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遗制

神龙元年(705)十一月二十六日,寒风凛冽,天昏地暗,武则天死于上阳宫之仙居殿,终年八十二岁。

武则天临终时,头脑很清醒。她召来中宗、相王、太平公主及武三思等,叮嘱后事,留下了一分完整的“遗制”。遗憾的是这个遗制原文没有流传下来,后人只能从有关史籍中看出大概。《通鉴》卷二百○八载: “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王、萧二族及褚遂良、韩瑗、柳奭亲属皆赦之。”《新唐书·则天顺圣皇后武氏传》载: “遗制称则天大圣皇太后,去帝号。”《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载: “遗制树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其王、萧二家及褚遂良、韩瑗等子孙亲属当时缘累者,咸令复业。”同书《袁恕已传》载: “则天崩,遗制令复其所减实封。”《武三思传》载: “则天遗制令复其减实封。”从这些记载来看,《遗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树庙、归葬乾陵;让王皇后、萧淑妃等人的子孙复业;恢复武三思的实封之数,为袁恕已增加实封。

很显然,《遗制》的用意是十分深刻的,由此不难看出什么是武则天临死时最关心的问题。

中宗复位以后,恢复了李氏的宗庙、社稷;武氏的宗庙、社稷事实上已被废弃, “大周”已经宣告结束。在这种情况下,继续保留帝号是有害而无益的,去帝号,称号皇后,显得与李氏亲近;留帝号,则易使李氏子孙联想“武周”那段不愉快的经历,而增加对武氏的敌意。因此,取消帝号,显然是明智之举。“树庙、归陵”是武则天最关心的事。

武则天从房州召回李显,立为太子,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身后能够衬庙、归陵。武则天之所以一定要归陵、树庙,大抵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她与唐高宗曾经是恩爱夫妻,希望“来世”能够继续在一起,并在李家的宗庙里占有一席之位,以便得到子孙的享祭;另一方面,深知李武之间的矛盾还没有完全解除,武氏有树倒猢狲散的危险,如果自己归陵,衬庙,李氏子孙或许对武氏能够采取较宽容的态度,这样将有利于江山社稷。毫无疑问,要求归陵、衬庙也是很有远见的。至于对王、萧二家缘累子孙职业及武三思、袁恕已等人实封问题的处理,也都是为了缓和身后可能加剧的矛盾。

但是,对于武则天的《遗制》尤其是其中归葬乾陵一条,有人坚决表示反对,建议不要贯彻执行。其代表人物是党附于张柬之等人的给事中严善思。

他上书说: “则天太后卑于天皇大帝,今欲开乾陵合葬,即是以卑动尊”。建议于乾陵之傍,另择吉地, “别起一陵”。唐中宗看了奏折,心里有所动摇,诏令群臣详议。由于武三思等人通过上官婉儿及韦后反对严善思的意思,唐中宗才决定停止讨论,下诏, “准遗制以葬”。

神龙二年(706)正月二十一日,唐中宗护则天灵驾还京,着手准备埋葬事宜。在此期间,国家政治依然比较混乱。朝廷大置员外官,自京司及诸州凡二千余人,宦官超迁七品以上员外官者又将千人。又允许太平、长宁、安乐、宜城、新都、定安、金城是公主开府置官属。最高统治集团内部各派之间的实力也发生了一些消长变化;一方面以张柬之为首的“政变”派进一步失势。三月,光禄卿、驸马都尉王同皎被杀,敬晖被贬为郎州史,崔玄肺左迁为均州刺史,桓彦范左迁为毫州刺史,袁恕已左迁为郢州刺史。另一方面,韦后、武三思进一步掌握大权。中宗宠畏韦皇后,改赠其父韦玄贞为酆王,弟询、浩、洞、讹皆为郡王;武三思与韦后私通,关系十分密切。这样,张柬之等“五王”被贬逐以后,实权便逐渐落入韦后和武三思之手。

唐中宗对武三思也极为信任,有人告三思“必为逆乱”,中宗却大怒,“命斩之”。武三思为了借助武则天亡灵庇护自己,劝韦后、中宗对武则天实行厚葬。韦后欲仿效武则天,也赞成武三思之计,中宗为了掩盖自己抢班夺权的真相,已修了圣善、报恩等寺,亦主张一切从优。虽然他们各自的目的不同,但都打算为武则天举行一个隆重的葬礼。

神龙二年五月十八日,庄严肃穆的梁山哀乐悠悠、哭声阵阵。武则天的灵柩沿着唐高宗灵枢经过的地方徐徐进入乾陵地宫。国子司业崔融撰写的《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也被放入。册文写道:

