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七次跳槽的“清华园住客”

清华名言

别人对你的态度,决定了你的命运。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文学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幼年在私塾读书,1912年进中学学习。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翌年,升入本科哲学系,1920年修完课程提前毕业。1925年清华学校设大学部,朱自清被聘为清华大学教授。

在清华大学,他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也以诗歌为主转为以散文为主,期间创作了散文名篇《背影》和《荷塘月色》。1931年,朱自清留学英国,漫游欧洲,1932年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并出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随清华大学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46年随清华大学迁回北平,仍为清华大学教授兼任中文系主任。抗战后,国民党发动内战,贫病交困的朱自清生活异常艰苦。1948年8月12日,逝于北平,享年51岁。

七次跳槽,跳进清华

任教清华之前,朱自清先后任教于杭州第一师范、扬州八中、吴淞中国公学、台州六师、温州十中、宁波四中、白马湖春晖中学等校。从1920年6月到1925年8月的五年时间内,朱自清走马灯般地换了七个学校,跳槽实在频繁。

1920年,朱自清提前一年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经校长蒋梦麟推荐,他和俞平伯一起来到杭州第一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他们两人和从复旦公学毕业的刘延陵以及学校的另一位教师王祺,被学生称为“后四金刚”。毕业于一师的著名记者曹聚仁在回忆文章《后四金刚》中写道:“蒋(梦麟)先生的确替我们安排了复课后的国文教师。他推荐了朱自清、俞平伯二师,他们刚在北京大学毕业,的确有很好的文学修养。”不过,初登讲台的朱自清丝毫没有“金刚”的气势,其学生魏金枝后来回忆说:“说话呢,打的扬州官话,听来不甚好懂,但从上讲台起,便总不断地讲到下课为止。好像他在未上课之前,早已将一大堆话,背诵过多少次,又生怕把一分一秒的时间荒废,所以总是结结巴巴地讲。然而由于他略微口吃,那些预备了的话,便不免在喉咙里挤住。于是他就更加着急,每每弄得满头大汗。”及至学生提问,他更是手足无措。“他就不免慌张起来,一面红脸,一面急巴巴地作答,直到问题完全解决,才得平静下来”。

初次亮相如此糟糕,令初出茅庐的朱自清十分尴尬。一个月后,朱自清坚决要求辞职,并写信给蒋梦麟,说要离开杭州,不再教下去了。蒋梦麟还以为是校方作梗,马上致函一师当时的校长姜伯韩,不无责怪地说:“假如像朱自清先生这样的教师,还不能孚众望的话,一师学生的知识水准,一定很差。”当时,浙江一师学生自治会主席曹聚仁从校长处得到此信后,便拿着这封信去找朱自清,劝留道:“教书是一种艺术,跟学问广博与否是不相干的。”学生们也一起劝老师慢慢来,不要着急,并陪同他去观摩其他班级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情况。朱自清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的确是自己不谙教学方法。第二年夏天,经好友介绍,朱自清回到了母校——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任教务主任。朱自清虽为人谦和,但秉容格电脑“韩力尾生”校园选拔性耿直,到任不久便和校方发生了争执。大约只待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他便以“太忙”“教员学生也都难融洽”为由辞职,离开了这个使他厌恶的地方。同年9月,经朋友刘延陵介绍,他来到上海中国公学中学部教书。初来乍到,他便遭遇到了中国公学的学潮。对此,朱自清曾向刘延陵提出一个强硬的办法,即中学部停课以支持大学部。但“新人”毕竟斗不过“旧人”,学校并没有“解散”,而“很好的人”却被解聘了,朱自清又回到了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经过两年的历练,再次回到一师的朱自清已经“渐渐为同学们所认识,成为信仰中的新人物”。

1922年初春,朱自清将家眷从扬州接到杭州来。没有多久,为生计所迫,他又应允了浙江第六师范校长郑鹤春的聘请,只身到台州教书,把妻子和儿女留在杭州。3月间,一师同学来信要求朱自清回去,六师的学生得知消息坚决挽留,盛情难却,他只好答应他们:“暑假后,一定回台州来!”9月间,朱自清带了妻子和两个孩子乘轮船又回到了台州。

1923年3月,朱自清由他的北大同学周予同介绍,到温州的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任教。当时的温州除了省立第十中学,还有一所省立第十师范学校,因为两所学校的课程大多数相同,所以一些教师都兼教两校。朱自清也不例外,他一边在十中教“国文”,一边又在十师兼教“公民”和“科学概论”。

在温州十中,他每月薪金是30多元,但是学校经费超支,两三个月发一次薪水是常有的事,甚至有时一个月只给十元以维持生活。迫于生计,1924年2月下旬,他决定只身去宁波的省立四中任教。到达宁波四中时,适值学制改革,中学与师范合并。学校将中学六年分为三段,前二年为初中,中二年为公开高中,后二年为分科高中,分文理两科。朱自清担任文科国文教员。他自编教材,教学一贯严谨,备课充分,讲究方法,循循善诱,深受学生的欢迎。学生们常去他住处求教,他每问必答,绝不敷衍了事。因为来访的人多,朱自清索性在屋中放一张桌子,让学生们环桌而坐,不厌其烦地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或释疑语义,或阐明语源,或传授方法,往往长达数小时之久,深得学生的欢迎。

