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师列传·陈寅恪 出生世家,秉承家训

陈寅恪先生是我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也是清华大学中文、历史、哲学三系合聘的教授,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的四大哲人,还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可以说,这是一位三百年都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

想要了解陈寅恪,首先得从他的名字说起。

很多人为他名字的读音争论不休,有的读“陈寅恪(音:克)”,有的读“陈寅恪(音:却)”。在这里,我们主张读陈寅恪(ke),这是有理可依的。

1890年7月3日,陈寅恪在湖南长沙出生。祖母为他起名“寅恪”。“恪”字是他的父亲陈三立之子的排行用字,他的兄弟数人,分别为衡恪、隆恪、登恪、方恪,如果单单陈寅恪先生的“恪”字读成“que”的音或“qie”的音,这是说不通的。而且“que”的音或“qie”的音,在训诂学和音韵学上都没有根据。

陈寅恪先生自己也曾表示过应按照普通话发音,念作kè,其致电牛津大学时的署名TschenYinKoh,可以证明。

说完了名字,我们再来聊聊陈寅恪先生的家世。他的祖上是江西德安县著名的“义门陈”家族。这个家族自唐代发达,至宋代达到鼎盛,一共3000多人,在朝为官者高达430多人,可谓权倾朝野,声名远播,成为罕有其匹的名门望族。

家族过于庞大,便会给统治者带来危机。在文彦博、包拯等重臣的力谏下,宋仁宗以教化四方百姓的名义诏令“义门陈”拆解为291个小庄,迁往全国各地。

陈寅恪祖上这一支就是先迁往福建宁化,继而流徙广东潮州,后又回迁福建上杭,直到清朝的乾隆年间,才最终扎根在江西义宁州竹塅村。

在这个山环水抱、云烟氤氲、灵气缭绕的祥瑞之地,流徙日久的陈门子弟在历史的几番动**中终于站稳了脚跟,开始置屋购地,兴学耕读。

当宏大气派的“凤竹堂”拔地而起时,历史的进程已到了乾隆末年,称雄一时的“康乾盛世”即将随风飘散,大清帝国已显疲惫之态。与之相反的是,竹塅陈氏却渐渐步入青春焕发的盛年,蛰伏于心中的祖先血液如春风化雨在胸中涌动,在建功立业、重振家风的辉煌梦想驱使下,陈氏子弟加紧勤读苦练,先后走出了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陈封怀等杰出人物,被后世誉为“陈门五杰”。

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是义宁陈氏走出来的第一位风云人物。

1860年秋,陈宝箴赴京赶考时,数千名黄毛官兵操刀弄枪嗷嗷乱叫着扑向西郊圆明园,一时间浓烟弥漫,火势冲天。

彼时,陈宝箴正在城内酒楼与友人交谈时势,遥见西天半壁红光,顿时知晓这座世之罕见的“万园之园”与大批稀世国宝将万劫不复,所以当场失声痛哭,随即做出一个改变他人生的决定——弃笔从戎,投身军旅。

陈宝箴凭借自己的才学识见,先后投入曾国藩、席宝田幕中。期间,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幼主洪天贵福在李秀成、洪仁玕等臣僚将士的护佑下,与众宗室姻亲出逃,多亏陈宝箴献奇计才将其一网打尽,陈宝箴也由此获得“海内奇士”的美誉。

张之洞说他“才长干济,学识深通”;

卞宝第说他“饶有才识,而淡于荣利”;

王文韶说他“才大而性刚,往往爱惜羽毛,有不轻寄人篱下之概,所如稍不合,辄置荣辱于度外”。

总而言之,陈宝箴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品性赢得曾国藩等重臣的赏识,在他们的推荐下,陈宝箴虽非进士出身,却先后出任浙江、湖北按察使、直隶布政使、兵部侍郎等职务。

职务有高低之分,但是对陈宝箴而言,不论在何处任职,他都力推善政,勤勉图强,深受百姓爱戴。

经过四十余年的宦海沉浮,光绪二十一年,陈宝箴终于成为地方的封疆大吏,做了湖南巡抚。在宦海生涯达到人生顶点的同时,陈宝箴也开始在湖南这溽热[rù rè]的地盘上大胆改革、锐意进取,展开了一系列匡时济世的政治活动。

陈宝箴赴湖南上任之时,正值传统文化与新思想交锋对锐,浊流与清流两个政治派别撕咬搏击最为激烈之际,加之湖南又遭逢大旱,饥民流离,盗匪蜂起,外在环境可谓十分恶劣,但是陈宝箴毫不畏惧,以一个出色政治家的姿态直隶南下,他先从吏治入手,通过一段时间的明察暗访,将各府县刁钻蛮横又昏墨不职的朝廷命官就地革职查办,对罪大恶极者严惩不贷。群吏知他铁面无私,不敢再以身试法,纲纪凛然,为接下来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有道是“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陈宝箴之子陈三立,见湖南的改革已呈如火如荼之势,也挽起袖子欲助父亲一臂之力,积极加入到这一新兴的阵营中来。

陈三立是陈寅恪的父亲,字伯严,号散原,才识通敏,洒脱倜傥。与湖北巡抚谭继洵之子谭嗣同、江苏巡抚丁日昌之子丁惠康、广东水师提督吴长庆之子吴保初合称“清末四公子”。

原本,他在吏部为官,但那时候的清廷已经积重难返,吏治腐败,冗官冗员,陈三立施展不开自己的才华,也不能忍受和他们同流合污,便放弃正六品的吏部主事之职,随侍父亲到湖南上任。

父子俩决定效法明治维新,大刀阔斧地厉行新政。他们创办洋火局、电报局、官钱局、铸钱局、铸洋圆局、蚕桑局、工商局、水利局、轮船公司,同时开设矿务总局,择铜、煤、铅、锑等较有把握之项,试行开采。此后还下大力气创办武备学堂与发展文教事业,招致了谭嗣同、梁启超、黄遵宪、江标、熊希龄、皮锡瑞等人才。

原本保守的湖南,在陈宝箴父子手上,一举成为全国最有生气的省份,也成为维新变法在全国的标杆。但这份耀眼的成绩,却为他们惹来弥天大祸。

光绪二十四年,慈禧发动戊戌政变,为湖南新政按下了休止键。

政变的结果是,持续了百余日的戊戌变法宣告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等逃往国外,光绪皇帝失去了人身自由,被软禁于中南海瀛台,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重新掌权。

盛怒之中的慈禧老佛爷于八月二十一日下达诏谕:“湖南巡抚陈宝箴,以封疆大吏,滥保匪人,实属有负委任。陈宝箴著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伊子吏部主事陈三立,招引奸邪,著一并革职。”

悲愤交加的陈宝箴于无可奈何中卸去顶戴花翎,黯然走出长沙城那高大威严的巡抚衙门,携家带口返回江西南昌隐居。可叹陈宝箴一生淡泊,两袖清风,被贬回籍时,一家人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最后在百姓的资助下才得以成行。

1900年,陈宝箴去世,死前留下遗嘱“陈氏后代当做到六个字,不治产,不问政”,在此之后,陈家再未涉足宦海。

陈家的政治生涯虽然结束,但是陈宝箴,陈三立言传身教,教会了陈寅恪什么是“立仁德之志,操君子之节”,这是陈氏家规的核心,也是每一个陈氏子弟奉为言行的信条。所以,陈寅恪先生在饱受磨难的岁月中,依旧不改清风亮节,铮铮铁骨,这是任何时代都需要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