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营建阿房宫。

秦始皇在北南两疆开拓成功后,志得意满,以为天下都是他的。于是,开始大兴土木工程。既然在功业上超于前人,那么,使用的宫殿规模也要超于前人,够其气魄才行。大概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来咸阳求仕,愿为他奔走的人太多了,因而他的朝堂可谓济济多士,至少他的官宦队伍里比前代就得多设方士神仙的职位,使他感到咸阳人多,先王给他留下的宫庭太小了。

所以,他要建一个新的、与其皇帝身份相称的宫庭及举行朝会、庆典、决事之所。他说, “听说周文王都丰、周武王都镐,丰镐之间是帝王所都之地”。按周文王所都的丰邑在今陕西长安西北的沣水西岸,周武王所都的镐京在丰东,在秦时都属于秦始皇的上林苑范围之内。

于是,秦始皇便决定在上林苑中先建造阿房宫前殿,作为朝会之所,从而开始了大规模营造阿房宫的工程。

秦国的都城原在雍,迁至咸阳以后历代秦王便在这里开始了规模庞大而持续不休的营建宫殿的过程。中国传统的建筑是土木建筑,由于木构架技术还未成熟到支持建造大型建筑的程度,所以,战国时期,中国大地上正盛行着高台建筑。所谓高台建筑,是指将宫殿等大型建筑物建造在高大的夯土台上,并在土台的周围建造若干小跨度的低层建筑,因此而形成了气势雄伟而又层次丰富的建筑景观。

秦都咸阳的宫殿也都是建筑在巨大的夯土台上。在布局上,咸阳宫殿群采取了传统的左右对称的形式。这样的布局虽然比较呆板,在整体感上缺乏变化,但比较容易突出主要的建筑物,使整个宫殿群呈现出庄严、肃穆的风格,从而有力地烘托了至高无上的封建皇权。

如果说咸阳是当时华夏西部地区一轮皎胶的明月,那么,齐都临淄就是东方的一颗璀灿的明珠。当年纵横家苏秦曾盛赞临淄的繁华,说“临淄甚富而实,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位于临淄小城区的齐王宫殿群,就是建筑在这种经济富裕繁盛的基础之上的。小城中最为著名的夯土台是所谓的“桓公台”,呈椭圆形,高十四米,南北长达八十六米。当时就是以桓公台为主体,兴建了一大片令齐王室自豪的楼台观阙。

地处中国东北方的燕都,位于易水流域。燕都城内最高大的夯士台为武阳台,东西长一百四十米,南北宽约一百一十米。燕人在武阳台和其他一些比较大的台基上建起了规模庞大的宫殿群,以大型建筑居中,周围环建了若干较小的建筑,形成主次分明,好似众星捧月似的格局。

考古发掘表明,燕都宫殿的建筑构件较之其他诸侯国的建筑构件更为精致,更讲究艺术性。例如,其饕餮纹的瓦当制作得比较形象,以饕餮的威猛象征着燕王的权威。

此外,在楚国都城郢,赵国的都城邯郸,魏国的都城大梁等地,也都矗立着许多高大宏伟的宫殿建筑。整体上说,这些宫殿基本上都采取了高台建筑的形式,然而又都融进了各自地区的文化特点,使当时的华夏大地建筑文化百花齐放,异彩纷呈,辉煌灿烂。

秦始皇在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面对着一片锦霞般壮丽的宫殿犹嫌不足,计划着要再建更为壮丽的楼台观阙。于是,每当他的军队消灭了一国,秦始皇便下令在咸阳的北坂仿建一座该国的宫殿。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坂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

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就这样,数年之间,秦都咸阳又耸起一片富丽堂皇的楼台观阙,它既是对战胜六国实现统一的一个纪念,更是始皇帝骄奢**逸生活的真实反映。

