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逝者已矣

从京城回到天津后,李鸿章就开始着手组建北洋水师的基本构架。他首先调潘鼎新入津,让他协助自己负责北洋水师的筹建和天津海防事宜。接着,李鸿章给已经升任江苏巡抚的丁日昌去信,让他亲自坐镇,督促江南制造局尽快建造出更大、更先进的战舰,以及各类枪炮武器等。而后,李鸿章亲自在淮军中挑选了一批青年才俊,让丁汝昌带领前往欧洲学习海军、海防知识,并令丁汝昌趁机在欧洲各国,打探看有无国家肯出售铁甲舰给大清。李鸿章对丁汝昌的期望极大,等同于把自己毕生想筹备新式水师的夙愿,交由丁汝昌去帮他完成。

在朝廷得知了沙俄野心,确定入侵新疆和东北的确切消息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顶层统治者们,心生危机紧迫之感,于是便彻底放权给李鸿章,好方便他尽快在京津一带,组建起能够拱卫京师的强悍军队。得益于此,李鸿章很快就把直隶府辖地内的主要官员都换成了他的亲信,这更加有利于他放手去完成自己的一些策略。在北洋水师的筹建上,由于暂时没有那么多铁甲舰可以使用,李鸿章只能先行使用木帆船进行练兵,在辽东半岛、环渤海沿线、胶州半岛之重要位置,建立了数做沿海军镇。在此大力建设以海岸炮台和海上舰队互为表里的立体防御海口要塞。

在每一沿海军镇,先各练精兵两千人,一半人在岸,一半人在海,每半年一轮换,形成“陆上有虎”、“海中有龙”,水陆相联之势。经过短短几个月的发展,李鸿章大力筹建的北洋水师,尽管还极度缺乏新式铁甲舰,但是其基本框架已初见雏形,这一成就也让李鸿章很是满意,对于将来的三洋水师建设更是信心满满。

同治十一年,春节刚过,李鸿章就接到了一个很不好的消息,曾国藩的病情日益加重,眼看就要大限将至。接到这个消息后,李鸿章刚刚安排好一切公事,想要尽快赶到江宁,去见自己恩师最后一面。可是还未成行,一件突发事件又打乱了他的计划。日本单方面宣布,大清的藩属国琉球群岛已被并入日本。面对日本这一**裸的挑衅,慈禧震怒,责令恭亲王全权处理此事,李鸿章负责协助办理。并告诉二人,不惜一切代价,务必不能让日本侵吞琉球群岛得逞。

不仅是慈禧震怒,朝廷百官无论是以前的主战派,还是以前的主和派,此时面对日本国的挑衅也全都变成了激进的主战派。尽管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三十年间,大清已数次败于英法俄等西洋铁炮之下,但是一直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统治者们,又哪里拿正眼看过东洋的弹丸岛国的日本?整个大清上下,只有李鸿章最冷静。尽管他也认为小小的日本国,绝不是大清的对手,但同时他也清楚地知道,自从日本的明治天皇开始变法维新后,经过短短数年快速发展,现在的日本,早已和数年前那个在幕府统治下的弹丸小国不可同日而语了。

如果双方在琉球群岛开战,那么两国比拼的就不是陆军间的强弱,而是海军水师之间的强弱。大清新式水军仅仅只有北洋水师拉起来了一个基本框架,根基不深底蕴不足,还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战斗力,如果贸然开战,就算最后能够取胜,恐怕也是以微弱优势取得惨胜。届时,李鸿章好不容易刚刚打下来的新式水师基础,便又会被基本消耗殆尽。再加上,最近沙俄在新疆一带的小动作越来越频繁,中俄之战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在这个敏感节点上,大清也着实不应再多生战端,以免腹背受敌、应对不暇。

同时,李鸿章也了解到,日本虽然单方卖弄宣布将琉球群岛纳入自己领土,但实际上,日本也没有实际上往琉球群岛派兵,只在琉球群岛上扶持了一个小规模的亲日势力,大部分琉球群岛的民众都反对加入日本。日本政府之所以这么做,也无非是单纯的看到中俄之间近来在新疆矛盾愈演愈烈,借机公开声明一下,先试探试探大清当局的态度。由此可见,日本终究还是有些忌惮大清的。看清楚这一点后,李鸿章认为,中日之间虽然因为琉球群岛剑拔弩张,但双方之间的矛盾并非不可调节,即便不使用武力但迫使其所支持势力退出琉球群岛,也并非不可能。不过同样的,出于种种客观原因,哪怕李鸿章再不愿与日本开战,但是他绝对不能率先表现出来这一点,否则就是给日本政府一种示弱的印象,让其以为大清惧战,进而得寸进尺。

