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俑彩绘的成功保护
就在秦始皇兵马俑脱离了土地神的庇护而投入到现代人类的怀抱之时,今天的人们对这支秦代大军所提出的苛刻的保护要求感到棘手,甚至不知所措,由此而引出的失误与缺憾、忧思与困惑,也就无法避免。
关于文物保护的困难与无奈,秦俑博物馆文物保护专家姜彩凡曾做过这样的解释:文物保护不仅要防止人为因素对文物的破坏和损害,而且要防止自然因素对文物的破坏和损害。后者与前者相比更难。因为一切文物都由各种质地的材料构成,它虽处于宏观静止状态,但始终进行着微观运动。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微观运动不仅能使文物外观形态变形,且常引起文物质量的变化,导致文物损坏,失去原有的价值。如气候变化、阳光辐射、空气污染、害虫蛀蚀、霉菌繁殖等自然破坏力,会使文物不同程度地损坏。如温湿度的变化会引起金属腐蚀矿化、土遗址因风化会出现干裂、陶质文物出现酥碱粉化等。就兵马俑坑的情况而言,根据文物保护专家张志军对一号坑大厅十余年的监测结果得知:下雨或下雪的异常天气,都会使坑内湿度相对上升10%以上,而在正常天气中,阳光的照射可导致坑内温度在短短的2个小时之内上升7℃以上,湿度却又相对地下降13%以上。这种温湿度的巨大反差和迅速变化,对坑中的秦俑表面彩绘特别是在修复中粘接陶片的环氧树脂化学胶,都会造成极大的损伤并缩短本身的有效寿命和应起的关键作用。而大厅的建筑结构使深入地下4.5米但体积较小的三号俑坑温湿度的反差更为明显,损害力也将更为严重和突出。
考古人员正在为新出土的彩绘俑做护理工作
再如秦俑坑土质的黄沙积成,经保护专家周铁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测试,黄沙土质失水后体积收缩约30%左右。由于日光的曝晒,俑坑中的土隔梁渐已收缩裂变,而骊山脚下农民采石炸山所发起的隆隆炮火,给近在咫尺的秦俑坑带来了相当于人们已有轻微感觉的三级地震。从而使俑坑土隔梁的裂缝越发增大并延伸,有顷刻塌陷覆没陶俑的危险。据考察,在一号坑中部有一条横贯整个俑坑的巨大裂缝,这条裂缝已穿透大厅墙基并延伸到大厅外部,对这座高大恢弘的拱形建筑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当然,令人困扰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如兵马俑的颜色保护问题,空气、温度对俑的腐蚀问题,地震对兵马俑乃至整个博物馆的威胁问题等等,一切无不在困扰着发掘和保护秦俑的人的心。对此,秦俑博物馆从领导者到普通文物保护人员,都为文物的保护献计献策,不断探索。在以后的若干个岁月里,相继完成了秦俑一号坑隔梁和东壁严重裂缝的加固、秦俑三号坑北厢房南壁西端的机械加固工程。同时对二号坑的防霉工作、青铜器的除锈保护工作以及对保护环境的研究工作等,都进行了长期的、多方位、多层面的探索和实践,使整个秦俑馆内藏文物的保护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在不断向前推进。
号称拥有8000兵马与战车的庞大俑群,当年在制作过程中都绘有各种鲜艳的彩绘。由于秦末大火的焚烧、山洪的暴发、雨水的浸泡等原因,在发掘时绝大多数彩绘已消失。有些彩绘由于自然因素的作用已脱离了陶体,黏附在与其接触的填土上。但尚有少数陶俑、战车遗迹、兵器柄残迹仍保留着各种彩绘的残迹,有的颜色还比较鲜艳完整。遗憾的是,这些残存的彩绘由于长期深埋在潮湿的地下,受地下有害因素的长期腐蚀,已变得非常脆弱,出土不久,就渐渐起翘剥落,失去了昔日的风采。如何对出土秦俑彩绘进行有效的保护,使更多的观众能够亲眼目睹秦俑彩绘的神韵,是秦俑文物保护中一个重大而关键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秦俑博物馆文物保护人员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自1992年起,秦俑馆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保护局共同研究秦俑彩绘的保护方法。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大量的实际研究,逐渐明确了彩绘颜色的成分结构,搞清了彩绘的剥落机理,找到了防止彩绘剥落的方法。1999年,在秦俑二号坑的发掘清理中,于俑坑东北部弩兵区域中部的第18过洞,出土了6件色彩基本完好如初的彩绘跪射武士俑,而且取得了保护成功。这是自兵马俑发现、发掘以来,考古人员及一切关心秦俑的人们盼望了二十多年的新收获,也是秦俑保护工作人员在色彩问题的研究中,徘徊、困惑了二十多年后一次革命性的突破,是秦俑保护技术划时代的里程碑,是秦俑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整体实力得以提升的首次展示,是现代科学技术向自然展开的又一次挑战,是对文物保护人员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精神的最高奖赏。彩绘秦俑的发现和成功保护,引起了国际、国内的广泛关注,一时群情激昂,精神为之大振。
新发掘的二号坑彩绘跪射俑,形象生动逼真,姿态矫健,头绾发髻,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右膝着地,左腿蹲曲,臀部紧贴右足跟,体斜转于左侧,双目炯炯有神,凝视左前方,造型极为逼真、机警。整个形体的比例,如同真人大小,纤细的缕缕发丝,也十分真实。随着身体的侧转而扭曲的铠甲甲片,刻画得惟妙惟肖。大到整体,小到每一个部位,无不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真实艺术写照,是秦俑雕塑的典型代表,其艺术、科学价值之高,为二十多年来发现的秦俑之最。
据考古人员钻探、试掘证明,秦俑二号坑第18过洞内共有40尊跪射俑,排列的形式为两列20排,已清理出土的6件跪射俑主要集中于过洞西部。由于这些彩绘俑已埋藏两千余年,受地下有害因素的长期影响,彩绘涂层中的一些成分已遭破坏或氧化脱落,特别是色彩底层的生漆层,老化现象严重,极易卷曲起翘,使彩绘层变得十分脆弱,这种状况无疑为秦俑二号坑的考古发掘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面对这种严峻的局面,秦陵考古队在坚持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有机结合的基础上,针对秦俑表层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类型的工具进行细部清理。对已清理暴露出的彩绘颜色及时喷涂有关防皱剂、加固剂等化学药品,做到清理一点、保护一点。对新出现的考古迹象与彩绘的保护过程,及时以文字、绘图、摄影、摄像等方式记录下来,同时还运用数码相机、多媒体等设备尽可能地捕捉、索取相关的信息,从而保证了整个考古发掘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秦俑二号坑彩绘陶俑的发现与保护成功,不但真实地再现了当年秦兵马俑的原貌,而且为研究秦代军人服饰的颜色特点及彩绘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尤其珍贵的是,科技人员从彩绘颜料的结构与成分中,发现了一种颜料为化学合成物,这种合成物经过多种现代科学仪器分析,其中一种纯紫色颜料——紫色硅酸铜钡,在自然界中目前尚未发现。更令人惊奇的是,硅酸铜钡是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在合成超导材料时偶然得到的一种副产品。秦俑彩绘俑的发现,证明两千多年前,位于世界东方的中国已具有采用化学合成手段制造原料的先进技术,这项技术在世界古代科技史上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秦俑二号坑彩绘俑的出土,在使世界第八大奇迹更加瑰丽多姿的同时,也为世界科技史增添了辉煌灿烂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