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罗马

随着亚历山大的谢世,他所建立的庞大帝国也随之崩溃,若干年后,西方的霸主地位则由弱小的罗马取而代之。

如果以公元前270年为界,这之前在地中海一带角逐霸权的只有迦太基人和希腊人,此时的罗马还是个弱小的婴儿。然而迦太基人和希腊人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弱小的罗马似乎在一夜之间崛起了。婴儿终于长成了青年。

既然已经崛起,就要充当霸主。没有这种意志与信念的支配,小小婴儿是不会在一夜之间长成强壮青年的。当然,罗马人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筋骨还不十分强硬,气力上没有迦太基这位老大哥强大。因而,罗马人在不断向迦太基人表示心悦诚服、订立友好条约的同时,暗中对希腊人这位力气稍差的二哥刺进了刀子。希腊人没有想到这位三弟如此凶残狠毒,欲想置对方于死地,但受伤的躯体最终使它力不从心而溃败。

满身气力的迦太基人面对罗马人的行动和野心,依然蒙在鼓里,他们怎么也不会料到一旦希腊人溃败,罗马人的刀子就向自己刺来。

更换位置的时刻终于到来了,这是公元前270年,罗马人把最后一批盘踞在意大利南部的希腊人全部驱逐出境后,很快控制了整个意大利半岛。希腊人被铲除了,面临的自然是罗马人同迦太基人争夺第一把交椅的决斗。既然罗马人的刀子已在眼前闪亮,并呈威胁和格杀之势,作为大哥的迦太基人自然不能坐以待毙,战争不可避免了。

公元前246年,罗马人挥舞战刀向迦太基扑来,很快占领了军事要地西西里岛。

要拿下迦太基,彻底打败这位大哥,对于罗马来说就意味着必须横穿地中海,进行大规模的海战和陆战,并以对付希腊人10倍的力量来进行这场战争。因为迦太基人毕竟不是希腊人,这个具有航海传统的民族,此时强大的舰队已完全控制了地中海海域。

当罗马人驾着笨重缓慢的木船离开西西里岛赴迦太基城时,遭到了迦太基舰队的猛烈反击,罗马军队几乎全军覆没,不得不在西西里岛坚守不出。

面对宽阔浩瀚的地中海和迦太基庞大的舰队,罗马人只好仰天长叹。

希望源于失望,罗马人苦闷了数月后,终于想起了亚历山大大帝在波斯海上筑起土堤,一举攻下克特罗斯城那一著名的军事战例。亚历山大的军事杰作,使罗马人重新燃起了希望之光。

夜幕遮掩下的地中海,波涌浪翻,空旷苍凉,罗马大军驾驶笨拙的木船悄悄向迦太基舰队靠近。海浪的涌动,云雾的翻腾,遮掩了罗马舰队的行动。当迦太基人发现面前的一切时,已来不及了。木船疾速驶近敌舰,并很快排成突堤状,一架架木梯顷刻搭向舰身,罗马军队蜂拥而上,在迦太基人的舰上展开肉搏和厮杀。舰身急剧地颤动,浪涛依旧翻腾不息,无数具死尸从舰上栽入海中葬身鱼腹,冲天的火把映照着刀光剑影,惨淡的星月冷冷地目视着人类的争斗杀戮,地中海**起腥红的血水,船舰上响起撕心裂肺的喊杀声和呼天抢地的哀嚎声……这出其不意的袭击,使迦太基人首次尝到了罗马人的厉害。之后的岁月里,罗马大军凭借亚历山大创造的战术和自身一往无前的精神,对迦太基舰队展开了大规模猛攻。在著名的米勒海大海战、艾克诺莫斯大海战和艾加特斯大海战这三大战役中,迦太基舰队受到了致命的重创,战斗力丧失殆尽。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迦太基人为保存自己的残余势力,不得不以赔偿巨款和放弃西西里岛主权为代价,含泪饮恨与罗马人暂时讲和。