李鸿章亲自来到京城的总理衙门,把自己不愿与日本开战的种种顾虑如实告诉主办此事的恭亲王。恭亲王听完李鸿章的一番分析后,也瞬间清醒了几分,打消了与日开战的想法。不过至于怎么妥善解决此事,恭亲王还是一筹莫展,只好继续问计于李鸿章。李鸿章思来想去,很快就心生一计,准备利用英国洋人来巧妙化解这一难题。于是,命人去请来英国驻华大使威妥玛爵士,等英国驻华大使来到总理衙门后

李鸿章故作义愤填膺状,生气道:“威妥玛先生,我想问一下,你们英国最大的炮能打多远?多少钱一门?你们最大最厉害的铁甲舰又多少钱一艘?”

威妥玛先是一惊,不知李鸿章为和突然脸色不善地问这个,于是赶忙问道:“李,发生什么事情了?我看你好像非常生气的样子?”

李鸿章故意装作气得说不出话来,对着恭亲王悄悄使了一个眼色,恭亲王立刻会意,一拍桌子也故作震怒状,朗声道:“弹丸岛国日本竟敢悍然占领我大清藩属琉球群岛,饶是我大清如今国力有所衰减,那也不是他日本能随便欺负的!太后已经决定买舰买炮,狠揍一下。”

李鸿章见英国大使威妥玛脸色变化莫定,于是接着道:“其实,以我们大清国现在的实力,只赶跑在琉球群岛挑事的日本人不难,之所以买舰买炮,就是想打到他们本土去,只有将他们彻底打疼了、打怕了,那帮倭国矬子才会吃一堑长一智。”

对于日本近几年来韬光养晦,不露锋芒发展起来的实力,不仅是大清国上下百官不甚了解,其实这些西洋鬼子们也很不了解,他们依然在潜意识里,认为日本还是那个落后多灾的弹丸岛国,这也是西洋诸国几乎都没怎么侵略日本的原因。

听到李鸿章说要带兵打到日本本土,威妥玛立刻怀疑,李鸿章此意就是想借助日本侵占琉球群岛一事,师出有名地向日本本土出兵,好从那里进行掠夺。也不怪威妥玛会这么想,这种事情他们英国这么多年来干的实在太多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理所当然的,威妥玛越发肯定这就是李鸿章和他背后的大清朝廷的真实意图。对于李鸿章想要出兵日本的举动,代表英国利益的英国驻华大使威妥玛爵士当然是不高兴的。因为他们英国已经在潜意识里,把中日两国都当成了他们大英帝国砧板上的肥肉,只待自己消化完了其他殖民地,腾出手来就会吃掉这两个东亚国家。如果大清国从日本那里大肆抢掠一通,并将来一旦因此强大起来,可就不好对付了。

想到此处,威妥玛爵士露出一抹绅士,但又透着几分虚假的笑意,对恭亲王和李鸿章二人道:“你们中国有句古话叫以和为贵,以我看你们中日之间的矛盾,还远远到不了开战的地步。这样吧,我以英国公使之名亲自去找日本人谈判,让他们把琉球群岛还给你们大清不就是了?”

一听威妥玛爵士这话,李鸿章和恭亲王二人,一个继续喊打喊杀,一个则面露犹豫。好不容易才被威妥玛爵士说通,同意让他出面调停中日矛盾。威妥玛爵士离开总理衙门后,李鸿章和恭亲王同时露出了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有了英国公使居中调停,日本多半会妥协。