兴建了这么多豪华巨大的宫殿,秦始皇犹觉不足,又下令扩建秦国时期建造的咸阳宫。在大台的中央有板筑厚墙所围护的主体宫室,东西长约十三米,南北宽约十二米,墙上共开有四门。中央有六十厘米直径的都柱遗迹;地表颜色为朱红色,即当时所谓的“丹地”,证明这里是皇帝专用的厅堂。

厅堂之东为卧室,内部安装有壁炉,厅堂之西有墁道通往厅堂的楼层。大台西侧还有供妃嫔们使用的卧室、浴室和贮藏室。朝北有十分宽敞的厅堂,朝南也有宽敞的大露台,从这里不仅可以俯瞰咸阳城的全景,就连渭河和南山的风光亦可尽收眼底。

咸阳宫中装饰和陈列的金玉珍宝举目皆是。《西京杂记》卷三称其中最令人称奇者为“青玉五枝灯”,高七尺五寸。为蟠螭之形,以口衔灯,点燃后,鳞甲皆动,闪烁不已,若夜空之群星,光照满室。可谓奢侈之极。

除此之外,秦始皇还大兴离宫别馆。关于梁山宫,《汉书·地理志》中明确记载道:

“右扶风好時县,梁山宫,秦始皇起。”《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西安府·山川考》引《通志》说梁山官为秦始皇所建,华丽非凡, “城皆文锦,一名织锦城”。甘泉宫为秦始皇的一座著名的行宫,为秦始皇经常往来之地。

《括地志》称甘泉宫距长安三百里,和遗址至西安的实际距离相差无几。经过发掘,梁山宫和甘泉宫同咸阳的秦皇宫殿一样,也是高台建筑群,展现了秦朝统一以后的经济和政治的历史。

但是,秦始皇的离宫别馆决不仅限于咸阳附近地区,尽管“东西八百里,离宫别馆相望属也”已经够骇人听闻的了。

秦始皇十分喜好巡游天下,离宫别馆也随着其车驾滚滚的车轮修到了海滨、辽东等地。

史籍上记载,山东成山上有秦皇宫的遗址,是秦始皇东巡时所建。近些年在河北省北戴河和辽宁省绥中县也都发现了秦始皇行宫的遗址。

应当承认,有些行宫别馆修筑在通往北部边塞的交通要道上,具有比较明显的军事和政治意义,不过,总的来说,秦始皇滥用民力,挥霍无度,大兴土木,造成了对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也使人民背上了无力载负的徭役和赋税负担。

秦始皇的扩建咸阳宫、修建北阪区的妃嫔宫殿群,无疑都是浩大的工程,其所耗民力与财力可想而知。

但是,秦始皇并不以此为满足。特别是秦始皇的晚年,寻仙求药、自我神化以及滥用民力的思想在他头脑里恶性膨胀,于是他下令进一步扩建咸阳宫殿,修建规模恢宏的阿房宫。兴建阿房宫的指导思想,同扩建咸阳宫一样,为的是体现帝国都城的雄伟气魄及皇帝至高无上的威严。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是中国建筑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年头。这一年,始皇帝下令在九原(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至咸阳以北的云阳之间修筑一条直道。这个命令很快被执行了。

于是,数十万瘦骨嶙峋满面菜色的民夫被雪亮的刀矛逼迫着,开始在长达一千四百里的筑路线上筑路。他们将高山挖低、铲平,再将洼地填平、垫高,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就了这条九原直道。

无论筑路的过程如何让人心内伤痛,无论当时的人民为此而遭受了多么大的损失,九原直道的修筑,毕竟在军事和政治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对巩固秦朝北部的边防,保护内地的农业文明,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对这项工程不可妄下结论。

然而,九原直道的修筑还刚刚开始,精力充沛的秦始皇又下达了一道令人目瞪口呆的命令: “兴建阿房宫。”

