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活跃的文化融合

剑桥名言

合理地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剑桥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活跃的文化融合与思想交流。下午茶和喝咖啡是剑桥大学长期流传下来的一个传统。下午茶是由校方出资,安排教授们一块吃点心、喝茶、聊天的一种休闲形式;喝咖啡则是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一种十分随意的交流方式。学生课间休息、师生间讨论问题,常常就在校园中的小咖啡店或是办公楼内的走廊里进行。表面看来,这种带有浪漫色彩且随意悠闲的形式只不过是紧张工作学习之余的一次短暂休息,但这种轻松愉快的聚会却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事实证明,它往往是思想火花的摇篮,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其最初的创意便萌芽于剑桥的下午茶。亚历克·布罗厄斯校长曾戏言:“瞧,喝下午茶我们就喝出了6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最经典的例子便是在剑桥大学传为佳话的F·桑格教授。桑格教授是1958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他曾因成功地测定了胰岛素的分子结构而获此殊荣。当时,他正致力于核苷酸结构的研究,即破译DNA密码。该项研究在生物化学领域具有革命性的意义,而这项研究到当时为止仍然进展甚微。事情是这样的:在一个深秋的下午,当F·桑格教授像往常一样在剑桥品下午茶的时候,周围的教授们正在高谈阔论,而F·桑格教授的目光则被窗外一幢建筑上叶子快要凋零的爬山虎吸引住了,他感叹道:“爬山虎虽然凋零了,但明年春天它还会发芽的,可是核苷酸的结构会是什么样子呢?会不会是像爬山虎那样沿着一个方向向前延伸的呢?"桑格忽然似乎有了什么灵感,便向旁边的几位同行谈起了自己的想法。

物理系一位叫彼得的教授向他建议:“何不用物理的方法来试试测算核苷酸的结构,就像测定原子甚至质子那样。”这时化学系的琼斯教授也插上了嘴:“化学的普通方法也不妨一试,比如荧光染色。”生物系一位白胡子教授听到了他感兴趣的话题也凑了过来:“是啊,革兰氏染色就很有效果,还有富尔根染色。染色后都能见到细胞核的核质。如果这样,测定DNA的核苷酸的序列可能会容易一些。”渐渐的,整个茶室里的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桑格的话题上来了。各系不同专业的教授都用自己的知识帮桑格出主意。天色渐渐晚了,教授们似乎意犹未尽,副校长威廉教授最后拍了拍桑格的肩头:“干吧,没准你又能获得一次诺贝尔奖。”回到实验室,桑格将下午各位教授提出的见解、建议进行仔细的分析,思路也慢慢地清晰起来。第二天他与助手调整了实验方案,采用了过去从未采用过的直读法测定噬菌体的DNA分子的核苷酸序列,进展慢慢顺利起来。一年半以后,桑格和他的助手们成功完成了噬菌体的所有DNA核苷酸的测序。这意味着DNA密码的破译获得了成功。很快,世界最权威的科学杂志《自然》发表了这一成果。

由于这一贡献,1980年桑格教授再次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学生与导师的交流,通常是以喝咖啡的形式进行的。在办公室或散布在校园中的小酒馆里,在灯光昏暗的光线下和隐隐约约的背景音乐声中,谈话的氛围显得十分轻松。几个人相对而坐,一杯咖啡在手,导师点燃烟斗,对着学生云山雾罩地神聊,说不定这么被烟熏上几年,就培养出了能说优雅英语、具有绅士风度的学者。导师的学术观点、思维方式在剑桥大学往往是通过这样一种十分轻松、随意的方式传授的。在剑桥大学的历史上,有些小酒吧因此而成为负有盛名的师生会面场所,如剑桥城西南侧格朗彻斯特草地尽头的小酒吧便是其中一个。酒吧墙上挂着罗素、凯恩斯、维特根斯坦等人的照片,酒吧外面有一个苹果园,树下摆了些可坐可躺的躺椅,坐在上面谈论问题,让人有心旷神怡之感,更容易激发人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