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许身报国壮山河

清华名言

我们要把人生变成一个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

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早年在父亲的指导下,积累了一定的文化基础。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读高中,期间结识了杨振宁。1937年,北平沦陷后,参加了抗日聚会。1941年,考入西南联大。抗战胜利后,北大迁回北平,被聘为物理系的教授助理。1948年,考取了留美研究生,在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物理系研究生院就读。1950年,取得了博士学位之后,迅速回到了祖国。回国后,先在原子能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两年后被提升为副研究员。1958年,义无反顾地接受了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任务。1972年,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7年之后,升为院长。1984年,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1986年7月,国务院授予“五一”劳动奖章。

从中学教师到娃娃博士

1945年,抗日战争全面胜利。邓稼先以优异的成绩圆满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业,拿到了毕业证书。之后,邓稼先在昆明培文中学教了一年的数学,后来转到文正中学又教了一年,等待机会返回北平。在这期间,昆明爆发了震惊抗战大后方的“一二·一”惨案,邓稼先在好友的介绍下,加入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

第二年,邓稼先顺利回到了北京,被北京大学物理系聘为教授助理。在不断高涨的学生运动中,邓稼先积极参加了北大理学院的进步运动,热情支持民主学生运动,还担任了北京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1948年夏,邓稼先考取了留美研究生,他来到了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物理系研究生院攻读物理系。在学习之余,邓稼先参加了进步留学生团体“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并且担任了干事之职。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得知新中国成立之后,邓稼先迅速写好了论文,顺利通过答辩,获得了博士学位,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他的恩师和好友挽留,希望他留在美国,为自己奔一个好的前程,邓稼先婉言谢绝了。在获得学位后的第九天,就登上了开往上海的“威尔逊号”轮船。和邓稼先一样期盼早日回国的留学生和学者有一百多人,他们冲破了美方的重重阻挠,在1950年国庆前夕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回国后,邓稼先来到刚刚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也就是后来的原子能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两年后,他被提升为副研究员。1953年,时年28岁的邓稼先与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德珩的长女许鹿结婚。1954年,邓稼先如愿以偿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义无反顾投入一生

1958年,第二机械工业部的副部长钱三强找到了邓稼先,征求他的意见,问他是否愿意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邓稼先想也没想,一口答应了下来。他等这一天等得太久了。由于工作性质的严格保密性,回到家里,邓稼先没有对妻子说实话,只是说“要调动工作”,以后不方便照顾家庭和孩子了,而且联系也非常困难,知书达理的妻子表示坚决支持邓稼先的工作。从那以后,邓稼先似乎突然从人间蒸发了一样,从人们的视觉中悄悄地消失了。

1962年9月,在邓稼先的努力之下,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成功完成了。在这个方案的基础之上,第二机械工业部党委向中央呈交了相关的报告。后来政治局作出决定,确定了原子弹爆炸的最终时间。1964年10月16日下午,冉冉升起的蘑菇状烟云向全世界宣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邓稼先继续领导了研制氢弹的新任务。1966年底突破氢弹原理,次年6月,成功爆炸了中国第一颗氢弹。

邓稼先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总是出现在第一线。在生死关头,他总是站在操作人员的身边,给人巨大的鼓舞和安慰。

1986年,邓稼先因身患癌症而逝世。

清华小百科

清华大学政府批建机构: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自主批建机构:清华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联合共建机构:清华大学-国家开发银行规划研究院,清华大学-波音联合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清华大学-丰田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