以家天下为本质的中国封建社会,使所有的帝王无不将整个国家看作为自己的私产,他们之所以有时候也会卧薪尝胆,励精图治,轻徭薄赋,虚心纳谏,都是为了将天下的一切通通握于手掌之中,都是为了能够尽情恣意地役使民力,都是为了使自己的意志能够顺顺当当地贯彻于四方,都是为了让自己以及本家族世世代代地享受荣华富贵。

在这方面,曾经因为统一了六国,结束了几百年分裂割据的历史而名彪青史的秦始皇,与中国历史上最无能、最昏庸的帝王,并没有什么两样。他们都是贪得无厌;为了占有世上所有的金钱、田土、美女,他们会利用一切手段,软的、硬的,巧取毫夺,而毫不考虑世人特别是平民百姓的心理情感和物质承受能力。不是他们生来就具备了这种贪婪**逸的罪恶本性,而是社会赋予了他们藐视一切、占有一切、役使一切的帝王之性。

因此,过去的那个所谓励精图治的始皇帝与此刻贪婪**逸的秦始皇并不矛盾,正如秦始皇的统一天下与建立他“至于万世”的家天下的封建统治并不矛盾一样。

阿房宫就这样开始兴建了。阿房宫也叫阿城,本为秦国的惠文王所建,宫未建成即一命呜乎。后来, “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秦始皇在上林苑中建造朝宫, “先作前殿阿房”。

这是说朝宫的前殿叫作阿房宫;可能因为阿房宫的名气太大了,人们逐渐将整个朝宫也称作阿房宫。所谓阿,就是近的意思;所谓房,就是“旁”,阿房即近旁之意。因为阿房宫建立在首都咸阳附近,所以暂时取了这个名字。

作为中国古代的著名建造,阿房宫令人吃惊的首先是它的庞大的规模。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宫中可容万人。殿宇之高,足以使五丈高的旗子竖于宫中,周驰阁道,直达南山。

秦始皇还下令在南山上的峰顶建筑了门阙(一说以南山之巅为门阙)。这是一种通常建在宫殿之前的建筑物,于高台之上建立楼观,一般左右各一座。另外还建设了复道,由此出发,渡过渭水,直抵咸阳,如同天极、阁道这些星宿穿过银河到达营室(星名)一样。然而,关于阿房宫的记载,史籍所述未免过于简单了。

所以,若想比较详细地了解阿房宫的具体情况,不妨欣赏一下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所写的脍炙人口的名篇《阿房宫赋》: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午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六国被消灭了,天下得到了统一;蜀地之山的树木被砍伐净尽,光秃秃一片,而阿房宫却建成了。阿房宫覆盖了三百余里的地面,高峻的殿宇遮蔽了天日。宫殿群从骊山向北建筑,再向西折,直抵咸阳。渭水和樊川浩**的水流流入了宫墙。宫殿群中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曲折的走廊如萦回的缦带,滴水瓦似牙齿一般整齐地排列在屋檐,耸起的檐角恰似禽鸟之下啄。楼台观阙各依地势而建,廊腰曲折如钩心,檐牙相对似斗角。密集的殿宇如蜂巢和旋涡,回旋曲折,不知道有几千万个院落。晴空无云,飞龙缘何而降?原来是长桥横卧于水面之上;不到雨过天晴的时候,彩虹缘何而见?原来是架在空中连接楼阁的复道,斑斓如虹。置身其间,那高高低低的长桥复道使人无从分辨南北西东。台上传出的歌声响成了一片,使人充满了暖意,如同柔和的春光;殿内的舞袖挥动成风,使人感到了寒意,好像风雨来临之时那般寒冷。所以,即使在一天之内,一宫之间,也是冷暖不一,气候多样。

阿房宫的外观如此富丽堂皇,宛如天上人间,而其内部的装饰又是怎样一番豪奢的景象呢?特别是居住在这一庞大宫殿群之内的人们,是怎样打发时光的呢?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见之,亦不甚惜。