维神龙元年岁次乙已十一月本丁丑朔二十六日壬寅,大行则天大圣皇后崩于洛阳宫之观象殿,旋殡于集仙殿之西阶。粤二年岁次丙午某月朔日,将迁树于乾陵。礼也,祖庭火烬,攒宫月晓,云戴黼婴,风牵 绛施,俨天卫之苍苍,邈宸仪之育宿。哀子嗣皇帝讳,慕切充穷,诚殷遣奠,瞻象服其如在,攀龙车而不见,悶慈范于长陵,戢晖于前殿。示人轨训,先王典则,爰命史臣,飏言圣德。其词曰:

天生后稷,飞鸟覆翼。天护武王,跃鱼陨航。施于成康,武子有光。丰沛之疆,河汾之阳,异气发祥,圣后其昌。穆穆皇皇,作合于唐。

至哉坤德,沉潜刚克。奇相月偃,惠心泉塞。蓣藻必恭,纮延是则。训自闺阃,风行邦国。九庙肃祗,六官允厘,中外和睦,遐迩清夷,家道以正,王化之基。

皇日内辅,后其谋咨。谋咨伊俟,皇用嘉止。亦既顾命,聿怀代己。圣后谦冲,辞不获己。从宜称制,于斯为美。仗义当责,忘躯济厄。神器权临,大运匪革。宗祧永固,寰区掩宅。负宸肃清,垂旒光赫。

洗洗我君,四海无氛。英才远略,鸿业大勋。雷霆其武,日月其文。洒以甘露,覆之庆云。制礼作乐,还淳返朴。宗祀明堂,崇儒太学。四海慕化,九夷禀朔。沈璧大河,泥金中岳。巍乎成功。翕然向风。乃复明辟,深惟至公。

归闲于大庭之馆,受养于长乐之宫。品汇胥悦,讴歌载隆。鼎祚既穆,璇枢已肃。庶保太和,长介景福。如何靡怙,而降斯酷?后弄孙其未淹,人丧妣其焉速?嗣皇排镖。列辟扶服,九族号眺,万姓荼毒。呜呼哀哉!

积忧劳而弗念兮,构氛诊而成灾;逢冰霜之惨烈兮,见草木之凋摧;感大渐之将逝兮,遗惠言而不回;付圣子其得所兮,顾黎元日念哉;颁宠锡以留诀兮,节礼数以送哀;邈终天而一往兮,复何时而下来?呜呼哀哉!

光阴荏苒兮气序回互,泣尽冬霜兮悲生春露,攒涂云启兮同轨毕赴,湘川未从兮汉茔盖树。古则礼阙,今也仪具。呜呼哀哉!

夜漏尽兮晨挽发,转相风兮摇画月。厌河洛兮不临。去嵩邙兮飘忽。指咸阳之陵寝,历长安之宫阙。旋六马兮须期,考三龟兮中歇,呜呼哀哉!

出国门兮林邱,览旧迹兮新忧。具物森兮如在,良辰阕兮莫留。当赫曦之盛夏,宛萧瑟之穷秋。山隐隐兮崩裂,水洄洄兮逆流,呜呼哀哉!

挂旌施于松烟,即宫闱于夜泉。下幽翳兮无日,上穹窿兮盖天,隧路严兮百灵拱,殿垣虚兮万国旋。如有望而不已,怨西陵之茫然,呜呼哀哉!

轶帝皇之高风兮,钦父母之余懿。时来存乎立极,数往归乎配地。何通变之有恒兮,而始终之无愧。惟圣慈之可法,播徽音于后嗣。呜呼哀哉!

在这篇哀册中,崔融以神来之笔,概括了武则天的主要事迹,高度评价了武则天的历史功绩,深切表达了对武则天的悼念之情,当玄宫启闭,加上最后一锨泥土的时候,亲戚、大臣、乃至在场的小民,尽管心思不尽相同,无不痛哭流泪。其中所谓“张易之之党”表现尤为悲痛。有人还写下了悲凉动人的挽歌:

象物行周礼,衣冠集汉都。

谁怜事虞舜,下里泣苍梧。

这挽歌不仅描写了当时的情况,而且也寄托了人们对武则天的哀思。

武则天是以“则天大圣皇后”的身份葬入乾陵的。她最终达到了她所向往的归宿地,长眠于唐高宗的“御床”之左。当时在乾陵只给她立了一座“无字碑”,碑身是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成的,通高七点三五米,宽二点一米,厚一点四九米,重九点八吨,碑头刻着八条缠绕生动有力的螭首,碑身两侧各有升龙一条,龙的躯体像蜿蜒于冉冉上升的云层,舞抓飞跃。无字碑名副其实,只字未刻。据说武则天临终留下遗言: “我死后,坟前的石碑上不要刻字,我的一生任由后人评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