在此期间,朱自清的朋友夏丐尊也在宁波四中兼职。为了增加收入,接济家用,他应允了夏可尊的要求,于3月2日到上虞的私立春晖中学教了一个月的书。当他3月间来兼课时,《春晖》半月刊即登出一则消息:“本校本学期添聘的国文教员朱佩弦先生自本月起到校就职。”这期间,他写就了著名的《春晖一月》:“走向春晖,有一条狭长的煤屑路……山的容光,被云雾遮了一半,映在湖里。我的右手是个小湖,左手是个大湖。湖有这样大,使我觉得自己小了。”9月16日,他忽然接到夏丐尊来信,要他立即到白马湖春晖中学去。这次夏丐尊信中说要和他“计划吃饭方法”,并且“已稍有把握”,朱自清估计是春晖有专聘之意。校方果然要正式聘用他,朱自清答应担任一班国文。11月15日,宁波四中也给他安排了10点钟的课,朱自清也答应了下来。从此以后,朱自清开始了往来于宁波四中与春晖两校的教书生涯。

朱自清本来以为,此番应该可以安定下来了。可是11月20日至年底,春晖中学起了风潮,学校提前放寒假,开除学生28人。由于风潮事件,匡互生、丰子恺、夏可尊、朱光潜等人集体辞职离开春晖园。暂时没有合适去处的朱自清虽然留在了春晖,却已下定了离开的决心:“此后事甚乏味,半年后仍须一走。”

1925年2月,朱自清给俞平伯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颇想脱离教育界,在商务觅事,不知如何?也想到北京去,因前在北京实在太苦了,只是住了那些年,很想再去领略一回。如有相当机会,当乞为我留意。”次月,他又给俞平伯去信说:“弟倾颇思入商务,圣陶兄于五六月间试为之。但弟亦未决。弟实觉教育事业,徒受气而不能受益,故颇倦之。兄谓入商务(若能)适否?"此时,清华大学正托胡适物色教授,胡适找到了俞平伯,但是俞平伯没有去,他推荐了朱自清,得到了胡适的应允。在迷惘中彷徨的中学教师朱自清倏然间成了清华大学的教授,实在是始料不及的。9月4日,他致信胡适表示感谢:“适之先生:承先生介绍我来清华任教,厚意极感!自维力薄,不知有以负先生之望否!……”就这样,1925年8月暑期过后,朱自清一个人匆匆赶往北京,结束了长达五年辗转不定的生活。

“清华园的住客”

朱自清曾先后居住过清华园西院45号、北院9号和16号。如今校园中的自清亭、朱自清塑像,记载了他作为学者、教育家的一生,也是其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的写照。朱自清短暂的人生中,近一半的时光是在清华度过的。

朱自清最初住在清华园南院单身宿舍,与陈寅恪、浦江清、杨振声等教授为邻。俞平伯之子俞润民回忆:“朱自清先生曾住在南院的单身宿舍,距我家很近,因系单身一人,饭食不方便,父亲就请朱自清先生每天来我家共餐。朱先生一定要付伙食费,父亲当然不肯收,见朱先生一定要付,最后只好收下,而暗中却又把这钱全部用在给朱先生添加伙食上。朱先生后来渐渐地察觉了丰盛的饭菜是专门为他做的。”后来在西南联大,朱自清以“西郭移居邻有德,南国共食不相忘”的诗句,表达对这段共餐经历的怀念。

清华大学中文系成立后,朱自清与杨振声一起拟定课程,开创了国内融汇中外文学、新旧文学的大学中文系课程体系。1930年秋,他代理中文系主任,主张“科学化”“现代化”的办系理念,以“批判地接受旧文化,创造并发展新的进步文学”为中文系的使命,主张“中外文合系”,沟通中西文化。1932年9月,他出任中文系主任,亲自讲授《国文》《中国新文学研究》。他的学风和人格,杨振声描摹得恰如其分:“那么诚恳,谦虚,温厚,朴素而并不缺乏风趣。对人对事对文章,他一切处理得那么公允,妥当,恰到好处。他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

期间,朱自清一家住进西院45号的中式住宅,紧邻荷花池与近春园遗址。1927年仲夏,荷花池的夜色触发文学家敏锐的思绪,有感于军阀征战的国内时局,朱自清写下了不朽名篇《荷塘月色》。1933年1月20日,朱自清移居清华园北院9号,“甚适意”。时常与俞平伯、浦江清、吴晗等友人桥牌竞技,或与闻一多、李健吾、叶公超等文学同道共进餐宴,探讨新文学的方向、诗的形式,颇多快意。他一生清贫,家中除基本陈设外,十分简朴。1936年3月23日,朱自清一家又迁至北院16号。他与妻子散步至成府定购家具,“做二新书橱,把装在两个香烟箱内的书搬出放进书橱,愉快之至”。不久日本入侵,他随清华南迁,在西南联大的岁月里,他时常心系北平,心系清华园。1943年,他读到马君环的诗《清华园》:

“路边的草长得高与人齐,遮没年年开了又谢的百合花。屋子里生长着灰绿色的霉,有谁坐在圈椅里度曲,看帘外的疏雨湿丁香。”

自称“清华园的住客”的朱自清,仿佛真的回到清华园。1946年10月22日,朱自清全家终于回到清华园,回到久违的北院16号。

清华小百科

清华校园按照南门主路分为东区、西区。西区校园为老校区,以美式的校园布局和众多西洋风格的砖石结构历史建筑为特色。大礼堂为中心景观,图书馆、科学馆、清华学堂、同方部、西体育馆及理学院等建筑分布其间,原王府庭园工字厅、古月堂、水木清华等古建筑。东区则以1950年兴建的苏式主楼为主体,以及建筑馆、明理楼、经管学院、逸夫科技馆等现代风格的建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