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不要啰哩啰嗦

〖人脉案例〗

林肯当律师的时候,作为被告的辩护律师出庭。原告的律师把一个简单的论据翻来覆去地讲了两个多小时,好容易才轮到林肯上台作辩护。林肯走上讲台,却一言不发。他先把外衣脱下放在桌上,然后拿起水杯喝了口水,接着又重新穿上外衣,然后又喝水。如此动作一连重复了五六次,法庭上的人当时会心地笑开了,笑得前仰后合。

南北战争爆发时,各报向林肯提出了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建议。林肯耐着性子听完了一位纽约记者提出的冗长作战方案之后,说:“听了你的建议,我不禁想起了一个小故事。几年前,有人在堪萨斯骑马旅行,因为人烟稀少,无路可行,迷失了方向。更糟糕的是,随着夜幕降临,下起了可怕的雷暴雨。隆隆雷声,震撼大地;道道闪电,瞬息之间照亮地面。这个失魂落魄的人,最后下了马,借着时有时无的闪电亮光,开始步履维艰地牵马行走。突然,一声惊人的霹雳骇得他双膝跪地。他呼喊道:‘上帝,既然你什么都能做到,就多赐给我们一点亮光,少来点刺耳的声音吧!’”

在初次交往中,如果一味地啰嗦,就会使人反感,就削弱了你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英国人波普说:“话犹如树叶,在树叶太茂盛的地方,很难见到智慧的果实。”

言不在多,达意则灵。讲话简练有力,能使人兴味不减;冗词赘语,唠叨啰嗦不得要领,必令人生厌。

有人曾问马克·吐温:“演说是长篇大论好呢,还是短小精悍好?”马克·吐温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个礼拜天,他到教堂去,适逢一位慈善家正用令人哀怜的语言讲述非洲慈善家的苦难生活。当慈善家讲了5分钟后,他马上决定对这件有意义的事情捐助50美元;当慈善家讲了10分钟后,他就决定将捐款减至25美元了;当慈善家继续滔滔不绝讲了半小时之后,他又决定减到5美元;慈善家又讲了一个小时后,拿起钵子向大家哀求捐助。慈善家从马克·吐温面前走过时,马克·吐温反而从钵子里偷走了2美元。马克·吐温原本决定捐助50美元,最后却变成偷走2美元,似乎太不近情理,但细想起来,却是理所当然的。

通过幽默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讲话还是短一点、实在一点好。长篇大论、泛泛而谈容易引起听众的反感,效果反而不好。

有句俗语说:“蛤蟆从晚叫到天亮,不会引人注意;公鸡只啼一声,人们就起身干活。”的确,会说话的人,不一定是说话最多的人。话贵在精,多说无益。在现实中,说话啰嗦的人,往往觉得自己所说的涵义丰富,却认识不到自己的弱点。

谈话是否受人欢迎,在于是否抓住关键,是否说到点子上,是否能打动听众。对于那些空话套话,人们很反感,甚至觉得听这种谈话是在浪费生命。

两个多年未见面的老朋友相聚,彼此都对此盼望了很久。其中一个带了他热情开朗的新婚妻子一起来。那位妻子从一开始就独占了整个谈话,滔滔不绝,一个接一个地说着一些自己觉得很好笑、很有趣味的事情。出于礼貌,两个男人沉默地听着,偶尔尴尬地彼此对看一眼。当他们分手的时候,那位妻子站在门口的台阶上挥舞着手套,兴高采烈地说:“再见!”她觉得度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夜晚,认识了丈夫的朋友,还进行了一次快乐的谈话。而两个男人却对老朋友分别多年后的情况仍旧一无所知,心里诅咒着这个开朗得过分的女人,即使她的丈夫也是如此。

人们常问:“如何才能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感情呢?”这里有一个公开的秘密,所用的方法既非奇异,更非幻术,说穿了就是平凡、朴素、简洁。

最会说话的人,是语言简洁明了的人。语言的精髓,在精而不在多。口才最差的人,往往可能就是那些喋喋不休的人,说了一大堆,也没有说出主旨,反而还认为自己很棒。事实上,要真正地将自己的话说得高效,就必须让自己的语言简练,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对方明白你所说的意思。

在与别人交谈时,我们其实只要能抓住关键点不放,将主要的意思说到,就能达到我们所要的效果了。

无论我们平时和什么样的人说话,都要让对方在最短时间内明白自己的意思。让对方被自己说服,就必须找出问题的关键点。滔滔不绝,出口成章,是一种“水平”,而善于概括,辞约旨丰,一语中的,同样是一种“水平”,而且更为难得。

对于说话啰嗦的人,人们罗列出七个典型的特征:

(1) 打断他人的谈话或抢接别人的话头,希望整个谈话以“我”为重点。

(2) 由于自己注意力分散,一再要求别人重复说过的话题,或自己不记得已经说过的,一再重复。

(3) 像倾泻炮弹一样连续表达自己的意见,使人觉得过分热心,以致难以应付。

(4) 随便解释某种现象,轻率地下断语,借以表现自己是内行,然后滔滔不绝。

(5) 说话不合逻辑,令人难以领会意图,并轻易地从一个话题跳到另一个话题,有时自己也莫名其妙。

(6) 不适当地强调某些与主题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东拉西扯。

(7) 觉得自己说的比别人说的要来得更有趣。

〖人脉感悟〗

语言的精髓,在精而不在多。口才最差的人,往往可能就是那些喋喋不休的人,说了一大堆,也没有说出主旨,反而还认为自己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