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清华大学的历史变迁

清华名言

要有梦想,即使遥远。

清华大学的前身

清华学堂是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政府在庚子之役中战败,被帝国主义列强胁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和约”后,于1911年用美国自认向中国索取赔款“实属过多”而“退还”部分“庚子赔款”办起来的一所留美

预备学校。早期在美国通常称它为“赔款学校”,一些校友称它为“国耻纪念碑”。

1909年6月,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游美学务处,由外务部会同学部共同管辖。外务部左丞左参议周自齐任总办,学部员外郎范源濂和外务部候补主事唐国安为会办,负责选派游美留学生和筹建游美肄业馆。同年8月,清政府将在义和团失败后荒芜的一座皇室园林——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拨给游美学务处,作为游美肄业馆址,开始兴建新校舍。

从1909年至1911年,游美学务处先后选派留美生共180人。1911年2月,游美学务处和筹建中的游美肄业馆迁入清华园,并正式改名为“清华学堂”,4月29日,清华学堂在清华园正式开学。辛亥革命后,游美学务处被撤销,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唐国安任第一任校长。

清华学堂的学制定为八年,设高等、中等两科,各为四年。办学方法一切仿照美国,高等科毕业生全部资送赴美留学,插入美国大学二三年级学习。为了培养合格的留美预备生,学校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重视英语训练和体育锻炼。当时在国内清华以“要求严、外语好、体育好”而闻名。

1925年,清华着手创办大学,设立大学部,增设国学研究院。清华学校改组成包括大学部、留美预备部和国学研究院,开始由一所留美预备学校逐步向完全的综合性大学过渡。1928年,清华学堂正式被命名为“国立清华大学”。翌年,留美预备部和国学研究院结束。自此,清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开始在中国高等教育界崭露头角,进而成为一支突起的新军。

从1911年清华学堂成立,到1929年留美预备部结束,清华学校先后培养和选送留美生1099人。此外,还有留美自费生476人,特别官费生10人,各机关转入清华的官费生60人和“袁氏后裔生”3人。他们回国后,许多人成为我国各界,特别是科学、文化和教育界的著名人士。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清华大学南迁,先在湖南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不久,再迁至云南昆明,定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于1938年5月正式开学。西南联大设有文、法、理、工和师范等五个学院,共26个系,两个专修科和一个先修班。在校学生约3000人,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高等学校。西南联大不设校长,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校长和联大秘书主任组成常务委员会,常委梅贻琦主持校务。西南联大是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精英之荟萃,群贤毕至,以教授水平高、学风校风好、爱国民主氛围浓、进步力量强大而蜚声中外,被人们誉为大后方的“民主堡垒”。在这一时期,清华大学既是西南联大的一个组成部分,又单独设立了清华大学办事处,由校长梅贻琦领导,负责处理有关清华的特殊事宜,如清华基金的使用。还设有清华研究院(设文科、理科、法学三个研究所共12个学部)和清华特种研究所(设农业、航空、无线电、金属、国情普查等五个研究所,只进行专门研究,不招收研究生)。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5月西南联大结束。同年夏秋,清华大学复原回到北平清华园。清华园在北平沦陷期间,被日本侵略军抢占,沦为日军兵营和伤兵医院,学校遭受了空前的洗劫,仪器设备和家具损失达90%以上,图书损失超过半数,教学楼与实验室也受到严重破坏。复原后的清华大学进行了艰苦的恢复工作。这一时期,清华大学的院系有较大增加。较之战前,文学院增加了人类学系,理学院增加了气象学系与心理学系,法学院增加了法律学系,工学院增加了航空工程学系、化学工程系和建筑工程学系,还在原农业研究所基础上新设了农学院,包括农艺、植物病理、昆虫、农业化学等4个系。这样,清华大学成为包含文、法、理、工、农五个学院共26个系的综合大学,比战前多了10个系。

在历史进程中,无论是在建校初期,还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学校发展阶段,或者在西南联大的艰苦岁月,清华始终以执着的爱国精神和严谨的学风教育莘莘学子,不仅为祖国培养了一代代优秀学者,而且涌现出一批批民主斗士和人民解放的先锋。不少校友为祖国解放和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许多健在的同志至今仍奋力工作在党和国家以及各条战线的负责岗位上,不停地为祖国做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时期

1948年12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海淀,揭开清华历史光辉的一页——清华大学从此成为人民的大学。1949年1月10日,北平军管会文化接管委员会代表在校正式宣布接管清华大学,历经沧桑的清华开始了她历史的新纪元。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清华大学对院系设置进行了局部调整。1949年9月,清华大学农学院分出,与北京大学及华北大学的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大学。

1951年5月,厦门大学、西北工学院、北洋大学3校的航空系并入清华,设立清华大学航空学院。为更快地培养国家急需的专业人才,自1949年11月起,清华大学先后设立了15个专修科,到1954年7月结束。

根据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1952年6月,全国高等学校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在院系调整中,北京大学及燕京大学的工学院并入清华,清华大学文学院、理学院和法学院并入北京大学。同时,又以清华某些院系和其他院校相关系科为基础,成立了北京航空学院、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地质学院。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设置机械制造、动力机械、土木工程、建筑、电机工程、无线电工程和石油工程等8个系,共22个专业。不久,石油工程系又调出清华,组成北京石油学院。这次院系调整,使清华由延续27年并已形成自己特点的多院制综合大学的体制,转变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

1952年11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任命蒋南翔为清华大学校长。1956年后,清华大学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蒋南翔校长同时任党委书记。蒋南翔于1932年9月入清华中文系,曾任清华地下党负责人,是“一二·九”运动的领导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副书记、清华大学校长、教育部副部长、高教部长、教育部长、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党校第一副校长等职。院系调整后,他出任清华大学校长,直到1966年“**”无法行使行政职权为止,历时14年。他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高瞻远瞩,实事求是,使清华得到迅速发展,卓有建树。

