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死回生

就在铜车马从发现到发掘,从修复到展出,里里外外搞得分外火爆之时,秦俑一号坑的计划性发掘,自1979年开馆前夕宣布停止之后,5个年头过去了,秦俑坑考古队在郁闷彷徨、风雨飘摇中总算编写完成了上级交给的“考古报告”任务。在这期间,国家文物局原打算让秦俑坑考古队继续发掘,但要做到“科学发掘”,首先应该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这样做,也算是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鼐等一大批专家的一个交待和说法。但是,秦俑坑考古队自始至终竟没有认真开过一次总结会议,即使开会,也只有成绩没有过失,最后干脆关起门来写了一份“报告”,鉴于这份“报告”把应有的“教训”变成了“经验”、“过失”变成了“成绩”,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一气之下,索性将这些“成绩”和“经验”锁进抽屉,再也不提兵马俑坑是否发掘之事。眼看一天天过去了,秦俑坑考古队在纷争与散漫中气数已尽,一场大的组织人事变动来临了。

1985年2月4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受省文物局的委托,重新组建了一个“秦始皇陵兵马俑考古队”。8月23日,陕西省文物局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组建考古队的报告做了批复,并印发了(85)85号文件。文件规定:

一、将“秦俑坑考古队”改名为“秦陵考古队”。

二、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石兴邦任考古队长(兼),王学理、袁仲一、吴梓林任副队长。王学理主持考古队日常工作。

(下略)

陕西省文物局印发的(85)85号文件,标志着持续了11年的秦俑坑考古队寿终正寝。原考古队队长杭德洲调任省文物局文物处处长,根据规定,原队员中有研究能力,并愿意继续从事秦俑考古工作的,组织关系调转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不愿继续留在秦俑工地的,返回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等单位。经过一番调整,新组建的秦陵考古队除杭德洲、柴忠言等人调离外,大多数老队员如屈鸿钧、王玉清、程学华以及青年队员张占民、刘古成等仍留了下来,继续从事秦俑坑的考古发掘工作。王学理作为秦陵考古队常务副队长走马上任。

王学理(右一)与杭德洲等(中)考古人员在秦俑坑发掘现场工作(王学理提供)

王学理,1934年生于陕西蒲城县,1960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此后在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工作,“**”中下放农村劳动,旋即转入公安部门做侦破工作。1972年响应“业务归队”的号召,又成为省文管会的业务人员,1976年调秦兵马俑博物馆筹建处工作,1977年6月调秦俑坑考古队参加发掘,1981年组织关系回到已恢复的省考古研究所,但人仍在秦俑坑考古队工作。关于这段时间的情况,从王学理后来撰写的回忆文章中可见一斑。王学理说:“那时考古队的很多同志一起去了南方参观,发掘人员靠的是临时工,以亦工亦农考古队学员的形式进行技术培训。程学华同志负责陵园钻探和秦俑坑工地的发掘,他让这些学员上班时带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学员们作的诗,这些诗每天一首首地轮换。鉴于我刚到考古队,程学华对我说,你是搞研究的,就不要下坑了,发掘的事让他们学员干就可以了。根据程学华的安排,我的工作任务是编印一百多名学员的诗作,并每隔几天就把挂在食堂的黑板报换一次。那些诗句多半是‘手握宝书心向党,一心一意把古考’、‘毛主席的话是真理,字字句句记心上’之类。因为诗的水平有限,我又不懂诗,只是很认真地从内容上分了类,冠以标题,设计了封面和版式,交给学员班的吴耀武刻印。之后我把刻印好的诗装订成册,整整齐齐地交给了程学华,老程看后很满意,一再当着这些十几岁的娃娃学员的面称赞我细心、字写得好、画得也不赖……颇费时日的这种劳作,博得几声不记功的表扬,也觉得很有意思。生活就是这样,有很多时候是荒唐的。说实在的,对我而言,编诗和换黑板报的工作只不过是完成了一件任务罢了,很快就遗忘了。我没有完全听老程的话,一有空我就钻到坑里去同学员们商量发掘之事,晚上则在西杨村的黑屋子里挑着煤油灯夜读。”

新招收的考古女学员在刚刚建成的秦俑馆大厅前留影(屈麟霞提供)

考古队招收的亦工亦农考古班学员在一号俑坑发掘

“秦俑二号坑共开了19个试掘探方,写简报的执笔人是领导早先定好的王玉清同志。他不是采用等待发掘结束后综合记录的常规做法,而是在发掘过程中,根据简报体例,到各探方观察后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再形成文字。因此,在试掘期间,我们两人探讨的问题就很多,我提供给他很多文献记载和论文材料。但在他拼对探方图纸时,总是两过洞相连而不是中间隔梁,连整个坑形也变了。11月16日,考古队几位业务干部冒着寒风复查,找到坑边和方边,由我用测量仪把结果测绘到图纸上。以后“简报”发表的、很多书刊采用的秦俑二号坑平面图,就是这次经我测绘复原的结果。不过,因为原来开方放线时用的是手持指南针,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故而测绘在图纸上的探方无一是正方向的,其四角不是钝角就是锐角,过洞数不是13个,而是14个,从而也确定了二号坑中由四个单位组合的布置关系。”

“因为秦俑三号坑是个小坑,面积只有520平方米。但工程量较其他考古发掘也不见得小多少,所以全面揭露几乎用了一年的时间。我没有具体任务,也甘当配角,因为老程强调由他主持来培养学员。不过,他还是发挥了我的示范作用,比如:我跟班发掘时,他让大家学我的细部清理手法,他用海鸥牌照相机照了不少照片但总是不满意,期间一定要我照文物照片。我测绘的三号坑平面图,他也让学员照着画一张装入资料袋……就这样,在秦俑坑考古队,我作为一个极普通的人物一直到1985年。这一年的2月4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任命了一批中层领导干部,我被任命为秦汉研究室主任,不久又兼任秦陵考古队常务副队长……”

