发展速度减缓的形势下仍然保持异常高速的发展。日本至今仍是澳大利亚对外贸易中极其重要的出口市场及进口来源地,这是澳大利亚与其他任何国家的贸易都无法比拟的。根据澳大利亚统计局数据,截至2009年,日本仍然是澳大利亚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而中国第一,美国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