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促膝长谈

因为与李鸿章相谈甚欢,奕?也索性敞开心扉跟他提到了一些皇家秘闻。

奕?叹气道“去年山东巡抚丁宝帧杀死西宫皇太后最亲信的御前大太监安德海一事,你们想必都听说了吧?其实,你们不知道的是,安德海奉太后之名,携巨款前往民间采办贡品将会路过山东的消息,是我私下透露给丁宝帧,并暗示他那么做的。”

李鸿章一惊道:“王爷,你这又是为何?”

奕?道:“我曾劝说太后如今国家危难,作为皇室,理应缩减开支,杜绝铺张奢靡,以为百官表率。太后听不进去我的话,执意要派安德海去大量采买贡品供自己享受,既然劝不动她,没办法,我只好出此下策了。事后,太后也明白丁宝帧有我撑腰授意,可把我好一通骂,甚至都想罢了我的总理大臣一职。”

李鸿章冲着奕?拱手拜道:“王爷,为家国天下敢于上谏,下官敬佩不已。”

奕?则摆了摆手道:“有什么好敬佩的,现在这大清江山沦落到这种地步,若再不多出几个敢说实话、能办实事的人,那这江山社稷还能保得住吗?”

说着,奕?又挥了挥手把其余人全部屏退,只留下李鸿章一人与他促膝长谈。

众人退下后,奕?的眼神突然变得异常锐利起来,他紧紧盯着李鸿章,质问道:“李鸿章,我问你,你现在大权在握,可有谋反之心?”

李鸿章坚决否认道:“下官绝无谋逆之心!”

奕?又问道:“那你可敢向我起誓,此生绝不叛逆朝廷?”

李鸿章对天起誓道:“苍天在上,我李鸿章敢以列祖列宗之声名起誓,我若有大逆不道之举,让我李家上下百余口人不得好死!”

看李鸿章表情真诚、语气坚定,全然不似作假,奕?彻底放下心来,继续道:“其实,今天看到这两艘铁甲舰,以及你对兴办洋务的一些看法后,我就已经确定你绝无谋反之心了。”

李鸿章不禁松了口气,叹道:“王爷明鉴。”

奕?点了点头,也跟着叹气。

李鸿章好奇的问道:“不过王爷,这是何意?”

奕?没有直接回答李鸿章,反而又问道:“你今年有五十了吗?”

李鸿章道:“下官今年四十八岁,马上就要步入天命之年了。”

奕?再问道:“自古人活七十古来稀,你还有二十年的折腾劲。不过你有把握在二十年内,带领我们大清追赶上英法等国吗?”

李鸿章黯然道:“造舰船、办洋务、干实业,这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即便是有一个小小进步,也是以十年计,我在有生之年,能帮我们大清打好基础就以足够。至于追赶上英法等国,既是奢谈,也完全不现实。”

说罢,李鸿章瞬间也明白了过来,为何奕?不再质疑自己有谋反之心。奕?虽然在兴办洋务上见解上,不如李鸿章那么广博深刻,但他自幼生在皇家,见惯了勾心斗角,在权谋上的见解,自有其独到之处。他之所以认定李鸿章绝无谋反之心,其实是因为李鸿章虽然有野心,但是其却将所能筹集到的大部分资金都投入到了建造舰船、兴办洋务、大搞实业之上。他所做的这种种事情都是投资极大、收效极慢,如果想要谋反推翻朝廷,用同样的钱来大肆招兵买马,显然效果要更好也更快。这只能说明李鸿章是真的想利用自己的权利和能力来中兴大清、抵御外辱。而不是携权谋私、推翻朝廷自立之。

想到这点后,李鸿章看向奕?,二人相视一笑。

奕?坦诚道:“以前我对你不算了解,也曾对你多有猜忌,不过自今日之后,只要你为国家、为社稷尽心尽力,无论是造舰船、办洋务还是兴实业,我定然全力支持。”

李鸿章喜出望外道:“下官在这里就先谢过王爷厚爱了。眼下,我还真有意见要紧的事情需要王爷相助。”

奕?大手一挥:“尽管说来。”

李鸿章指着远处丁日昌带来的那一批江南学子,继而道:“我建议今年科举应做一些改革和调整,考题增加一些有关各国政治、地理、武备、农工、术算的内容,以发觉一些适合学习西洋文化、适合将来工业发展需求的实用型人才。不过,王爷你也知道,今年负责科考的主考官乃是翁同龢,此人与我素有嫌隙。如果我上书提出科举改革,那么以翁同龢为首的那一批清流官员,必定会权利反驳我,阻挠科举改革。所以我思来想去,科举改革这件事我不宜出声,所以还需仰仗王爷,您要在太后面前多多提及此事,说服太后尽快同意改革科举。”

奕?道:“那一帮以翁同龢为首,自称清流的官员们在科举仪式上还真是十足的顽固派,原因也不外乎他们培养的家人、子弟都是苦学八股文长大的,为了让他们的家人、子弟能在这次科举中取得一个好成绩,他们多半会极力反对你提出的这个科举改革方案。不过,有本王出面,太后多少会听进去一些建议,还有就是至少翁同龢本人倒也不怎么反对兴办洋务,本王亲自去说服他进行一些必要的科举改革也不难。当然,要让朝廷里的那帮人一次性完成你提出的全部科举改革方案也不现实,我试着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吧。”

李鸿章再次谢过奕?后,又建议朝廷可否选派一批学童赴欧洲或美国留学,奕?也欣然应允会跟太后提起此事。同时奕?也提到:“无论是科举改革,还是选派学童出洋留学,都是长远之计,眼下想要兴办洋务,还是需要重金雇佣洋人技工方可。然而,洋匠虽贪高额酬金而肯来,然则洋人官府届时忌惮我大清崛起,则必疑忌而挠阻。将来你想重金购买洋人的战舰,或其他先进机器也是同样道理。对此,你可有什么应对之策?”