这次被史书称为“腓尼基战争”[1]的结果,使罗马人终于由婴儿长成为西地中海区域的霸主。但是,罗马人深知自己的第一把交椅坐得并不稳固,因为迦太基实力尚在,说不定哪一天会卷土重来,撼动它的地位。

罗马人没有看错,就在他们庆贺战争的胜利而封功授赏之时,迦太基有一个6岁的孩子正在成长。这个孩子就是日后差点置罗马人于死命的汉尼拔。

当汉尼拔9岁时,他的父亲——迦太基著名的军事将领哈米尔卡就带他出征西班牙,在连续不断的征战厮杀中,汉尼拔逐渐成为一名出色的军人。公元前229年,哈米尔卡患病去世,临终前他没有忘记让他的儿子汉尼拔到柏尔摩洛克的神庙对神起誓:“不忘迦太基战败之耻,永远与罗马为敌。”

汉尼拔像(一尊加普亚的半身塑像的复制品)

公元前221年,统帅西班牙南部“新迦太基城”的汉尼拔的姐夫遇刺归天,由25岁的汉尼拔取而代之。汉尼拔一经取得军事权力,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实现自己的誓言,与罗马人决一雌雄。他故意挑起事端,以激怒罗马人,从而赢得战争的机会。兵强马壮的罗马自然不能容忍他的无理,公元前218年,迦太基与罗马的第二次大战拉开了帷幕。

罗马兵分两路,一路挺进被迦太基人控制的西班牙,征讨汉尼拔,另一路进攻“新迦太基城”,以切断迦太基的中心指挥系统。

汉尼拔没有列阵迎战,而是率领6万大军北上,朝意大利领土扑去。他要把战火引向罗马本土,使罗马军队首尾难顾,不战而退。这无疑是一个大胆而具有风险的军事战略。他率领的6万大军,有步兵5万、骑兵1万,外有37头作战大象。在他的东征西战中,战象是他对付敌人的一柄得意利剑。汉尼拔率领大军越过比利牛斯山脉,抢渡罗奴河,迅速向内陆迂回。此时的罗马人已明白了汉尼拔的意图,急忙派重兵阻截,以打破汉尼拔的战略计划。当罗马大军匆匆赶来时,汉尼拔却销声匿迹了。罗马军队派出情报人员四处打探,仍不见汉尼拔大军的影子。

罗马人懵了,他们捶胸顿足地面对苍天叫喊:“汉尼拔,你在哪里?”

汉尼拔在阿尔卑斯山的山峰之间。

此时的罗马人断然没有想到,汉尼拔居然开始了亘古未有的壮举,翻越整个阿尔卑斯山。

绵延千里的阿尔卑斯山,早已是冰封雪飘、鸟兽难容的季节。在险峻狭窄的山道上,汉尼拔率大队人马顶风冒雪艰难前行。苍茫的雪野,雄峻的山峰,深不可测的大峡谷,使这支大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当他们完成了这一伟大壮举,越过阿尔卑斯山后,6万大军只剩4万,37头巨象也只剩20头了。但惨重的代价没有使这支大军沉沦颓丧,他们毕竟站在了意大利本土之上,而且处在罗马军队的背后,胜利的前景已向他们展现开来。

汉尼拔率领大军渡过阿尔卑斯山中的河谷向罗马进发途中(油画为亨利·莫特绘)

汉尼拔率领大军尖刀一样直插罗马的心脏,罗马见这支恍若从天而降的神军从背后猛扑过来,立即组织国内的军队进行抵抗。自小受到严格训练的汉尼拔,以杰出的军事才能指挥部下将罗马军一次次击溃。汉尼拔抓住战机率大军在罗马国土上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罗马军队节节败退,大片国土沦丧。直到公元前216年8月3日,罗马人才在短暂的喘息之后,得以在意大利南部阿费多斯河口的康尼平原上摆下阵势,作决定性的一战。

