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老爷,您卧房的东窗开了!

“老爷说笑了!”

妇人的面色瞬间寡淡了下来:“老爷乃一家之主,不过是喝些酒水罢了,又何须向妾身一个妇道人家解释?!”

说罢,妇人将食盒放在桌上,接着便直接转身离去。

没了?

就这?

为何没有发火?

然而对方表现的越是平淡,杜羽反倒愈发的胆战心惊起来。

“夫人这是要去何处?”

妇人闻言,微微侧头瞥了他一眼,双目中的寒芒一闪而逝。

“老爷卧房的东窗开了,妾身去为老爷关上!”

“顺便,妾身的刀,也该磨一磨了!”

完了!

完了完了!

都特么要磨刀了!

这下彻底完了!

呜呼哀哉!

吾命休矣啊!

杜羽心中悲呼一声,随即也不敢再犹豫,直接撩起衣摆,追赶了过去。

“夫人!夫人请留步!夫人!饶命啊夫人!为夫再也不敢了……”

书房中。

看着一追一走的夫妻二人。

杜清宇精致的小脸上,满是懊恼之色。

差一点!

只差一点!

便能拿到自己心心念念这么久的《雨晴山竹图》了。

只可惜,功败垂成,功亏一篑!

没想到娘竟然来的这么早!

而有了这次教训,下次爹爹偷喝酒时,必定会更加谨慎。

再想抓住他的把柄,可便没如此简单了。

“唔,这是何书?”

杜清宇正独自生着闷气的时候,目光不经意间,却忽然瞥到了书桌下的那本书籍上。

她走过去拿起来一看。

“《三国演义》?这是话本小说?”

杜羽书房内的书,她基本上全都看过。

而这本她却一点印象都没有。

抱着好奇的心态,杜清宇翻开一页,看了起来。

接着整个人便直接沉迷其中。

不知过了多久。

杜清宇缓缓吐出一口气,合上书页。

随即看着封面上的两行小子,目光复杂。

“青田县书局造。”

“周成著。”

陈掌柜未曾问过,周成想用什么笔名。

周成自己也没提及此事。

于是陈掌柜便直接将他的真名给印了上去。

“《三国演义》,周成?!”

杜清宇又想起了之前杨少龙拿出的那几首诗,不禁喃喃自语道:“青田县何时竟冒出了如此多的大才之人?!”

……

“周成著?此人真乃大才也!”

与此同时。

青田县内。

一处布局同样精致无比的宅院内。

一名剑眉星目,相貌堂堂的少年,看着《三国演义》的封面,同样有感而发。

“如此故事,不比那些才子佳人,情情爱爱的要好看上许多?”

“真不知道那些写书之人是如何想的!他们怎的就写不出这般的话本小说?!”

“少爷说的是!”

一旁一名仆人模样的老者,闻言赶忙应声附和。

“对了!”

少年转头看向老仆:“我让你办的事情,办的如何了?”

“回少爷。”

老仆恭敬的垂着脑袋说道:“老奴已经向一品书坊的陈掌柜,下了三千本《三国演义》的定钱。”

“不够!”

少年摇了摇头:“此书毕竟能在府城爆火,三千本远远不够,再追加五千本吧。”

“少爷英明!”

老仆赶忙应声。

少年想了想,又道:“将这《三国演义》的第二卷也下定吧。”

“这……”

老仆有些迟疑:“如今第二卷的书稿未出,此刻便下定,是否有些不太合适?”

“无妨!”

少年摆了摆手道:“此周成文笔老练,情节更是拿捏到位,才刚开篇第一卷,便如此精彩,之后的书稿,亦绝对不会差,如今早一些下定,到时我们也能早一点将书稿拿回府城、”

“是。”

老仆点了点头,也不再反驳。

他可是清楚的知道。

相比起少年来,自己不过是岁数上大了一些。

但要论起看人看事的眼光,和做买卖的才能。

自己却是远远不及的。

少年再次翻了翻手中的书籍,随即有些意犹未尽地咂了咂嘴。

“可惜后面的书稿未出,未能一读到底,如此着实有些不痛快!”

“对了!”

少年忽然想到了什么,一拍大腿道:“你一直久居青田县,可曾听闻过周成此人?”

“回少爷,恕老奴孤陋寡闻,老奴在青田,亦和一些有名的才子们经常接触,但却从未听闻过此人的名号。”

老奴摇了摇头回道。

“如此看来,这‘周成’应该乃是笔名,而并非其真名!”

少年想了想,随即看着老仆道:“不若你去寻一下那个什么书铺的老板,打听一下此人真名叫什么,现在又居住何处?”

“少爷。”

老仆小心翼翼地说道:“老爷此番让您前来青田,是为了专程拜访杜羽杜大人,至于寻人之事,不若改日再说如何?”

“唉~!”

而经过老仆的一番提醒,少年这才想起自己来青田的目的,忍不住叹息一声说道:“有如此大才之人,近在眼前,却无暇相交,真乃人生一大憾事啊!”

“不痛快!着实的不痛快!”

老仆垂着脑袋,亦不敢应声。

莫要看这少年好似一副脾气很好的样子。

但只有深入了解他的人才知道。

对方做事,全凭喜好。

也可称是喜怒无常!

也许上一刻正对你笑脸相迎,但一转眼间,便会直接拳脚相加!

惹不起!

绝壁的惹不起!

……

还是那句话。

《三国演义》火了。

陈掌柜一再催促着书局加印,但往往将书籍拿回来不到半日的时间,便会再次售卖一空。

用后世的一句话来说。

《三国演义》的火,在青田县内,已经几乎成了一众社会级的现象。

不仅一众读书人,在家埋头苦读“三英战吕布”的故事。

便连芝兰诗社的那些大家闺秀们,这几日也都躲在闺房之中,看着书中这一帮糙老爷们的故事,有些沉迷。

甚至就连县学之内,学子们也都是人手一本。

无论走路,吃饭,或者上茅房时,都会忍不住从怀中掏出来,看上两眼。

教谕苏景辰离远了一看,还以为这些学子们,是在刻苦学习呢。

他顿时便有些欣慰的点了点头。

随即从怀中掏出一本《三国演义》,摇头晃脑的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