六国统一之后,六国君主的亲属和妃嫔媵嫱们都成了阶下之囚,被迫离开了故国,被押送到秦国。她们做了秦皇的宫人,早晨以声歌,晚上奏以弦歌。当她们打开镜子梳妆的时候,就像闪烁起荧荧万点的星光;当她们早上梳理发髻的时候,那乌亮润泽的密发宛如绿云在舞动;渭河的流水涨起了一层油腻,是因为她们将含有脂粉的洗脸水倒进了河里;宫内烟雾缭绕,是因为她们燃起了芬芳的椒兰。忽然,雷霆炸响,原来是始皇帝的车驾在隆隆地驰过;车声越来越远,不知道它要驶向何方。宫女们把自己的肌肤容貌打扮得妩媚非常,长久地玉立着,向远处观望,企盼皇帝前来宠爱自己。有些宫女就这样日复一日地盼望着,直到始皇帝死去,也未能得见君王。

那些六国宫廷中无数的珍宝,都是六国的统治者一代复一代地从老百姓手中掠夺而来;一旦家灭国亡,再也无法占有这些珍宝,被胜利者都运进了阿房宫中。于是,秦宫中的珍奇宝器堆积如山,秦朝的统治者们也不甚爱惜,宝鼎被当作了铛,黄金被当作了土块,珍珠被当作了石子,随意丢弃。

秦始皇为了满足其无厌的**奢之欲所修建起来的空前宏大而豪华的阿房宫,集中体现了他“日益骄固”的“独夫之心”。秦始皇眼空四海,他当然不愿意承认,无论多么高大坚固的广厦巨宫,总有摇摇欲坠、堪堪将倾的时候。

秦始皇陵是秦国同咸阳宫、阿房宫相媲美的又一浩大工程,前者在地上,后者在地下,供秦始皇一人生前和死后所享用。关于秦始皇陵的情况,《史记·秦始皇本纪》有简略的记载:

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二世曰: “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藏皆知之,藏重即泄。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

继司马迁《史记》之后,有关秦始皇陵的记载亦很多。令人可喜的是,近年来秦始皇陵考古又有重大的发现。现结合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就秦始皇陵的营建终始、地理方位、建筑布局、设计意图、陵园规模、陵寝所藏、陵墓园寝、入葬入殉、陵上所树、陵寝费用、历代盗墓以及兵马俑的出土等十二个方面介绍如下。

“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这是秦国的惯例。秦始皇即位之初,便开始了陵墓的修建。直到秦始皇病死于巡游途中,陵墓尚未完全竣工。秦始皇入葬后,陵上的一些工程还在进行。

直到秦二世二年(前208)周章率领的数十万农民军入关抵达戏水时,少府章邯率领骊山刑徒与义军交战,可见始皇陵的陵上工程还没有完全竣工,始皇陵的修建前后费时三十多年。

秦始皇陵原名“骊山”,《括地志》载“秦始皇陵在雍州新丰县西南十里”,位于今陕西临潼县东十里的骊山北麓。出临潼沿路东行,远处即可以望见始皇陵丘冢的雄伟外观。

秦始皇帝陵选址于骊山,是因为骊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

陵园的地面上有内外两重城垣,呈南北的长方形,平面布局像“回”字形。内外城墙四面有门,门上有阙形建筑,内城城垣四角有角楼。

内城分南北二区,大体相等。北区又被墙隔成东、西两部分。南区主要被陵墓上的封土所覆盖。封土的北侧有一大型寝殿建筑墓址,西侧有铜车马坑及两个大型府藏坑,南侧有两个府藏坑,西北角有一“甲”字形大墓。可见内城南区的空间,除封土东侧外已大体布满。内城北区的东部探出二十多座墓葬,可能为陪葬墓区,北区的西部为陵园便殿建筑遗址,布满了北区的西部空间。