罗马军联合各同盟诸侯的步兵8万人,另有骑兵六千余众。而汉尼拔此时只有不足4万步兵和1万骑兵。从兵力上看,汉尼拔显然处于劣势,更为重要的是没有兵源的补给。

两支大军摆开阵势,间距数公里,坦**无垠的康尼大平原上,暖风徐动,野花飘香,灿烂的阳光照耀着碧绿的草蔓,火獾在草蔓中流星般四散,整个康尼平原越发壮美秀丽。

罗马大军的右翼由帕尔鲁斯指挥,中央正面军由前执政官凯果奴斯指挥,左翼则是法鲁将军指挥。其军阵布局为:左右两翼均为双层长横式阵形,每一层六排步兵;后列是中央军,由十二排步兵组成。他们的阵法显然是以其两倍的优势兵力主攻汉尼拔的中央正面,为锐形阵法。

汉尼拔纵身马上,巡视罗马军的阵形,踌躇了很久。随后他猛地掉转马头,大声向部将下令:把中央正面部队迅速调整为梯形,突出两翼,并成为一列横队展开。汉尼拔所采取的阵形为斜阵法,也称斜楔阵法,在当时,这是兵法史上划时代的布阵方法。在此之前的公元前371年,希腊城邦底比斯的将军艾帕伦达斯曾用此阵法于留克特拉大败常胜军斯巴达。自小接受军事训练的汉尼拔自然通晓希腊时代的兵法,因此,他在这广阔的康尼平原上,作出了惊人的杰出表演。

他高喊着:“我指挥梯形正面!”同时把两翼的重装骑兵分别委任其弟和波米卡尔指挥。

当他挥舞战刀,策动中央军急速突出,而罗马军的中央正面也在向前运动时,汉尼拔的左翼重装骑兵队以排山倒海之势向罗马军的右翼撞来,并迅速向罗马中央军背后包抄,转眼已达罗马军左翼的背后,形成了巨大的包围圈。由于汉尼拔的梯形正面呈铁锥状插入罗马军正面,敌军两翼在他的骑兵包围中又来不及合击,结果罗马军的中央正面被穿透,两翼被骑兵席卷扫**,主脑失去指挥能力,军队陷入全面的混乱。罗马大军当场阵亡7万人,剩下的1万全部被俘。

这便是流芳百世的最典型的以少胜多的“康尼之役”。汉尼拔由此在世界军事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声名。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军参谋总长希利芬元帅所拟定的著名的“希利芬计划”[2],便是继承汉尼拔的包围歼灭战略,在他的计划中,若东、西两线同时对俄、法作战,德军在东线只驻扎少数部队,以遏制行动缓慢的俄军。西线的南段多山,不利于大部队快速行动,部署兵力也略少,重兵则集中于西线北段,于短期内可席卷比利时和法国北部,绕至法军后方加以包抄歼灭,然后全力回击俄国,迅速结束战争。这个完全师法于“康尼之役”的战法,曾使法、俄两军在大战初期大规模溃败。

“康尼之役”完全是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军阵阵法和战术的西方版本,东西方形成的这种相通的战略战术,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思索和回味。

然而,汉尼拔的好运随着“康尼之役”的结束而一去不复返了。罗马人决定采取持久的拖延、牵制、消耗战术,把汉尼拔这头雄狮困死。同时让另一条战线上的军队直接进攻西班牙,以迫使汉尼拔后撤。

面对军队疲惫、劳累、补给不足的困难,汉尼拔心急如焚。这时,西班牙被罗马另一条战线上的罗马军队攻陷,迦太基政府遭到巨大威胁,汉尼拔思前顾后,不得不率已离罗马城仅8公里之遥的军队返回故国。

公元前202年,也就是汉尼拔回到故国的第二年,年轻的罗马将领西庇阿率军进入迦太基。汉尼拔立即组织军队,在查玛地区同西庇阿军队进行了他有生以来最悲惨也是最后的一次大决战。

