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受禅

圣王昏主相继殒落,历史又一次出现改朝换代的剧变。物换星移,江山易主,而“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

杨坚以外戚身份一夜之间成为当时中国北方的实际主宰,是宇文赟的昏暴荒**才使北周政权如此轻易地落入杨坚之手,杨坚本人此前避祸尚唯恐不及,对掌权称帝恐怕并无思想准备。然而,一旦大权在握,必须死死抓住不放,否则反罹其祸,成为别人的刀下之鬼。

杨坚生怕诸王在外发动兵变夺权,秘不发丧,借口将送千金公主往突厥和亲,矫诏征周宗室五王,即宇文泰的五个儿子、周天元的叔父们回京。先时周天元嫌他们在京有碍他专权,即位不久就将他们外放就藩。五王接到杨坚发出的诏书后,均连夜赶回京师。

大象二年(580)五月丁未(二十三),杨坚才开始为天元帝发丧,扶静帝宇文衍入居天台,宣布大赦天下,尊杨后为皇太后,朱后为帝太后,其余陈后、元后、尉迟后皆削发为尼。以周天元之弟汉王宇文赞为上柱国、右大丞相,尊以虚名。杨坚自任左大丞相,假黄钺,百官皆听于左丞相。

祖籍山东勃海郡蓓县(今属河北)的内史下大夫高颖,明敏有器局,习晓军事,有计略,杨坚命其子杨惠去延揽他入相府,高须欣然从命。高须的父亲高宾原为北齐官吏,后背齐归周,成为大司马独孤信的门人,改姓独孤氏,加入了关陇军事集团。后独孤信得罪被诛,高宾还常往原先的主人家,看望独孤伽罗兄妹,两家关系一直很密切。这时,高须把自己的前途与独孤伽罗、杨坚夫妇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独孤氏也极力地向丈夫推荐他,杨坚于是任命高颖为相府司录,委以重任。

杨坚刚登上了权力之巅,万事开头难。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是汉末以来历代权相专用的衔名。所谓黄钺,乃黄金大斧。杨坚以皇后之父假黄钺行周公事,朝内外臣民能心服吗?对此,杨坚自己也没有把握。杨坚曾夜召掌天文历数的太史中大夫庾季才问以“天时人事”,庾季才称“符兆已定”,杨坚默然良久仍心存疑虑。于是,杨坚大刀阔斧地革除周天元的苛酷之政,大崇恩惠,以收揽人心。他删略旧律,作《刑书要制》,使法令清简可用。又下令立即停止洛阳宫的营造,而一反周天元奢侈**逸之风,崇尚节俭,赢得中外臣民的一片赞扬之声。杨坚还下令恢复被周武帝禁毁的佛、道二教,以前被迫还俗的和尚、道士,经官府勘验简视即可重新出家,此举“上应帝命,下顺民心”,因为当时佛、道信仰在民间备受推崇,行政权力并不能一下就将人们头脑里的信仰改变,所以此举当即博得了广大士民以及宗教人士的欢心,杨坚初步站稳了脚跟。

是年六月,周宗室五王陆续来到长安,立即被置于丞相府的严密监控之下,杨坚又用计将年幼无知的汉王宇文赞请出禁宫,使朝廷中枢政局初步稳定。

时有宇文泰的外甥蜀国公尉迟迥任相州总管,位望素重。相州,即北齐旧都邺城(今河北滋县南),周武帝将其表兄安置于此,就是要寄之以安危,让尉迟迥总领旧齐之地,加强北周王朝的统治,所以其权力极大。杨坚想除掉尉迟迥这块绊脚石,于是派老将韦孝宽任相州刺史,去邺城替换尉迟迥。尉迟迥知杨坚心怀叵测,于是揭起反对杨坚的大旗,自称大都督,拥赵王宇文招的少子为主,承制署置官司,并调集兵马。当时尉迟迥的侄子尉迟勤为青州(治今山东益都)总管,立即起兵响应。周宗室宇文胄时任荥州(治虎牢,今河南荥阳县西北汜水镇)刺史,也起兵响应。徐州总管司录席毗罗拥兵八万,其弟席叉罗在兖州,均起兵响应。一时,潼关以东的山东诸州,除并州总管李穆、幽州总管于翼以外,几乎全都响应尉迟迥起兵反叛。尉迟迥并遣子质于陈朝请求援助。