内城与外城的城垣之间,于西区发现有马厩坑、珍禽异兽坑、陪葬坑以及占西区空间三分之二的寺园吏舍建筑基址。

内城南区陵墓封土下发现地宫的周围环绕地下宫墙一周,宫墙四面门和内外城垣的四门相对成一条直线。

陵园外的东西南北四区,南区靠近骊山,发现有防洪堤遗址,北区发现了一片宫殿建筑基址,东区发现有一组兵马俑坑、马厩坑、陪葬墓群,西区的密集遗址有修陵人员墓地、窑址、石料加工场等。

从陵园的分布来分析,始皇陵的方向是坐西朝东,它以陵园右部的陵墓为中心,主要陪葬坑及大型寝殿建筑亦在右部;陵园左部是附属部分,陪葬墓及便殿建筑亦在左部。这种布局与秦代尚右、以右为尊的礼制相合。

陵园在结构上结合地理环境上的特点,将陵墓封土置于陵园右侧即内城的南区,形成以此为中心的构图:在南部以陵墓中心,向东西延伸,同内外城的东西二门形成一条直线中轴。兵马俑坑在东门外大道的北侧,小型马厩坑在人道的南侧,二者相互对称。

陵园设计的主要意图,是在地下模拟地上的都城咸阳及咸阳宫,建筑陵园。意在秦始皇死后于地下仍然享受在人间所享有的一切:陵上的封土和地宫象征咸阳宫,地面上的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咸阳的内城与外城,外城东侧的兵马俑坑象征着京城的宿卫军。马厩坑象征着京城的宫廷厩苑,

封土西侧的锏车马坑,象征着宫廷的乘舆即皇帝的车驾,西内城垣之间珍禽异兽坑象征着始皇生前的囿苑,封土北侧的寝殿象征皇帝生前“起居”用的正寝,陵园内的便殿象征着秦始皇生前“休息闲晏”用的便殿。

总之,秦始皇是要把他在人间所享用的一切都移至地下,供他死后享用,这便是陵园设计的主要意图。

陵园的规模,《汉书·刘向传》等文献均有记载,说法并不一致,以《汉书》七十六卷说“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的说法较为可信。现存秦始皇陵的封土高度,各家的说法不一,原因在于每个人选择的测点不同。如将测点选在封土西北角内城垣的基部,现存封土高为七十六米,同文献记载中的五十丈相差三十九米。陵墓封土距今两千余年,由于风雨侵蚀和人为切削,现存高度自然要远低于当年。现存封土顶部的平台东西长二十四米,南北宽约十米;封土基部南北长三百五十米,东西宽三百四十五米,也远低于文献记载中的“周回五里有余”,其原因当然也是风雨侵蚀和人为切削。

始皇陵园的范围,按外城夯土围墙以内计算,为约二平方公里。近年来在夯土围墙外的四面发现了不少与始皇陵有关的遗址、遗物,因而有人提出陵园的夯土围墙以外还有个自然的屏障,东西、南北各约七公里,陵园的总面积应为约五十六平方公里。

从秦始皇陵园的建制、布局和规模来看,它和秦国及战国时期各大型陵园相比,有继续,也有独创,而且对汉代以后封建帝王的影响也很大。从河北平山县中山王陵出土的兆域图和河南辉县固围村的魏王陵园来看,陵园都是呈横长方形,有内外两重回字形墙垣,同始皇陵建制相同。再同陕西凤翔秦公陵园、临潼秦公陵园相比,也有继承与发展。

秦孝公时陵墓上已经有封土,而始皇陵的封土则高如丘山;秦东陵已把封土上的建筑移于陵园内,秦始皇则把前代已有的起寝于墓侧的制度完善化,有由寝殿、便殿组成的大型建筑,规模宏阔;秦公陵园内有车马类大型陪葬坑,秦始皇陵则除了车马坑外,又加有兵马俑坑、马厩坑、珍禽异兽坑等各种各样的陪葬坑;秦孝公时陵上设有守冢户,秦始皇陵园附近设置陵邑,于陵园内设有官吏,如此等等。