果不其然,几天后,威妥玛爵士那里就传来消息,日本政府已经同意无条件退出琉球群岛。此事算是基本上兵不血刃的得到了一个完美解决。

经过此事,恭亲王对李鸿章在外交一事上的斡旋能力更加钦佩。李鸿章则向恭亲王讲了自己之所以会这么做的主要原因,也不外乎对中外各国基本利益重点的一个基本判断。现在在大清利益最多,同时也是实力最强的两股洋人势力非英法两国莫属。不过眼下,英国由于扩张太快,在世界各地殖民地太多,导致其一时难以消化,因此对于大清这块肥肉是既馋也暂时无力完全吞下。而法国,最近两三年来,受困于普法战争一时之间也顾不上侵略大清。

不过英法两国始终觊觎大清,他们暂时得不到,自然也不希望别国趁机取得更多在华利益。更不希望大清能够自立自强,变得日渐强大起来。而这次李鸿章之所以选择借助利用英国公使解决此事,而不选择法国,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是,“天津教案”一事刚刚过去没多久,中法关系还有待修复。二是,法国早已觊觎大清另一藩属国越南已久,近几年来在那里动作不断,中法之间迟早会因此而挑起矛盾甚至战争,法国虽现在受困于普法战争无暇东顾,但其实法国仍巴不得大清与日本打起来,他们发过才好坐收渔利,趁机将越南掠为其殖民地。

得到威妥玛爵士的确切回复后,恭亲王和李鸿章一同去向太后禀报。他们刚刚走到慈宁宫门外,门口的执事小太监小心对他们道:“王爷、李大人稍安勿躁,且在这里多候一会儿,太后正在宫里跟皇上发脾气呢。”

皇家的事情,李鸿章不便多嘴,但是从慈宁宫内隐隐传来的慈禧的训斥声,他也基本明白了事情的大概。原来是马上就要成年的皇上同治帝,不满两宫皇太后给他指派的皇后和妃子,竟经常偷偷地溜出宫去京城的八大胡同的花柳之地去厮混,而且几次彻夜不归。

等到慈宁宫内安静下来,恭亲王和李鸿章这才让小太监通报一声,进去向慈禧太后禀报了此事。慈禧太后听闻这个消息后,自然也是很高兴。解决完琉球群岛一事后,李鸿章马不停蹄地回到天津后,刚欲简单收拾一下行囊,赶赴江宁府去看望曾国藩,谁知还未成行,却收到了曾国藩已经去世的噩耗。

李鸿章悲恸不已,长叹一声,已不知多少年掉过眼泪的他,在听到这个噩耗后,也不禁热泪滚滚。李鸿章的属下,每日都有上门来拜访安慰者,话术的主题,基本都是逝者已矣、生者如斯。连着几天,络绎不绝的拜访者们也把李鸿章给弄烦了,李鸿章直接安排管家,除非自己的嫡系之人,其他人一律闭门谢客了。

于李鸿章而言,曾国藩既是他的恩师,也是他的贵人,有时候也像一对父子。二人相识相熟三十余年,尽管偶尔也会有些意见分歧,但那只是他们基于某件事情的个人见解不同罢了。三十余年来,无论发生任何事情,他们都能做到彼此坦诚,他们的私人关系从来没有受到过任何影响,虽然师徒,更是莫逆之交。

想起自己与恩师曾国藩的三十年相处,再想到曾国藩对大清所做出的旷世贡献,李鸿章动情写下一副挽联:师事三十年,火尽薪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同治十三年,中俄之间在新疆伊犁一带的对峙越来越激烈,只需一个由头,战争便可随时触发。与此同时,在欧洲结束了普法战争的法国,也回过劲来开始继续在越南一带挑事不断。

眼看大清国内外交困四顾不暇,刚刚消停了不到两年的日本国,再次野心滋生,悍然入侵了我泱泱中华的台湾岛。李鸿章向朝廷举荐派沈葆桢,作为钦差大臣率舰队赴台驱逐日本侵略者,并调遣能征善战之淮军数千人分批前往台湾抗敌。不过好在,最后还是经过英国公使威妥玛爵士的调停避免了中日之战。

同治十三年,年末,年仅十九岁的同治皇帝因病驾崩,坊间相传小皇帝是因为纵欲过度得花柳病而死。对此李鸿章虽未经过证实,但想起之前小皇帝的所作所为,也是心有存疑,但是事已至此,想这些也没用了。因为同治帝无后,实际掌握大清政权的慈禧太后扶持自己胞妹与醇亲王奕譞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湉入承大统、继承帝位,年号光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