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生产力布局特点

虽然德国地区间经济差距显著,但和大多数发达国家相比较,德国的生产力布局较为均衡,呈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这主要表现在:(1)德国没有伦敦、巴黎式的特大的集中工业城市,而多中、小城市。在全国超过10万人的70个城市中,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仅柏林、汉堡、慕尼黑3个,50万~100万人口的城市仅9个(即科隆、埃森、法兰克福、多特蒙德、杜塞尔多夫、斯图加特、莱比锡、杜伊斯堡、不来梅),其余的均为人口10万~50万的城市。全国2/3的人口居住在人口低于10万的小城市中。(2)全国人口分布比较均匀,除柏林、汉堡、不来梅3个城市州人口密度较高外(分别为3959人/平方千米、2252人/平方千米和1683人/平方千米),其余13个州,人口密度最大的北莱茵一威斯特法伦州,人口密度为522人/平方千米,最小的梅克伦堡一前波美拉尼亚州,人口密度为75.5人/平方千米,二者仅相差近7倍,而法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与最小的省,人口密度可相差500多倍。(3)德国各州人口在全国的比重,与各州从业人口在全国的比重大体相当,二者相差在1.5%以内。如斯图加特所在的巴登一符腾堡州人口占西部人口的14.86%,而从业人口占西部从业人口的16.15%,仅高出1.29%。(4)德国重要的工业区鲁尔区,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下降,而原来较落后的南部地区,在全国的经济地位逐步提高。

形成此种布局特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德国的自然条件较为均一,没有高寒、酷热、干燥的恶劣条件区,均适宜人类的生产活动。第二,自古以来德国就是欧洲东西、南北的交通十字路口,人们往来频繁,交通和商业也较发达,特别是莱茵河、多瑙河、易北河等稠密的河网两岸人口较多,联系方便,生产发达。第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德国处于封建割据局面,各个邦国各自为政,多形成了各自的经济中心。如原西德各州在预算上是自主的、相互独立的,各州有自己发展经济的规划和措施。第四,各地区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工业。如下萨克森州东部有铁矿、钾盐、石油等资源和方便的交通条件,在萨尔茨吉特建立了钢铁工业,其附近的沃尔夫斯堡建立了汽车工业,在汉诺威(下萨克森州首府)建立了汽车、炼油、橡胶、机械制造、电子等工业,在不伦瑞克发展了电子、光学仪器等工业,形成了德国北部的汉诺威一沃尔夫斯堡一萨尔茨吉特三角工业区。第五,德国政府注意分散设置第三产业和政府机构,如原西德首都波恩是政治中心和各国大使馆所在地,3/4是森林、绿地,保留着古老的田园风光,工业部门很少。科隆为全国金融中心之一,保险业的集中地;杜塞尔多夫为全国垄断资本管理机构和批发商集中的中心之一;法兰克福为银行及航空中心,大银行总部所在地,也是欧盟欧洲银行总部所在地;汉堡为全国重要的出版、文化、教育中心,同时也是金融、保险业的中心。第六,德国有大批具有活力的中、小企业,其生产灵活,利于吸收各种劳力,而且也宜分散分布。第七,发达和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为德国较均衡的生产布局提供了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