深秋的查玛战场,狂风怒吼,尘土飞扬,使这片无水、无山、无人烟的不毛之地越发显得悲壮凄凉,这是苍天向汉尼拔最先发出的不测的警告,可惜他没有察觉。

两阵对峙,威名赫赫的汉尼拔依然摆开了同康尼平原上相似的阵法。有所不同的是,大军的前方安置了80头凶猛的战象。两军势力相当,步骑均为3万人。汉尼拔信心十足地看了一眼自己的军队,发出了攻击的号令。交战开始了。

此时的汉尼拔没有想到年轻的罗马军将领西庇阿,在彻底地研究了他的阵法之后,又以惊人的才华拟订了使汉尼拔惨败的神奇对策。80头战象挟起了死神,以雷霆万钧之势向罗马军队扑来,随之左翼的铁骑也驰入敌阵。

罗马军队面对滚滚风雷,既不退却,也不避让,呆了似的在原地不动。战象、铁骑狂奔着,离罗马军队越来越近,死神已在眼前起舞。

西庇阿感到时机已到,迅疾发出了号令。顿时,罗马军队鼓声大作,号角齐鸣,其怪异的声调震耳欲聋。在这奇声怪响中,罗马军阵闪现出一条条通道。正勇往直前的战象和铁骑受到这突起声响的惊吓,顿时乱了阵脚。有的停滞不前,有的穿阵而过,有的则掉头冲向自己的军队。汉尼拔军阵一片大乱,无数步兵在战象与铁骑的冲击、践踏下成为肉泥。

西庇阿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战机,指挥中央正面部队迅速楔入汉尼拔的阵中,在将对方的中央军击溃后,又转身增援牵制汉尼拔两翼的部队。久经战场、百战百胜的汉尼拔,再也无力指挥军队反扑了,他遭到了平生最惨烈的大失败。3万军队除阵亡外,几乎全部被俘。

初出茅庐的西庇阿第一次把声学应用于战争,一举击溃名将汉尼拔而名传青史。

这次交战的结果是,迦太基无条件向罗马投降,并接受罗马人提出的一切条件:没收军舰、战象,剥夺交战权,放弃全部的海外领土,赔偿5000公斤黄金,派100名贵族子弟赴罗马当人质等等。于是,为期19年的第二次腓尼基战争宣告结束。

罗马彻底坐稳了在西地中海的霸主地位,然而,胜利者的欲望总是在不断地膨胀。

公元2世纪的罗马帝国版图,地中海成为罗马的内海。

罗马人没有就此止步,随着著名的悲剧英雄凯撒大帝登上政治舞台,他的大军又征服了高卢、发拉克斯、埃及和小亚细亚的所有敌人。稍后的屋大维大帝,继续率领罗马军队开拓疆土。大军所到之处,势如秋风横扫残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罗马的版图变成东起幼发拉底河,西抵直布罗陀海峡,北至英吉利,南到北非北岸,整个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内湖。

婴儿最终成为巨人,“金色的罗马”达到了它最为辉煌的鼎盛时期。

注释:

[1]腓尼基战争又称布匿克战争(Punic War)。据传,迦太基原为腓尼基人在公元前814年建立的殖民地。迦太基一词的腓尼基语为Kart-hadasht,意思是“新的城市”。罗马人称腓尼基人为布匿(Poeni),故名。腓尼基战争共爆发三次(公元前264—前241年、公元前218—前201年、公元前149—前146年),最后迦太基城被毁,土地并为罗马的阿非利加(Africa)省,幸存居民被卖为奴。

[2]希利芬,1833—1913年,是大规模作战的思想家和筹划家。他曾在参谋总长任内先后提出三份备忘录,作为德意志帝国的战争行动纲领,而其中1905年的第三号备忘录,又被称为“希利芬计划”。第一次大战爆发后,希利芬的继任者小毛奇(Helmuth Johannes Ludwig von Moltke)虽坚持此一计划的基本指导概念,但在细节上做了重要的修改,最终导致德国战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