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习惯的影响

德国习性学家海因罗特曾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鹅,会本能地跟在它第一眼看到的自己的母亲后边。但是,如

果第一眼看到的不是自己的母亲,而是其他活动物体,它也会自动地跟随其后。尤为重要的是,一旦这小鹅形成对某个物体的追随反应,它就不可能再对其他物体形成追随反应。用专业术语来说,这种追随反应的形成是不可逆的,而用通俗的语言来说,

它只承认第一,无视第二。

这种现象被称为"印刻效应"。它不仅存在于低等动物中,而且同样存在于人类之中。大多数的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都承认,人类对最初接受的信息和最初接触的人都留有深刻的印象。他们用“首因效应”等概念来表示人类在接受信息时的这种特征。

一代魔术大师胡汀尼有一手绝活。他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打开无论多么复杂的锁,从未失过手。他曾为自己定下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目标:要在60分钟之内,从任何锁中挣脱出来,条件是让他穿着特制的衣服进去,并且不能有人在旁边观看。

有一个小镇的居民,决定向胡汀尼挑战,有意给他难堪。他们特别打制了一个坚固的铁牢,配上把看上去非常复杂的锁,请胡汀尼来看看能否从这里出去。胡汀尼接受了这个挑战。他穿上特制的衣服,走进铁牢中,牢门哐啷一声关了起来。大家遵守规则转过身去不看他工作。胡汀尼从衣服中取出自己特制的工具,开始工作。

30分钟过去了,胡汀尼用耳朵紧贴着锁,专注地工作着;45分钟、一个小时过去了,胡汀尼头上开始冒汗。最后,四个小时过去了,胡汀尼始终听不到期待中的锁簧弹开的声音。他筋疲力尽地将身体靠在门上坐下来,结果牢门却顺势而开。原来,牢门根本没有上锁,那把看似很厉害的锁是个样子。

小镇居民成功地捉弄了这位逃生专家。门没有上锁,自然也就无法开锁,但胡汀尼心中的“门”却上了锁。

小镇的居民故弄玄虚,捉弄了这位大师。大师的失败在于先入为主的习惯告诉他:只要是锁,就一定是锁上的。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抛弃成见,不要让第一个想法占据你的脑子。要知道:错觉首先来到,真相就难容身。

有很多人都习惯感性地一次就把对一个人的答案想好,很长时间都不能改变。还有的时候,我们评价一个人,仅仅凭借的是其是否对应自己的个人口味,因对方的脾气性格、生活习惯、言谈举止等不符合自己的标准,就对其做出否定的评价,或因某些习惯与自己合拍就全面肯定他。

你不妨时常想一下是不是有一些过去的习惯就在你的眼前欺骗或者伤害了你呢?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摒弃以往那些不好的习惯,这说起来好像很轻松,而付诸实践却是很难的。

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久负盛名,在北方几乎是家喻户晓,可分店开到深圳时,却大受冷遇。商家尽管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多方开展促销活动,始终只能热闹一阵,难以吸引众人持续钟情于它。

经营者面对尴尬的局面,深入街区调查,发现不是包子质量不好,也不是口味不好,而是深圳人对“狗不理”的名称太感冒了,心理上接受不了。经营者思之再三,忍痛摘下“狗不理”的牌子,换上“喜相逢”的匾额。真是神了,立即柳暗花明,顾客盈门,生意大有起色。

很多时候就须如此,因为地域不同,观念有异,对应办法也应该有所改变。“狗不理”的根据地在北方。朴实的北方人视之为宝贝,自己的孩子自己爱嘛!深圳人就不同了。深圳毗邻香港,重视名头,讲究吉祥,忌讳很多。“狗不理”字面意思不雅,深圳人接受不了。聪明的经营者虽然空间视角不灵,但一经发现问题,立即请教社会,深入街区调查,并立即调整思路,是很有理智的。

可见,消费者对商品有不同的审美习惯。符合他们习惯的便会产生购买欲,反之,则再美也弃之不用。欧美国家视黄色为太阳与光明,巴勒斯坦则对黄色表示厌烦;希腊、罗马认为黄色象征吉祥,叙利亚则以黄色象征死亡。

世界就是这样,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就有不同的文化、观念和心理。当习惯不再习惯时,我们就应及时地改变。

【习惯处方】

人们对以往遇到的事物往往会自然产生一种潜意识接受的心理。可是,人们也因此而常常陷入习惯造成的泥潭而无法自拔。因此,你要适时摆脱习惯对自己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