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宠爱”惹的祸

蛋蛋从小就喜欢黏着妈妈,无论是大小便,还是吃饭散步、穿衣洗澡都离不开妈妈。妈妈虽然累一点,但看到孩子这样亲近自己,感觉非常幸福。

后来,孩子渐渐大了,其他的孩子都能自己穿衣了,而他却不能。有一次吃鸡蛋,其他小朋友都吃得好好的,他竟然不知道如何下手,因为平时吃鸡蛋,都是妈妈剥好蛋壳送到他嘴边的。最后,幼儿园老师没有办法,只好动手帮蛋蛋把鸡蛋剥好了,送到他手里。

幼儿园的老师向蛋蛋的妈妈反应这一情况,蛋蛋的妈妈很无奈,也很苦恼。

孩子年幼的时候因为生活不能自理,吃、喝、拉、撒、睡都需要成人的照料,对成人依赖是正常现象。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发育的日趋完善,如果孩子依然生活不能自理,什么事情都靠家长,事态就不容乐观了。如果说,蛋蛋因为年纪尚幼,他这种对妈妈的依赖属于正常范围之内的话,那么,5年级的黄伟杰对妈妈的依赖就有些让人担忧了:

黄伟杰是小学5年级的学生,平常大小事情都是爸爸妈妈“包干到底”,时间久了,黄伟杰对爸爸妈妈越发依赖。一个五年级的学生,放学后从来没有独自回家一次,更不用提独自出门了。

有一天,妈妈跟往常一样到学校接伟杰回家。经过一个十字路口的时候,妈妈顿住了脚步,可黄伟杰的眼睛也不往左右扫一下,只管拉着妈妈的手往前走,差点儿撞上了飞驰而过的汽车,幸亏妈妈眼痰手快,一把拖住了他。气急败坏的妈妈厉声质问他过马路怎么不注意左右看看再过。黄伟杰理直气壮地说:“有你在,我还要看什么!”一句话说得妈妈目瞪口呆。

其实,孩子从依赖别人到独立,是成长必经的过程。依赖父母,是孩子安全感的基础。但如果孩子对大人的信赖,演变成利用大人来做他自己该做的事,或者是用来避开接受失败挫折的挑战,那么这种依赖就是负面的,不健康的。生活中,类似于黄伟杰这样的孩子并不在少数。有一些孩子,甚至上了大学,生活还不能自理。是这些孩子天生就懒惰、自理能力天生就比别人差,还是其他原因造成的呢?

教育研究证明,一般情况下,除了智力低下的孩子外,正常孩子的依赖、懒惰心理的产生与其生活环境,也就是说与父母的教育以及家庭的环境有关。生活中,许多父母宁愿自己吃苦,也决不让孩子受累,他们把孩子应该干或者能干的活统统包揽到自己身上,即使孩子自己要干,他们也觉着孩子笨手笨脚,干不好反而添乱,还不如自己帮他干了省事。

其实,别说是小孩子,大人也是这样。当有人可以依赖的时候,总是懒得自己动手、动脑,变得越来越懒散。而一旦失去了可以依赖的对象,平时看似不行的事情,通过努力往往也能办成。依赖使人懒惰,家长的宠爱与包办只会让孩子从小养成了依赖心理,事事依靠大人,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观念。其结果是损害孩子独立性的发展,让孩子养成了懒惰和依赖等不良的生活习性。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小壁虎被钉子扎住了尾巴,困在墙缝中长达十年。十多年来,壁虎妈妈一直捕捉虫子来喂养自己的孩子。其实小壁虎在被扎住尾巴时,可以自然挣掉尾巴逃生,不久还会长出一条新尾巴来。但是,由于壁虎妈妈那无微不至的“爱”,不舍得孩子受断尾的苦痛,最终使孩子忍受了数年的黑暗。

生活是孩子成长的摇篮,苦难是对孩子的磨炼,孩子本应该在生活的磨砺中成长,可家长过度的“爱护”,往往会让孩子失去成长的机会。在家长的过度保护下,孩子“不良习惯的尾巴”,总是无法挣脱开,总是退化不下去。时间一久,孩子的“尾巴”渐渐地就阻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甚至还会坑了孩子。我国古代就有这样一则民间故事:

很早以前,有一对夫妇晚年得子,欢喜得不得了,把儿子视为掌上明珠,百般溺爱,生怕孩子有一点闪失。儿子在这种溺爱中长大成人后,连最起码的生活都不能自理。

一天,夫妇俩要出远门,需要半个月才能回来,他们怕把儿子饿着,就烙了一张大饼,套在儿子的脖子上,告诉儿子饿了就吃这张大饼。

半个月后,他们回到家时,发现自己的儿子还是饿死了。原因是这个依赖性过强的孩子只知道吃前面的饼,而不知道把后面的饼转过来吃。所以活活饿死了。

这则类似笑话的故事貌似有些夸张、荒诞、失实,可是认真探究故事的深意,我们不难理解编故事者的用心,他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家长:家长包办过多,将会导致孩子缺失应有独立性,使他们的生存能力越来越弱化。因为习惯了依赖别人,孩子会从心理到生理上变得越来越懒惰,最终就成为一个无用的“废人”。

生活中,那些过分依赖大人的孩子通常会表现出许多不成熟的迹象:胆小怕事,遇事退缩、没有主见,总是要别人帮助,屈从他人,逆来顺受,无反抗精神,进取心差,意志薄弱,害怕困难,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惊慌失措,经受不住挫折和失败,人际交往能力差,孤僻、自我封闭。

过分依赖的孩子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也不爱独立思考,只等着大人讲解,要么就干脆等同学做完后抄人家的。

过分依赖父母给孩子形成的特有生活环境,使孩子缺乏社会安全感,总是跟别人保持距离。他们一方面需要别人提供意见,经常受外界的暗示或指使,好像自己没有判断能力;另一方面潜藏着脆弱,没有发展与机智应变的能力,更不会有创造性。

一个明智的家长应该像海明威的父亲一样:

美国作家海明威很小时,父亲就经常带着他外出,以锻炼他的个人能力。在海明威4岁那年,父亲就将一根渔竿甩给了海明威,并鼓励他说:“自己去干吧,你肯定行!”海明威在父亲的鼓励与指点下,开始了独立活动,而且很快迷上了钓鱼、打猎和探险。接着,他又速上了读书。

中国父母望子成龙的想法非常强烈,但是,往往缺少海明威父亲那种敢于让孩子独立生存的勇气与眼光。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爱”他是为人父母的责任,所以呵护有余不舍得放手。这导致一些孩子依赖性过强,心理上的懒惰与生理上的懒惰也越来越明显,离开了家长似乎什么事情也不会做。

因此,作为家长,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真正成长起来,在今后的人生中有所作为,不妨从现在开始让孩子丢掉手中依赖的“拐棍”,学会自己独立行走。一个缺乏独立行走能力的孩子,永远都是思想上的“瘸子”,能力上的“踱子”,是不可能有成功的机会的。唯有独立、勤奋的人,才能获得成功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