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er 3 情绪小怪物和爱情 小怪物和爱情

不久前我参加了乡村节日庆典,逛了逛集市,集市上有很多小摊挂满彩灯,还有很多吸引孩童的游戏。人们一边闲逛一边吃吃喝喝,买一些没什么用但很可爱的小东西。

我和朋友们决定晚餐吃汉堡,我排队去买,朋友们就坐在附近的木桌边等我。正在排队的我,目光却被附近的大屏幕吸引了,屏幕上正在播放第一视角的4D游戏画面。

那是一个实景模拟过山车的游戏,游客戴上VR眼镜后,坐上模拟过山车运动轨迹的座椅,就可以体验乘坐过山车的感觉。

我猜这个游戏应该有些刺激,因为我发现,虽然大部分体验过的小孩子都笑得很开心,但还是有一个女孩被吓哭了。她看上去七岁左右,被吓得抱住椅子扶手不断地尖叫。游戏一结束,她就从座椅上跳下来,寻求妈妈的拥抱和安慰。

那段时间我刚结束了一段艰难的恋情,这段感情耗费了我大量的心力。两个人来回拉扯,但最终没有得到圆满的结局,而且光是告别就用了好几个月。这段感情让我如坠地狱—— 那个极甜蜜又冷酷的情感地狱。哭叫的小女孩让我产生了共情,我心想:“没错,我也应该像那个女孩一样果断!她肯定再也不会坐那个过山车了,不会像我们成年人,明知道某件事、某个境地会带给我们痛苦、恐惧、伤心甚至厌恶,还一次又一次地忍受这种折磨。这是不是说明孩童的生存本能更强呢?孩子们不会因为那些不知道重复了多少遍的废话而自我拉扯、摇摆不定,也没有那种自我伤害、自我折磨的倾向……”

然而,在我理清自己的思绪之前,那个小女孩又坐上了实景过山车。同一个位置,同一个座椅,同一副眼镜,她将再次开始一场刺激的、令人无法抗拒的“地狱”之旅。

我当时非常认真地在心里问自己:人类这种生物还有希望吗?

爱情是什么?是不是肾上腺素激发的混乱与不安,让我们一会儿仿佛置身天堂,一会儿又仿佛身处地狱?是不是一辆过山车,载着我们和相同或者不同的人攀上幸福的高峰又冲向绝望的谷底?爱情到底是什么?我们该如何描述爱情,分辨爱情呢?

就我个人而言,我一直不喜欢科学界对爱情的定义,科学家似乎把人的所有感情,都简化为大脑中的各类化学反应,譬如爱情只不过是多巴胺作用于人体的结果。相反,我认为应该是因为爱的刺激,大脑才分泌多巴胺。我相信爱情的产生一定有其他原因。

我曾经读到过一个有趣的观点:我们感受到的爱情其实是安全感和不安感混合交织的复杂情感。当我们遇到一个心仪的人时,尤其在暧昧阶段,一方面,两个人之间的吸引力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了安全感;另一方面,我们内心充满了各种不安,不断问自己:这段感情能有未来吗?这个人能否永远专一忠诚?这个人会永远把我放在心上,一直最喜欢我吗……内心的不安全感和对方投向我们的热切关注,让我们感到置身爱河。

或许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常常会迷恋上“坏”男孩或“坏”女孩。他们也许已经有了另一半,也许在感情中并不投入,或者某天接了一个电话后就消失了,我们再也找不到他们的踪影,这种不确定性让爱情的火苗越燃越烈。反过来,当我们进入一段稳定持久的关系时,爱情的火苗却往往渐渐熄灭了。

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曾提出“液态爱情”的概念,他认为,在当前的社会文化环境下,人们的行动受到两种对立的需求的驱使:一方面,人们渴望与他人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从而获得稳定的安全感;另一方面,人们又害怕失去自由,害怕失去追求新的、令人兴奋的感情的权利。

这种对立会造成什么结果呢?

人们会发现自己难以与他人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难以分辨什么是爱情。因此产生了可悲的亲密关系消费主义,即把他人当作自己的“情感分销商”。我的一个朋友想出的这个词,很好地描述了那一类人的特点。

人们向他人寻找情感支援:“你能成为我的情感支柱吗?可以!太好了,那么我爱你!”

“为什么你不能再给我相同的感情了,甚至还要向我索取?我恨你!”

“你知道更糟的是什么吗?我要找别人取代你!”