另外,勋州(治今湖北安陆县)总管司马消难是八岁皇帝宇文衍的岳父,对杨坚假黄钺专朝政也极不满,于七月也起兵响应尉迟迥,成为又一方叛军主帅。

益州(治今四川成都市)总管王谦是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的王雄之子。杨坚为防止王谦的异动,派老将梁睿往成都任益州总管,接替王谦。王谦遂以匡复为辞,起兵叛乱,成为西南方的叛军主帅。一时三方同时构难, “半天之下,汹汹鼎沸”,形势相当严峻。

掌握了北周军政大权的左丞相杨坚指挥若定,他先集中关中府兵,平定东方的尉迟迥。讨逆大军以上柱国韦孝宽为行军元帅,梁士彦、元谐、宇文忻、宇文述、崔弘度、杨素、李询等关陇勋贵皆为行军总管。不久,杨坚又派心腹高颖去做监军。与此同时,还派柱国王谊为行军元帅,讨击南方的司马消难。

当时,尉迟迥在山东声势十分浩大,杨坚平叛的关键在东方。大象二年(580)八月间,东讨大军在河南武陟与尉迟迥之子尉迟惇统率的十万军队相持于沁水两岸,高颖为官军赶造了一座浮桥,使韦孝宽大军得以渡过沁河。尉迟惇先布阵二十余里,企图趁官军半渡时邀袭,因而麾兵稍退,但其众未经很好训练,一退阵势先乱,韦孝宽乘势进兵猛击,叛军全面溃退,唯尉迟惇一人单骑逃走,韦孝宽率军一直追到了邺城之下。

“称兵邺邑”的尉迟迥于是集中邺城军队十三万人,出城与韦孝宽率领的官军决战。叛军列阵于城西南,官军列阵于城西,官军有府兵十万以上,双方可以说是势均力敌。交战之初,尉迟迥麾下亲兵“黄龙兵”万余众最为卖力,韦孝宽麾下的府兵先是不敌,而稍作退却。这时,邺城士民数万也列于城旁观战,府兵将领宇文忻于是令部下以乱箭射向观者,观者喧哗躲避,转相腾藉,声如雷霆。宇文忻忙向府兵战士传呼, “贼败矣”,一时官军士气大振,转身拼杀,一拥而上,势不可当。叛军一时不知所措,大败而逃,尉迟迥走保邺城。韦孝宽纵兵围城,代人贺娄子干先登破城,尉迟迥见大势已去自杀,尉迟勤等人被俘。韦孝宽坑杀了在内城抵抗的数万士兵,但将尉迟勤等关陇勋贵押至朝廷,却受到了杨坚的宽待。

尉迟迥举兵凡六十八天,因无筹略而最后归于失败。在河南方面,杨坚任命于谨之孙于仲文为行军总管,很快击败席毗罗部万余众。杨坚下令拆毁邺城城墙,以世子杨勇为洛州总管、东京小冢宰,总统旧齐之地。

在荆襄方面,司马消难得知尉迟迥兵败的消息,士气大减,很快被王谊所率官军击败,逃往陈朝。在益州方面,杨坚任命的行军元帅梁睿、总管于义等人率二十万大军深入蜀境,很快击破叛军,执斩王谦,剑南悉平。