中国封建时代帝王陵园的建筑格局,至秦始皇陵已经初步奠定,后世只是在个别地方有所变革和发展而已。

陵园中的所谓“地宫”“穿三泉”“锢水泉绝之,塞以文石,致以丹漆,深极不可入”。然后, “以铜为榔”。这座庞大的地下宫殿,据考古调查材料表明,秦陵地宫上穴呈近似方形,东西宽四百八十五米,南北长五百一十五米,总面积约二十四万九千七百平方米,相当于凤翔秦景公墓上穴面积的四十七倍之多,是古今中外任何陵墓无法与之相比的。

至于地宫的深度,有关“穿三泉”等记载,三泉可能是指第三层地下水,据推测深度至少在五十米以上(秦景公墓深度为二十三米)。“锢水泉绝之”“以铜为榔”等记载,是说用冶铜锢其内,再塞以文石、涂漆、涂丹来堵塞地下水。至于地宫顶部尤其是主宫的顶部可能是拱顶式,模拟天穹。

因为当时的盖天说便是主张“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据文献所载,秦地宫的上顶, “画天文星宿之象”,象征着地上夜间的满天星斗;地宫的顶下, “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象征着世上的“百川江河大海”以及“五岳”与“九州”,而且又令水银“机相灌输”,即所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于地宫中又置鲸鱼膏以为灯烛,可供长久不灭之用,即所谓“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燃黥鱼膏为灯”。

“宫观百宫奇器珍怪,徙藏满之”,可知地宫中所藏珍宝无数,奢华无比。据文献所载:

“始皇冢中,以夜光明珠为日月,殿悬日月珠,昼夜光明。”

“石椁为游馆,人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珍宝之藏,机械之变,棺榔之丽,官馆之盛,不可胜原。”

“始皇死葬乎骊山,吏徒数十万人,旷日十年,下彻三泉,合采金石,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被以珠玉,饰以翡翠,中成观游,上成山林,为葬蕴之侈至于此。”

“始皇葬骊山,下锢三泉,周回七非步,以明月珠为月,鱼膏为脂烛,金银为凫雁,金蚕三十箱,四门施徽,奢侈太过。”

秦始皇陵地宫中所珍藏的无数珍宝及其奢华设施,是否真的如同文献所记?由于地宫至今仍沉睡于地下,尚未打开,有关地宫内埋藏物的具体情况以及地宫的立体结构,现在依然是不解之谜。

如果说地宫中的所藏珍宝至今尚无实物出土的话,那么,兵马俑及铜车马的出土,则为了解始皇陵园地下所藏珍宝提供了宝贵的实物。

三个兵马俑坑分别发现于1974年3月和1976年夏季,地点在陵墓东一点五公里处的陵园外城东门外的大道北侧。一号俑坑的平面呈东西向长方形,长二百三十米,宽六十二米,面积为一万四千二百六十平方米,两次发掘已出土陶俑、陶马约两千件,木质战车二十乘,各种青铜兵器四万余件。

估计此俑坑埋藏的陶俑、陶马约六千件,战车四十余乘,二号俑坑位于一号俑坑的东端北侧,平面呈曲尺形,东西长一百二十四米,南北宽九十八米,面积约六千平方米。据试掘估计,二号俑坑有战车八十九乘,陶马三百五十六匹,陶质鞍马一百一十六匹,各类武士俑九百余件。

三号俑坑位于一号俑坑的西端北侧,平面呈“凹”字形,东西长十七点六米,南北宽二十一点四米,面积约五百二十四平方米。坑内计有战车一乘,陶马四匹,各类武士俑六十八件。三个兵马俑坑共约有陶俑、陶马七千余件,战车一百余件。在一号俑坑的中部北侧的二号与三号俑坑之间,有一个未建成的废弃的空坑,呈现南北向横长方形,东西长四十八米,南北宽九十六米,面积约四千六百零八平方米,坑内没有放置陶俑、陶马,也没发现木构建筑遗迹,估计可能是秦末农民起义大军入关后被迫而停建的。

