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风流蕴藉的青年

重臣辅佐

杨广受封晋王时年仅十三岁,这个年龄虽尚未脱离孩提时代,却正是长见识的关键年龄。年幼的杨广被过早地推上历史舞台虽说是身不由己,出乎意外,但机遇的出现必须抓住,不能失之交臂。杨广在外藩迅速成长,三十岁时已“声名籍甚,冠于诸王”。他在兄弟中脱颖而出,毕竟还在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对于杨广来讲,这是一段辉煌的人生。

俗话说,得天下易,坐天下难。杨坚以外戚身份轻而易举夺得天下,但要巩固统治任重道远。杨坚称帝虽然得到了大多数关陇勋贵的支持,并镇压了三方叛乱,但潜在的反对势力仍然存在,甚至同胞弟弟杨三郎因娶北周公主,也潜谋起事。由此可见,杨坚所挑的担子是如此沉重,虽有宰相辅佐,但亲不过儿子骨肉,五个儿子尽管年幼,在此关键时刻,也必然要为父亲分担责任。隋建立后,长子杨勇被立为皇太子,留在京师协助父皇处理政务,杨广及其更幼小的弟弟杨俊、杨秀都出镇方面。少年杨广遂坐拥强兵,肩负起了北御突厥的重任,并在边塞长大成人。

开皇元年(581)二月丁丑(二十六日),隋文帝任命年仅十三岁的次子晋王杨广为并州总管,接替回朝就任太师的老将李穆。以儿子出镇方面,树立屏藩,以壮根本,是隋文帝巩固新朝的重要政治措施。

是年九月,奉使巴蜀还朝的奉车都尉、关陇勋贵于谨之孙于宣敏向隋文帝建议: “宜树建藩屏,封殖子孙。”隋文帝于是又将刚年满十岁的第四子越王杨秀改封为蜀王,任益州总管。杨广的另一个弟弟,隋文帝第三子秦王杨俊则坐镇河南, “领关东兵”。

杨广被封为晋王,晋是春秋时晋国所在地,汉朝时属并州。并州领现今山西省,因地处黄河以东,又称河东,州治晋阳,在今山西太原市,乃东魏北齐别都。并州战略地位重要,其北靠大漠,南近京洛,东临华北大平原,既是抵御北面草原游牧民族的屏藩,又是捍卫首都控制中道光原的战略重镇,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河南在京师以东,所置军府在河东之下居第三,又居天下中心地位,是隋控制东方的门户。

益州乃今四川地区,在京师长安以南,号称“天府”,粮草充足,形势险要,既是长安的南大门,又是东出攻陈的战略要地。同时,这一地区因四面环山最容易产生割据势力,也不可不派亲王坐镇。

为了便于集中领导,隋文帝在这三处重镇分别设立行台。在并州晋阳设河北道行台,以晋王杨广为行台尚书令,并授予“武卫大将军”的名号。又设河南道行台,治洛阳,以秦王杨俊为行台尚书令。又在成都设西南道行台,以蜀王杨秀为行台尚书令。所谓行台,就是中央政府尚书省的派出机关,代表中央行使权力,其政治地位高于地方州郡。

然而,以三个年幼的王子分别藩居三方重镇,虽给予重名,建立行台,而以他们的能力、声望、资历均难以胜任。于是,隋文帝又费尽心机地为儿子盛选朝中“贞良有重望者”辅佐他们为政,配备强有力的辅佐顾问人才,以使年幼的王子在远离父母的情况下,能继续受到良好的教育,并圆满地完成政治军事重任。

隋文帝为晋王杨广配置的僚佐主要有王韶、李彻、李雄、韦师、张衡、冯慈明、张虔威、段达等人。为蜀王杨秀配置的僚佐有元岩、杨异等人。其中,元岩、王韶在北周曾谏诤周天元而得罪,他们都以忠直“骨硬”闻名。当时朝中舆论认为,两人的才能均高于宰相高颍,连隋文帝也说: “公宰相大器,今屈辅我儿。"其意似乎像当年汉高祖让曹参出朝为齐国相。

僚佐名义上虽为藩王部属,但实际上权力很大,如元岩来到成都, “法令明肃”,吏民称善, “蜀中狱讼,岩所裁断”,实际上主持蜀地政务。同时又作为年幼藩王的师傅父负责教育皇子。如年幼的杨秀性好奢侈,曾想捉当地少数民族的男童为阉人,又想杀死死囚犯摘取人胆做药。元岩知道后, “排阁切谏”,阻止干这种伤天害理的事,蜀王只得拜谢而止。作为隋文帝配选的僚佐,元岩可以随时向隋文帝汇报,同样隋文帝也随时要向元岩询问儿子的情况。所以,杨秀对元岩十分惮惧,不敢违法乱制,恣行所欲。

僚佐的尽心竭力,对年幼的藩王的成长的确起到了很大作用。辅助十三岁晋王杨广的僚佐情况又如何呢?