这样,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杨坚就平定了三方之乱,牢牢控制了局势。在同一时间,京师长安的北周宗室诸王也蠢蠢欲动,作困兽斗,想伺机除掉杨坚,夺回政权。先有毕王宇文贤谋图取代杨坚执政,被诛。大象二年(580)七月,又有赵王宇文招邀杨坚至家中饮酒,欲席中行刺,赖大将军元胄扣刀入卫,护持回府。宇文招恨自己未能及时出击,弹指出血。壬子(二十九日),杨坚诬宇文招与越王宇文盛谋反,将他们及其诸子通通处死。同时,赏赐元胄不可胜计。十月,杨坚又杀陈王宇文纯及其诸子。平定三方后,杨坚已稳操胜券,于是在十二月辛未(二十日)诛杀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迪及其诸子,宇文泰剩下的五个儿子全部被诛。稍后,杨坚又大开杀戒,残忍地将周闵帝、明帝、武帝诸子通通杀死,不留余种,所杀约不下五六十人。

尽杀宇文氏宗室,就是为自己称帝做准备。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杨坚之心,较司马昭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时关陇勋贵集团中再也没有人出来抗争了,北周统治集团已经认可了杨坚为其新的主宰。

关陇勋贵耆旧李穆,是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的李远之弟,自云陇西成纪人,西汉骑都尉李陵之后,李穆和他两个哥哥李远、李贤都很早就随宇文泰开创关中局面,领乡兵从征累积军功加官晋爵。李穆曾随杨忠破江陵,讨突厥,李氏兄弟作为北周佐命功臣, “子弟布列清显”。但宇文护执政诛赵贵、独孤信时,李远及其子李植也惨遭杀害,李穆受牵连除名为民,到周武帝诛宇文护亲政时,李氏子弟免官爵者才开始重返政坛。李氏家族和杨忠一样,同为关陇勋贵集团的核心成员,李穆在北周晋位柱国,转大司空,晋爵申国公。建德(572—578)初年拜太保,后任天下精兵所居之处的并州(治晋阳,今山西太原市)总管,成为北周末年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元老大臣。尉迟迥叛乱时,曾派使者招李穆共同起事,李穆锁其使者,并将尉迟迥的书信送与杨坚。李穆之子李士荣暗中劝李穆乘机起兵争夺天下,李穆不以为然,反而奉十三环金带给杨坚,以表忠心。十三环金带,即天子之服。不久,李穆又密上表杨坚劝进。李穆的举动可以说集中代表了关陇勋贵集团大多数成员的政治意向。

关陇勋贵于谨的子孙一族人也都站在了杨坚一边。平定尉迟迥的官军统帅韦孝宽也是关中门阀。韦孝宽虽平叛胜利后不久去世,但他的子侄韦世康、韦洗、韦津等人都得到杨坚的信任,成为新朝佐命。除宇文氏宗室及外戚尉迟迥、司马消难等极少数人员外,关陇勋贵几乎是集体倒向了杨坚一边。这是杨坚得以短时间内战胜反叛,轻易代周建隋的最根本保证。

杨坚于是自称大丞相,而罢左右丞相之官。大象二年(580)十二月甲子(十三日),八岁的周静帝宇文衍降下诏书,说随国公大丞相杨坚“应百代之期,当千龄之运,家隆台鼎之盛,门有翊赞之勤。心同伊尹,必致尧舜,情类孔丘,宪章文武。……伊尹辅殷,霍光佐汉,方之蔑如也”。这个为杨坚歌功颂德的诏书,绝非出自童稚的静帝之手,而是杨坚授意而作诏书把杨坚吹捧为从天而降的圣人,有孔子之仁心,必成尧舜之大业,言外之意,说杨坚就是孟子预言的五百年必将兴起的圣王,是周武帝事业的最好继承人。而既有圣王之资,又岂能屈居八岁稚童之下。于是又加杨坚相国,总百揆,晋公爵为王。随王可“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备力锡之礼”,随国詈丞相以下。这些都是非人臣之礼,是魏晋权臣篡位行禅代通用的惯伎。杨广这时也就成了王子。