一号俑坑是以战车、步兵相间排列的长方形军阵,军阵四周配置有前锋、后卫及两侧的翼卫,象征着古代三军中的右军。二号俑坑是以战车、骑兵、弩兵以及车徒结合等四个小方阵组成的曲尺形军阵,象征着三军中的左军。未建成的废弃宽坑可能是三军中的中军。三号俑坑是指挥部。四个俑坑所构成的完整的军阵编列体系,位于皇陵外城东门外大道北侧,象征着秦始皇生前守卫京城的宿卫军。

三号兵马俑出土的七千余件陶俑、陶马及一百作件战车的事实表明,这是“一组大型的雕塑群”,这组“雕塑群应置于整个秦附范围之内”运河加以考察。这些同真人真马相等的陶俑(陶俑的身高大多在一点七零米以上,原来都涂有一层鲜艳的颜色),个个栩栩如生。

铜车马坑是1978年于始皇陵封土西侧二十米处发现,1980年年底试掘,出土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这个陪葬坑的平面呈“巾”字形,长宽各五十五米,面积为三千零二十五平方米,这两乘铜车马的制作工艺水平很高,车马结构复杂。例如,二号铜车马(安车)由二千四百六十二个零部件组装而成,零部件均系铸造成型。组装方法采用了铸接、焊接、插接、套接、子母扣连接、活铰加接、镶嵌等多种工艺,显示了很高的工艺水平,是古代青铜制品中的一颗瑰宝。

兵马俑坑与铜车马坑都是始皇陵的陪葬坑。陪葬坑中的出土文物更是可想而知了。

从秦始皇陵的建筑规模来看,这一浩大工程的工程量是大得惊人的,陵墓(二十四米深估计,其实不止二十四米,可能有五十米深)的地宫、封土的用工量(工日)约一亿五千一百万。内外城的墙基、夯土墙的用工量约一千三百四十八万个工日。防洪堤的挖运土方、夯筑用工量约三百三十六万个工日。兵马俑坑的土方用工量三十五万五千五百八十二个工日。

建筑基址土方工程大约一百四十二万八千七百五十个工日。总计土方工程量为一亿七千零一千三百万余个工日,烧造砖瓦需三千六百万个工日,兵马俑用的席子耗一万八千一百六十三个工日,烧制陶俑、陶马用八十八万七千一百二十五个工日。以上总计为二亿零七千零三百五十四万余个工日。至于木材、石材的运输与用工、房屋建造、陪葬品制作等等这些还未计算在内的用工量,肯定将大大超过上面统计过的数字。

秦王朝约二千万人口,青壮年劳力约四百万,而仅土方工程量的用工,凡需要每个青壮年劳力平均负担四十余天的徭役。整个陵园工程的用工量要超过全国青壮年劳力平均四十余天的二至三倍。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采伐并运输陵园所需木材,也是件不易的事。特别是石料的采运,更是不易。因为骊山石的石质不合乎建陵的需要,建陵需用的大量石料必须从外地运往骊山。

刑徒是修造骊山陵墓苦役的主要承担者。陵西北角打石场所用的工人有戴着铁刑具的刑徒。陵西南角发现两处的刑徒墓地,其中保存较完整的南北长一百八十米、东西宽四十五米内控出刑徒墓穴一百一十四座呈三行南北排列。墓穴大小不等,少者埋二三具尸骨,多者埋十四具尸骨。除两个小孩和几个妇女外,其余都是男性壮年。尸骨大多无葬具及随葬品,除两具仰身直肢葬外,余者皆是蜷曲的屈肢葬。