王韶,字子相,自称出自山东门阀的太原王氏,世居京兆。在北周时以军功官至车骑大将军,随北周武帝东征北齐,为其出谋划策,结果一举平齐,王韶也以功封晋阳县公。可见王韶乃文武双全的才士。隋文帝受禅后晋王韶爵为项城郡公,继续委以重任。又因王韶是太原王氏郡望,性格刚直,得选为晋王的主要僚佐,任河北道行台尚书右仆射。官至二品,秩同宰相。

李彻,字广达,朔方(治今陕西子长县东)人。仕周任车骑大将军,是一员猛将,也曾随北周武帝东征北齐,率军力战,参与攻拔晋阳(今山西太原),以功封蔡阳县公。后从韦孝宽略定淮南,安抚淮南新附,甚得民心。杨坚称帝后,将他征入朝为左武卫将军,晋爵齐安郡公。因李彻出身边塞,有军旅经验,故任命他为总晋王府军事。隋文帝曾对左右说: “安得文同王子相、武如李广达者乎?”可见他对李彻十分看重。李彻与王韶一文一武,是晋王府的两位主要僚佐。

李雄,字毗卢,赵郡高邑(今河北高邑西)人,其祖世代为官。门阀赵郡李氏世代以儒业入仕,而李雄却偏偏喜欢骑射。他年少时便胸怀大志,成年后,从达奚武入关,征战有功,在西魏官至骠骑大将军,在北周晋爵为公,曾在青海破吐谷浑。北周宣帝时从韦孝宽略定淮南,曾一口气攻下十余城。杨坚受禅后晋其爵高都郡公,数年后任命为晋王府僚佐,任河北道行台兵部尚书,接替李彻主持王府军事。临行前隋文帝对李雄说: “我儿年少,世事所知不多,卿兼有文武之才,今我推诚相委,可无北顾之忧。”李雄当官正直,有一股凛然不可犯的威严,杨广对他极为敬惮,吏民对他的政绩也很称赞。可惜为官不几年便死于任上。

韦师,字公颖,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附近)人,世为关中著姓。少年时略涉经史,尤工骑射,对北边山川险阻及少数民族风俗十分熟悉,在北周官至宾部大夫。杨坚称帝后,拜为吏部侍郎,赐爵井陉侯。后选为河北道行台兵部尚书,兼晋王府司马。

张衡,字建平,河内(治今河南沁阳)人,父祖均为官,十五岁入北周太学学习,拜沈重为师,习《三礼》。曾因事扣马切谏北周武帝,受到嘉奖。隋文帝以他学业和品行出众任为晋王僚佐,历任河北道行台刑部、度支二曹郎。行台取消后又任并州总管掾,深得晋王杨广的信任。

张虔威,字元敬,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县)人,父仕北齐为州刺史。虔威少年时涉猎群书,曾任太常丞。齐亡仕周,杨坚执周政时,曾引他为相府典签。后选为河北道行台刑狱参军,与张衡一起受到晋王杨广的器重。晋王官邸的人将他们二人称为“二张”。

段达,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市)人,父段严为北周朔州刺史,段达三岁时袭父爵为襄垣县公。杨坚掌权时,段达以大都督率领亲兵,经常跟随在杨坚左右,充任贴身护卫,隋建立后任左直斋,迁官车骑将军,兼任晋王府参军。

冯慈明,字无佚,信都长乐(今河北冀县)人,父仕北齐官至尚书右仆射,慈明以父荫出仕,齐亡入周,后又入隋,被选为晋王府司士。

这些僚佐大都属于关陇勋贵,虽有不少原籍山东,但也早已入关,为西魏北周官宦之家,其中有不少出自大门阀。如王韶出自太原王氏、李雄为赵郡李氏、韦师为京兆杜氏,充任蜀王杨秀僚佐的元岩则为北魏帝裔,杨异出身弘农杨氏。李彻、张衡、张虔威、冯慈明等人也都出身于将相之家。同时,这些人既有崇高的家世背景,又都有政治才能,没有一个是不求实务之辈。年龄上这些人大都在四五十岁左右,具有一定的为官阅历和经验,且个个都为人刚直,有一定政绩。隋文帝选择这班人来辅佐年幼的儿子们,可谓是费了一番苦心的。幼儿远离父母,是好是坏,就靠他们的辅佐教导了。

诸王僚佐所受寄托深重,在任上也都尽心竭力,勤于政务,以身作则,教导幼主,相当严格。如李彻“当官正直,侃然有不可犯之色”。王韶更性刚直,杨广“甚惮之”。“每事咨询”,不敢有违法度。但年幼好动的晋王有时也禁不住要游戏玩耍,有一次王韶巡检边境长城一带的防务,杨广见没有人管他,便趁机带了一帮人在晋王府开挖水池,修筑假山,想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人间仙境,过一阵奢华的生活。王韶回府知道后即用一条链子把自己锁起来,到晋王府,先是自责,后是切谏。杨广见状,惶恐万状,只好称错,不敢再胡闹了。后来杨广做了皇帝,回忆起这段往事,曾不无感慨地说: “若无王子相的着力辅佐教导,我就不会有今日。”王韶后来还辅佐过继任并州总管的秦王杨俊,这已是灭陈以后的事了。

杨广在晋阳颇好学, “善属文”。作为佛教徒,他还延请当代高僧彦琮到他的私邸,为他讲述过《金光明经》,并修撰文疏。杨广年龄虽小,外表却“沉深严重”,一副长者之相,深得臣僚的敬重,也深得父亲的喜欢。但由于路远且身负重任,杨广很少回长安拜见父母,有时一两年也不能见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