秦陵考古队在纷争与危机中诞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领导这样一支新组建的考古队,正处于“群雄争霸”的氛围中,为了理顺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在陕西省文物局领导的直接主持下,召开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俑博物馆、陕西省博物馆、秦陵考古队、秦俑坑考古队等“三单位五方”联席会议,就秦俑文物、资料、财产、财务的归属问题进行了磋商并达成协议。为防止发生混乱和出现纠缠不休的问题,1985年11月29日,陕西省文物局专门下发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对后来发生的一连串故事都有决定性作用的文件:

关于秦陵考古队移交问题的决定

省考古研究所、秦俑博物馆、省博物馆:

为了迅速做好秦陵考古队与秦俑馆、省馆等单位之间的移交问题,我局与上述单位负责人召开了专门会议,现将会议通过的有关决定下发给你们,请你们督促有关人员按此决定加紧完成有关移交手续,以便秦陵考古队早日开始发掘工作。

一、修复二号铜车马购置的设备、工具及剩余材料等全部移交给现铜车马修复小组。二号铜车马本身及全部文字、照片资料交给秦俑馆,其文字、照片资料复制一份给秦陵考古队。此项工作限于12月5日前完成。

二、一号坑内已展出的五个方内全部出土文物(包括此展室的全部文物),由原考古队移交给秦俑馆,未修复的秦俑由秦俑馆负责修复、复位及五个方的安全、卫生工作。该项工作由杭德洲牵头[1]交;马秀青接,限年底以前完成。考古队编写发掘报告时所需文物,由秦俑馆负责提供。报告编好后给秦俑馆留一套副本。

三、省博物馆原借秦俑坑考古队的文物,开出清单交秦俑馆保存,文物归省博物馆所用。此项工作限于12月5日前完成。

四、原考古队将所有文字、照片资料一式三份,分别移交给秦俑馆、省文管会和现秦陵考古队,该项工作由杭德洲牵头,限年底以前完成。

五、原考古队修建的东台以东房屋交秦俑馆,秦俑馆在考古队西部(三号坑以东)盖给考古队同数量房交考古队使用。原考古队占秦俑馆房屋一律退还。

六、原考古队房屋购置的设备交现秦陵考古队,该项工作限于12月15日前完成。

七、财务移交按我局发(85)85号文件规定办理。限于年底前完成。

各接交单位务必按上述决定按期完成各项移交工作,逾期不交者要追查责任。

陕西省人民政府文物事业管理局

1985年11月29日

在这之前,国家文物局鉴于发掘机构已经变更的实际,为了照顾上下左右的面子,提出要新组建的秦陵考古队从正面阐述对秦俑坑发掘的设想,以材料的形式上报。据后来王学理回忆说,“遵照这个要求,我们首先拟定了一个非常详细的《关于秦俑一号坑恢复发掘的有关技术性规程》,并于1985年10月8日逐级上报。这个《规程》从5个方面对田野发掘中的控制点、坐标、细部清理、工作日记、资料积累、颜色、保护措施等等,都有明确规定,从而使考古队工作进入了一个井然有序的良好状态。按照陕西省文物局(85)66号文件精神,原秦俑坑考古队副队长柴忠言于1985年12月15日,为秦陵考古队清理了修复设备和记录资料,罗忠民移交了一号坑现存的照片资料。为恢复秦俑一号坑的发掘,准备工作正在一步步有序地进行着。进入1986年3月,秦陵考古队即着手清仓盘库,检修设备,在坑中洒水回潮,并同秦俑馆就考古发掘与开放参观问题达成互让协议。但是,人言可畏,积习难改,秦陵考古队一开始的组织整顿、人员整顿、思想整顿,就遇到了难以言状的是是非非,而谣言往往是借助看似简单、实则隐蔽的复杂关系,再通过权力、地位等渗入组织渠道而发生作用。这些谣言经过多重折射,便黑白颠倒,变得扑朔迷离,虽似险滩行船,却浑然不觉。岂知,名利关系设置的暗礁正等着我呢……”

秦俑馆院内情形。兵马俑坑展厅盖好并投入使用后,周边的小平房又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有的作为考古队修复室,有的作为考古人员和秦俑馆人员的家属房使用。

王学理这最后一段话指的是后来发生的故事还是另有隐情不得而知,但历史呈现给世人的是,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已停工近七年的秦俑坑得以再度发掘。1986年3月24日下午1点30分,秦俑一号坑第二次发掘典礼在博物馆内隆重举行。为了这次考古发掘的起死回生,陕西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周雅光到会祝贺并剪彩,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陈金方和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巩启明分别到会讲话,秦陵考古队常务副队长王学理当众宣布了《关于秦俑一号坑恢复发掘的有关技术性规程》。由于这是继1979年后秦俑坑再度大规模正式发掘,社会各界同样给予了广泛关注,有14家新闻媒体闻讯前来采访,并很快做了报道。

1986年4月5日,秦俑一号坑再次正式发掘。考古人员陆续开挖了5个探方共2000平方米,其面积同第一次发掘相等。整个一号坑内又恢复了7年前那种繁忙景象,坑内坑外再度出现了勃勃生机。但是,在这繁忙和生机盎然的背后,却潜伏着新的危机,几个月后,这个危机竟导致了秦俑一号坑第二次停止发掘的厄运。

注释:

[1]牵头:中国大陆习惯用语,具体负责的意思。应为“签头”,原义是在某份文件上签名于首位。后引申为多方合作时,由一方出面进行组织与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