从1955年起,根据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向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清华先后建立了无线电电子学、自动控制、工程物理、工程化学、工程力学数学等新技术及应用理科的系和专业,并注意在这些新系内发展基础理论学科,又在昌平区内自力更生建造了试验原子反应堆。到1966年6月,清华大学已拥有土木建筑工程、水利工程、精密仪器及机械制造、动力机械、农业机械、冶金、电机工程、无线电电子学、自动控制、工程物理、工程化学、工程力学数学等12个系,共40个专业。新清华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强**师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在一大批知名学者、教授因院系调整调离清华后,迅速建立起一支奋发向上、埋头苦干、新老结合、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到1966年,全校共有教师2150人,其中教授76人,副教授126人。

这一时期,清华坚持“又红又专”,“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积极贯彻“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方针;在教学上坚持“少而精”"因材施教”的原则;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结合实际“真刀真枪”进行毕业设计;提出“健康地为祖国工作五十年”的口号,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达到万人规模(本科的学制为五年和六年),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在科学研究方面,也取得重大成果,完成了华北最大的水利工程——密云水库的设计,屏蔽实验原子反应堆的建造,核燃料后处理工艺和我国高校中第一台通用电子数学计算机的研制等重大科研项目,并在参加国徽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以及建国十周年北京十大建筑设计和国防电子学研究中作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清华大学主要培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急需的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红色工程师摇篮"。

随着教学和科研的发展,清华校园向东扩展,原校园东侧的京张铁路路段向东迁移,并在新扩大的东区建造了教学主楼,工物馆和精密仪器大楼,以及东区学生宿舍和生活配套设施,校园面貌大为改观。清华大学在前进中交织着曲折与教训。“**”在清华造成极大的动乱,蒋南翔校长和广大干部、教师受到严重迫害,教学、科研和学校各项工作遭到全面破坏。

自1966年夏清华停止招生后,于1970年下半年开始招生。学制三年,实行群众推荐、所在单位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毕业后回原地原单位工作。从1970~1976年招收了六届“工农兵学员”共16995人,其中学制为一年的以老工人为主的进修班学员2131人。学生程度参差不齐,又以“阶级斗争”为主课,违背学校教育的客观规律,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但绝大多数毕业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得到提高,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为国家作出了贡献。这期间,学校系的设置作了调整,设有机械制造、电力工程、水利工程、建筑工程、电子工程、工程力学、工程化学、工程物理、工业自动化、精密仪器等系。还以原汽车专业和机械厂为基础办了汽车厂,停办后,汽车专业并到机械系。无线电电子学系迁往四川,成立绵阳分校,水利系师生到三门峡“开门办学”。

此外,为了学“朝农”,还在北京大兴区农场办起了农村分校,招收青年农民学员。粉碎“四人帮”后,学校决定撤回绵阳分校,撤销水利系三门峡基地及大兴农村分校。“文革”期间,为了在校内大办工厂,违反办学规律,教职工人数急速膨胀,畸形发展,总人数由6013人发展到最高峰时的9517人,净增3504人。在那一段日子里,广大教职工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努力工作,许多同志利用一切机会,力图使学校工作能符合教育规律,少受损失。如对文化程度低的学生集中补习文化基础课,恢复基础课教研组,恢复实验室工作,抓教师队伍,给“文革”中留校的800多名新教师补数学、物理、外语等基础课,开办了固体物理、激光、物质结构和催化四个研究班。广大教师虽身处逆境,仍克服困难顶着各种压力,开展学术研究。如电机工程专家高景德,从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写出了在理论上有创见的专著《串联电容引起的电动机自激》,为江西、青海、山西等地电力系统和石油化系统解决了若干重要技术问题。其他如黄河泥沙、130系列计算机、高乐钠灯等的科学技术研究亦在“文革”前的基础上取得了一些进展。正是由于广大教师不懈的努力,才使“四人帮”对清华的破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十年动乱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的进行,清华大学进入了一个整顿、恢复、发展、提高的新阶段。经过整顿和恢复,1978年春经全国统考招收的第一批大学生入学,本科学制为五年。学校及时实行了工作重点转移,积极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需要,开始了全面的教育改革。在新的形势下,学校逐步明确了“一个根本(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两个中心(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学研究中心),三方面结合(实行教学、科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三结合)"的指导思想和“着重提高,在提高中发展"的方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科学研究与学术水平,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学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这一时期,学校的系科设置和结构进一步作了调整,新建了一批高技术新兴学科专业,同时对原有的传统系科和专业进行了适当调整、更新和改造。先后建立了经济管理学院(设经济系、管理工程系、管理信息系统系、国际贸易与金融系)、理学院(设应用数学系、现代应用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增设文科三个系(社会科学系、中国语言文学系、外语系),还新建了环境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和城市规划系,使工科类的系增至17个,并将其中原有的建筑系与新建的城市规划系扩建成建筑学院。此外,还建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

1978年后,按照“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发展战略,清华大学完成了由多科性工业大学到以工科为主的多学科综合大学的转变。形成了大学本科——研究生——博士后以及工程技术继续教育的多类型、多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目前,清华大学设有建筑学院、土木水利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航天航空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院、地球科学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美术学院、应用技术学院等,以及生物信息与系统生物学、医学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等院系。清华大学已成为一所具有理、工、文、法、医学、经济、管理、艺术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清华小百科

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并于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目前,清华大学设有16个学院,56个系,已成为一所具有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医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