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德国财富之争的一个不为人知的分支

1.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俄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联,都是德国的敌国,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秘密警察头子马克斯·沃伯格秘密帮助过列宁和俄国贵族,也就是说罗思柴尔德家族不仅是法兰西银行的控股者、奥地利央行的主导者、德意志帝国银行的主导者、美国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控股者,而且直接参与了摧毁沙皇俄国的两次革命。

“1917年的十月革命摧毁了沙皇俄国。”这句话如果把二月革命看作是“十月革命的第一个阶段"则是正确的,否则就要另作解释了。摧毁沙皇俄国的是“二月革命”(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是由大贵族、大银行家与布尔什维克革命力量联手,摧毁了沙皇统治。这时俄国是两个政府:一个是大银行家、大商人主导的“资产阶级政府”,一个是工人阶级主导的“布尔什维克革命政府”。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推翻的是“二月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政府,不是沙皇体制。

但是,这就埋下了革命领导层成分复杂的种子。沙皇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崩得”(犹太工人总联盟)建立于1897年,对俄国革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肃反最终会把斯大林也清洗掉”

这句话出自一个英国政治家之口,被解释为对“肃反不理智”的描述,所谓的“肃反”实际上要复杂得多,是一场尖锐复杂的斗争。契卡缔造者捷尔任斯基在去世之前3小时的一份稿件中有这样一句不同凡响的话:“我一看到我们党的机构,看到我们的组织体系,看到我们难以置信的官僚现象、懈怠的工作效率以及极端混乱状态,我就感到恐惧。”(这是肃反第一阶段的开始时间)这吹响了肃反的号角。

有关托洛茨基是列宁指定的接班人的说法并不可信。列宁对托洛茨基的确一直是积极评价,可实际上背景很复杂。当时共产主义运动内部存在着“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之争,列宁出于团结的目的,一直对“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的“孟什维克”(他们和欧洲金融界关系更紧密一些,大多是犹太裔)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托洛茨基长期委以重任,多加赞许,但托洛茨基对列宁却不是这样。

1916年9月,托洛茨基被法国政府驱逐后来到美国,加入在纽约由布哈林主办的俄语报纸《新世界报》。1917年他虽然当选了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但列宁投的是反对票(这说明列宁不同意他当中央委员,就不要说委托他管理整个党了)。布哈林1917年成了苏联《真理报》的主编,后来和托洛茨基一起卷入一起暗杀事件(1934年12月,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列宁格勒市委第一书记和列

宁格勒州委第一书记基洛夫被暗杀,这是肃反第二阶段的开始时间),托洛茨基被迫离开了苏联(他被允许带着许多机密文件和个人财产去西方国家,说明他和布哈林有本质的区别),而布哈林在1938年3月被枪决,起诉条款包括:暗杀列宁(1987年11月7日,戈尔巴乔夫为其平反,苏联法院正式平反是1988年2月4日。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解体,1992年1月布哈林成为华尔街金融家索罗斯出资建立的“俄罗斯民主基金会”,也称“国际社会经济和政治研究基金会”或“戈尔巴乔夫基金会”的首任主席)。诸如此类,甚至更加激烈的言论还有许多,其性质姑且不谈,但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这样给一个同志下“定义”,“会有非常消极的后果”(也是这种言论的目的所在),所以“孟什维克”被认为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的“革命党”,实际上却是“形左实右”,在搞分裂。【揭秘德国】(托洛茨基晚年一直是由美国金融资本提1913年托洛茨基在写给孟什维克领袖齐赫泽的信中这样写供生活费用和保卫,他遇刺不假,但原因却道:“列宁是俄国工人运动中一可能和托洛茨基本人的背景一样神秘莫切落后现象的职业得利者。”测。托洛茨基被描述为不断攻击斯大林,这是不对的,他从离开苏联到遇刺,在接受美国资本帮助的同时,对斯大林一直有褒有贬。也许他有点政治幼稚,但有耿直的一面,这既是斯大林和列宁可以原谅他的原因,可能也是他遇刺的原因——这样他才可以被宣扬为“反斯大林主义者”,事实绝非如此简单。)

列宁要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但列宁遇刺后是绝对不会把党的事业交给托洛茨基。虽然斯大林有以力治国的一面,但残酷的内外局势也容不下绣花匠,这是时代的选择,我们不能脱离历史去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那是不客观的和不公正的。

“俄罗斯人民非常幸运的是,在俄罗斯经受艰难考验的年代里领导它的是天才而且坚忍不拔的统帅斯大林。他是一位杰出的人物,赢得了他所生活的我们这个残酷时代的敬仰。斯大林精力过人、博学多识、意志坚定……斯大林接手的是一个仅有犁杖的俄罗斯,但他去世后,留给人民的是一个核大国。”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1959年12月21日于英国议会下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