大年一过,改元大定(581)。二月壬子(初二),杨坚下令“以前赐姓,皆复其旧”,普六茹氏改回杨氏,凡宇文泰所改胡姓全部改为汉姓。这时六镇鲜卑及关陇勋贵上层已基本汉化,此令一下即获得普遍欢迎。甲寅(初四),随国始建丞相以下百官。丙辰(初六),又有周帝诏杨坚建天子旌旗,

出警入跸,备天子之礼。尔后不久,八岁的周静帝以“众望有归”,乃下诏自请禅位,宣诏称: “周德将尽,妖孽递生,今便祗顺天命,出逊别宫,禅位于隋,一代唐、虞、汉、魏故事。”百官以太傅李穆为首劝进,齐呼“万岁”。随即,杨坚按早已安排好了的程序,接受大周社稷。

二月甲子(十四日),杨坚正式称帝,国号隋。原封随国, “随”字有走脚边傍,走为奔跑似不雅,故下令除去,改“随”为“隋”,作为国号,为己专有。天子易姓了,于是大赦天下,改元开皇,一个新的汉族王朝便在中国北方出现了。杨坚即隋朝开国皇帝,后谥曰“文”,称隋文帝。

杨坚即皇帝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废除宇文泰改制时所采用的《周礼》六官体制及礼仪制度,按照汉魏以来发展演变而成的三公九卿三省六部体制改革中央官制,使新朝仪制面貌焕然一新,以三省六部为政务中枢,恢复御史台、诸卿监等传统行政部门,以示自己是秦汉以来汉族正统王朝的直接继承者。杨坚一即位就确立了“除旧布新,移风易俗”的执政方针,恢复汉族文物衣冠典章制度,当然是顺乎民心,顺乎历史潮流的。

在即位的当天,隋文帝即任命高颍为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虞庆则为内史监兼吏部尚书,李德林为内史令,元晖为都官尚书,元岩为民部尚书,长孙毗为工部尚书,杨尚希为度支尚书,几天后又补选赵哭为尚书右仆射。三省大吏和六部尚书组成了新的政权班底,一改西魏北周胡汉杂糅、刻意复古、名不副实、行政不力的状况。

乙丑(十五日),隋文帝追尊父亲杨忠为武元皇帝,母亲吕苦桃为元明皇后,并为父亲立庙,庙号太祖。隋文帝自己后来驾崩后亦由儿子隋炀帝立了庙,庙号高祖,所以隋文帝又称隋高祖。杨广之母独孤伽罗被立为皇后,杨广之兄杨勇立为皇太子。己巳(十九日),隋文帝封周静帝宇文衍为介国公,宇文氏诸王皆降爵为公。杨广的姐姐杨丽华改封为乐平公主,已不再是北周皇太后了。其时杨丽华尚年轻,隋文帝本想让她改嫁,但乐平公主誓死不从,杨广这位可怜的姐姐从此当了一辈子的遗孀寡妇。

乙亥(二十五日),隋文帝又封弟杨慧为滕王,杨爽为卫王,封皇子杨广为晋王,杨俊为秦王,杨秀为越王,杨谅为汉王;任命归顺于己的北周重臣元老申国公李穆为太师,邓国公窦炽为太傅,任国公于翼为太尉,当然了,这几个元老并无实权。

杨广转眼之间就由雁门郡公荣升为晋王,按中国传统的年岁记法,杨广当年虚岁十三,而他却即将被赋予重大的使命,拥兵握权了。

父亲杨坚隆重庄严的登基大典让小杨广激动不已,自此后天下就是自家的天下,自己就是高贵的皇子了。这当然是杨广生命历程的大转折,历史注定他将不会是一个平庸的凡夫俗子。

从北周武帝天和四年(569)到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的十二年间,中国北方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转眼间两个王朝灭亡了,一个新的王朝建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