人们为了自由而选择分手,但当自由转化成孤独,人们又再次渴望建立亲密关系。一段感情中,两个人的角力和拉扯,就像我们对于乘坐过山车的态度,即使下车时斩钉截铁地告诉自己再也不要坐了,但是转过头来,又忍不住怀念和跃跃欲试。

反思自己犯下的错很难,即使反思了,也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爱情中,每个人的局限性隐藏在我们自己身后,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鲍曼还谈到了“选择”,他认为爱情的产生和对象无关,我们能否拥有爱情,并不取决于我们是否有运气遇到合适的对象,即与自己性情相投、磨合起来毫不费力的人。爱情的萌芽需要对他人的关心,需要彼此呵护感情,需要我们付出必要的时间、精力,需要奉献。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有益的、包容的亲密关系。

鲍曼的观点让我着迷,但存在一个问题:尽管一段感情萌芽时双方都怀着美好的希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无力长久维持这段感情,于是很多人中途便放弃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点像节日庆典上的小女孩,我们追求能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充满乐趣、不再无聊的事物,譬如爱情、悔恨等激烈的情感,甚至试图追寻各类刺激和变化。

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曾经论证过:从孩童式的爱(我爱,因为我被人爱)转变为成熟的爱(我被人爱,因为我也爱他人)是必要的。

他认为,如果不想把爱情与单纯的感觉、短暂的情感或者神秘的化学反应混为一谈,那么绝不能利用他人来逃避孤独或者其他任何我们难以应对的情绪。如果两个人在一起是为了满足各自的某种需求,那么他们之间的爱情注定会消失,这段亲密关系也必定会走向破裂。当爱情成了逃避自我的借口,我们注定会把内心无法满足的需求、跟理想中的自己存在的不足,投射到对方身上,而这会让我们无法真正看清眼前的人,也无法真正地去爱。一旦投射在对方身上的情感因抵抗不了现实的压力而崩塌,这样一段感情最终留给我们的便只有失望。

因此弗洛姆认为,爱情和生活一样,都是一门艺术:如果你想收获真挚和深刻的爱情,那么你首先必须学会爱别人,并做好为此努力一生的准备。

当然,这里又会出现一个新的问题:我们真的有可能学会如何爱别人吗?我们真的有可能变得成熟、完美,能改掉所有的毛病甚至是怪癖吗?我们能够在没有任何移情,不受任何自我投射的影响,没有任何前提条件,不受多巴胺左右的情况下去爱别人吗?甚至从长远来看,这会不会扼杀了爱情?

你如果问我,我的答案是“不会”。

我们永远也无法为爱情做好万全的准备。

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某人的完美爱人。

在追求美好且刻骨铭心的爱情之路上,我们总会发现自己还不够优秀、不够沉静、不够意志坚定,并且也无法保证自己永不犯错。

那个被吓哭之后还要再去乘坐过山车的小女孩,一直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会像她一样再次去冒险,即使注定会受伤。

我们总是会一遍一遍地尝试,即使曾经发誓再也不要这样。

然后我们看向镜中的自己,满心失望地说:“还是老样子。”

于是我们再一次失去了希望,再次试图说服自己:一个人也很好,我们并不需要任何人带给自己幸福,可以独自安顿内心的孤独。然后又忍不住再次陷入不健康的亲密关系,继续感到痛苦和受伤,却嘴硬地说:“我才不在乎呢!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次我只想玩一玩!”

我们高估了自己。

我们以为自己能做到毫不在意,却还是被拖入痛苦的深渊,即使我们试图在一段感情中表现得傲慢而冷漠,但一遇到问题,我们又崩溃在失望面前。

我们尝试原谅对方,但是又做不到毫无芥蒂;我们发誓再也不会原谅对方,但是也做不到。

我们还是会犯错,还是会伤心痛哭,爱情破碎的痛苦无法克服。

我们以为自己看清了爱情的本质。当某天晚上躺在**,看着天花板,忽然又觉得自己根本不懂什么是爱情。

爱情是未解之谜。

爱情不是一种感受,但能够让陷入爱情的人体会到纯洁与高尚。

爱情不是一种情绪,但它比任何情绪都更能牵动我们的心。

爱情不是承诺或者约束,但没有承诺和约束,它将不复存在。

爱情不是奉献,但它正体现在对爱人的奉献中。

爱情也不是选择,但如果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我们就会失去它。

关于爱情,我还能说很多,但都不能概括它的本质,我不知道该怎么具体描述爱情到底是什么。

我只好把这个问题留给小怪物了……也许小怪物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后,能告诉大家,如何在废墟中种植爱情的幼苗,然后悉心养护,让它绽放出灿烂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