李鸿章道:“王爷所虑极是,眼下,我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两全之策,只有一个不得已的办法。”

奕?问道:“具体说来听听?”

李鸿章在地上虚画了三个圈,然后缓缓讲道:“在欧洲诸国中,英、法最强,德国次之。而对我大清的觊觎之心也同样是英法最贪,德国次之。究其原因,英法两国最先发展工业,已全面完成工业化,这两国对外扩张的也最早。而德国虽然现在已经基本实现工业化,但是其国内依然有分裂隐患,外部又有英法等欧洲强国对其展开围剿,因此德国直至现在,也很难突破英法两国的围剿。其冲出欧洲都尚且困难,自然也无法觊觎我大清,至少目前为止,是这样的一种状况。因为我们暂时与德国没有任何利益冲突,所以我以后将打算重金从德国购买军舰、武器、机械设备,以及引进人才。而德国想要与英法两国竞争,也亟需大笔资金,相信他们对这笔生意也很乐意。”

奕?夸赞道:“很好,你能想到利用西洋诸国之间的矛盾夹缝求生,嗯,很好很好。”

奕?现在也不得不佩服李鸿章的能力了,尤其是他对整个世界局势和政治的把握实在比自己强太多了。

奕?又问道:“你还有什么要求,今日索性就一并与我说了吧?”

李鸿章故意卖了一个关子,又道:“我的确还有几个要求,不过事关重大,下官唯恐王爷你为难……”

奕?也知道李鸿章是在故意激将自己,不耐烦地摆了摆手道:“咱们就在官场,你就别跟我耍什么激将法了。有什么想法,今日你就畅所欲言,只要对国家有利且我能办到的,一定尽力帮你就是了。”

李鸿章在心中讪讪一笑,然后正色道:“现在我是直隶总督,直接管辖北方数省,然而这数省的巡抚皆与我不曾有旧关系一般,有人甚至还对我颇有敌意,这很不利于我在直隶所辖数省范围内大力推行兴办洋务之举。所以……”

奕?瞬间就猜透了李鸿章的想法了,反问道:“所以你想让我帮你在太后跟前劝谏说情,把直隶所辖数省全部换成你的人?”

李鸿章毫不隐晦道:“下官正是此意。自古,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唯有如此,下官在推行兴办洋务的时候,才能不受掣肘,全力施为。”

奕?既没有立刻答应,也没有立即反对,只是又问道:“先说说你想怎么换人吧?”

李鸿章道:“下官想让张树生去出任山西巡抚,潘鼎新去出任山东巡抚,至于河南巡抚就换成钱鼎铭吧。”

奕?一惊道:“一张口就把三省巡抚全部换成你的亲信,李鸿章啊李鸿章,你倒真是好大的口气!”

李鸿章赶忙解释道:“请王爷相信我李鸿章绝无任何其他目的,单纯的就只是出于自己人好使唤,在北方数省管辖之地利于推进操办洋务事宜而已。”

奕?面露为难之色,直言道:“就算我相信你,可是太后会信吗?你当太后真是那么好说话的吗?这样吧,你先在太后面前举荐这三人,我找机会帮你在太后面前说情,至于能不能做到,我不敢跟你保证。”

接着奕?又慎重地问道:“此时你可要想好了,你同时举荐三名亲信出任北方三省巡抚,翁同龢那些人可就又有了对你口诛笔伐的由头了?”

李鸿章淡然道:“我做事向来问心无愧,也想来之讲求实际,从来也不会因为他人的闲言碎语,而有任何退缩。再者说了,翁同龢想要扳倒我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就算没有这个理由,也还有其他理由,我又何必因此而畏畏缩缩。”

经历天津教案后,李鸿章的心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此时的他已无心将大部分精力继续投于权术争夺,然而身在官场之中,毕竟身不由己,更何况树欲静而风不止,现在的他已经是树大招风。再加上李鸿章想要完成自己大力兴办洋务、以实业兴国的远大抱负,又不得利用手中权力来进行下去,权力越大,他所能调动的资源就越多,他的影响就越大,在兴办洋务中所起的作用也就越大。所以他才狮子大张口,直接便想通过奕?让朝廷将山西、山东、河南三省的巡抚之位,全部换成他的淮军亲信。

眼看天色渐晚,奕?赶忙告辞离开,生怕李鸿章再跟他提出什么过分的要求出来,出于国家发展大计,他既无法拒绝,又不容易做到,最后不但没做成一个老好人,反倒丢了自己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