在覆盖尸骨的瓦片上发现墓志文十八件,其中一件刻有两个人的墓志文,共计十九人。墓志文为了解死者的身份和籍贯提供了宝贵的史料。瓦文中记载了死者的籍贯和姓名,有的还记载了爵名和刑名。十九人中,无爵者八人,有爵位者十一人。其中“不更”(秦第四级爵位)六人, “上

造”(第二级)一人, “公士”(第一级)三人。有爵位者应是曾从过军的甲士或被免任的下级小吏,无爵位者原来的身份应该是平民。

被注明刑名的十人,均为“居赀”。居赀是以劳役的形式来抵偿因有罪被罚钱财的一种刑名,每劳动一天抵偿八钱。居赀服劳役者的身份为平民、免任小吏以及代主人服居赀劳役的私家奴隶等。诚然,修陵墓刑徒的刑名不可能只是“居赀”一种。例如,黥布“秦时为布衣,及壮,坐法黥。布已论输骊山”,便是被判处附加黥刑的刑徒,而不是“居赀”。

十九人中除一人籍贯因字迹残损不清外,其余十八人分别来自原赵、韩、齐等山东六国的东武、赣榆、博昌、平阳、平阴、兰陵、邹、訾等地,确实是从全国各地征调来的。

居赀服劳役不戴刑具并不是说其他刑徒也不戴刑具。而刑徒墓地的大多数的尸骨狼藉,有些系杀后埋葬,反映了刑徒在生前所受到的非人待遇。刑徒是陵园的主要修墓劳力。

中央官府的手工业工人在修墓劳力中亦占有较大的比例。皇陵出土的许多砖瓦上发现有陶文,这些陶文是在主管烧造砖瓦的工师人名之前冠以官署名,有的是官署名和工师人名仅署其一,例如左司空系、左司高瓦、大水沈、大匠、寺水、都昌、都仓,等等。左司空、右司空都是少府的属官,其他如寺水、大水等都为主管烧造砖瓦的官署机构,都仓、都昌的仓、昌皆是工师人名。

此外,中央官府所署之下的制造兵器、车马器、金银细作的手工业工人,在皇陵的劳动大军中亦占有相当的比例。从砖瓦陶文中可知,有些手工业工人是从各郡县中征调来的,他们可能是直接被征发来的工匠,带有服徭役的性质。从各郡征调来的手工业工人,以从原秦国所属县征调者居多。

正足这些刑徒、手工业工人的血汗,包括陵园的设计者、组织者、能工巧匠的智慧与劳动,建造了这座雄伟无比、今后人惊叹的秦始皇帝陵。秦始皇亲政前,相国吕不韦是修建陵园的主持人,李斯任帝国丞相后,主持了陵园大部分主体工程的修建。

陵墓的防盗问题,这在设计与修建时就设置于防范设施,即《史记》上所记载的“令匠作机弩,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也有人认为,墓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水银易于挥发,其蒸汽有强烈剧毒,盗墓人入后会被水银蒸汽毒死。所以,水银既可模拟百川江河大海,又可以起防盗作用。

秦始皇下葬后,为防止工匠将地宫中的防盗设施、所藏珍宝、地宫结构及墓道等有关情况泄密于外,秦二世下令将这些工匠全部封闭在墓道中窒死,这就是《秦始皇本纪》中所记载的“葬既已下,工匠为机藏皆知之,藏重即泄。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与此同时,秦二世还下令“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

据探测可知,秦始皇陵的地宫至今可能仍无人打开。或许因深居地下,或许因铸铜牢固,或许因大量水银蒸气使盗墓者畏而却步。总之,地宫之谜在今后终究是要解开的。

秦始皇帝陵园为古人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它为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与象征。面对秦始皇陵,这座象征着秦都咸阳的陵园,象征咸阳内外城的陵园内外城垣,象征着咸阳宫的地宫陵寝,象征着首都禁卫军的兵马俑军阵阵形,象征着天子苑囿的珍禽异兽葬坑等,人们可以思考得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