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哥伦比亚大学名人榜——阿西莫夫

为了不让生活留下遗憾和后悔,我们应该尽可能抓住一切改变生活的机会。

科幻小说作家:阿西莫夫

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Asimov,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是出生于俄罗斯的美国犹太人作家,他是生物化学教授,门萨学会会员。他创作力丰沛,产量惊人,作品以科幻小说和科普丛书最为人称道。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阿西莫夫一生创作和编辑过的书籍超过500册,据估计他至少写过9000封的信函和明信片,著作类别除了哲学类以外,几乎涵盖整个“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

阿西莫夫是公认的科幻大师,与儒勒·凡尔纳、H·G·威尔斯并称为科幻历史上的三巨头,同时还与罗伯特·海因莱因、亚瑟·克拉克并列为科幻小说的三巨头。阿西莫夫的作品中,以“基地系列”最为人称道,其他主要著作还有“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三大系列最后在“基地系列"的架空宇宙中合归一统,被誉为“科幻圣经”。

阿西莫夫笔下产出不少短篇小说,其中《夜归》《Nightfall》曾获美国科幻作家协会票选为1964年前的最佳短篇小说。他也写推理小说和奇幻小说以及大量的非文学类作品,并曾用笔名“保罗·法兰西”为青少年撰写科幻小说《幸运之星系列》。

阿西莫夫治学有方,他的科普著作多以史学手法阐述科学概念,尽可能细数从头,理性分析科学脉络。提及某个科学家时,也会一并附上详细的背景资料,诸如国籍、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并以语源学和发音方式介绍科技名词。这些特点在他的《科学指南》、三大卷的《认识物理学》和《阿西莫夫的科学探索史纲》里处处可见。

阿西莫夫参与门萨学会多年,后来有点不甘愿地被任选为副会长,他说这个学会的会员都“好逞能斗智”,相较之下,他更乐意担任美国人道协会的会长。小行星《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和两项艾西莫夫奖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阿西莫夫是美籍俄裔犹太人,他于1920年1月2日出生在俄国的彼得格勒,3岁时举家迁往美国,5年后取得美国国籍。阿西莫夫的父亲在纽约布鲁克林区开有数家糖果连锁店,阿西莫夫则一边读书一边帮忙照料店铺。阿西莫夫的父亲保守刻板,对子女要求严格,禁止阿西莫夫看暴力色情之类的报刊书籍,于是阿西莫夫选择了科幻小说,并从9岁开始痴迷。

阿西莫夫从小喜欢读书,他6岁时父亲就在市立图书馆给他领了一张借书证,同时,也开始接收美国的正规教育。10岁起他就开始在父亲的糖果店里工作,养成了持续工作的习惯,这个习惯伴随他度过了一生。此后,他还做过打字员、助教、副教授,从1958年开始,阿西莫夫成为专业作家。

在阿西莫夫18岁那年,他将自己的处女作《宇宙瓶塞钻》投给著名科幻作家兼编辑坎贝尔主编的科幻杂志,但是坎贝尔认为这篇作品“作为短篇太长,作为长篇则太短”,而且他“不喜欢慢腾腾的开头以及自杀的结局”。不过坎贝尔还是给了阿西莫夫以很大的鼓励。结果在1939年3月,阿西莫夫终于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作品《逃离灶神星》。

就在这同一年,阿西莫夫获得了哥伦比亚学士学位,1941年他又获得文学硕士。二战中阿西莫夫曾入伍服役,战后于1948年获得博士学位,并进入大学教书。阿西莫夫一生写有大量的科幻作品,其中最主要的有两大系列:“基地”系列和“机器人”系列。

“基地”系列为读者展示了一个浩瀚庞大的宇宙画卷。它的故事发生在遥远的未来,其时人类已遍布250万颗行星,人口达到1000亿,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宇宙帝国。而这时一位数学家却根据新科学“心理史学”推算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帝国行将崩溃,人类社会将进入一个长达30000年的黑暗时期,所有的文明都将**然无存;但是如果按照他的方法,通过建立基地的方法,则可以将人类文明的火种保留下来,并将黑暗时期缩短为1000年。

“机器人”系列中的短篇作品主要收集在《我,机器人》(同名电影由威尔·史密斯主演,亦翻作《机械公敌》)和《其余的机器人》等作品集当中,此外阿西莫夫有关机器人的科幻还有长篇推理侦探《钢窟》及《裸日》等。

阿西莫夫利用自己提出的“机器人学三定律”,为机器人建立了一套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而演绎出一系列推理性和逻辑性极强的漂亮故事。

除上述两大系列之外,阿西莫夫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科幻作品,比如描写某文明星球数千年才出现一次星空的《黄昏》,描写“平行世界”中外星人的《众神自己》以及他唯一涉及时间旅行的《永恒的末日》。可谓不胜枚举,不一而足。

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阿西莫夫不仅创作科幻小说,同时也写作科普作品,他的科普作品同样让人百读不厌。正如阿西莫夫逝世后一位评论家所说:“他的作品愉悦了数百万人,同时改变了他们对世界的看法。”由于他对科幻的卓越贡献,科幻界公认他为科幻三巨头之一(另外两位是亚瑟·克拉克和罗伯特·海因莱因)。

1950年—1960年,艾西莫夫转移写作重心,小说作品大为减少(从1957年的《裸阳》到1982年的《基地边缘》之间,他只出版了4部成人小说,其中有两部是推理小说),同时增加非文学类作品,写的大多是科普著作。1957年苏联发射史泼尼克卫星,使得社会大众关注起科学缺口,出版商对填补缺口的热切之情,到了阿西莫夫写多少就出多少的地步。

同一时间,月刊《奇幻与科幻杂志》邀请他在隔月别刊《冒险科幻小说》杂志上连载非文学类专栏,表面上虽是科普专栏,但其实阿西莫夫拥有完全的编辑自由。第一个《小说与科幻》(F&SF)专栏始于1958年11月,此后不间断地连载了399期,直到阿西莫夫病入膏肓。阿西莫夫的主要合作对象双日出版社定期把专栏文章收集成册,将阿西莫夫捧成科学的”大说明家",他解释说,他写的只是科普文章,他不会假定读者是科学门外

汉。他第一部畅销推荐作《智者的科学指南》,使他卸下大学教职,全心投入写作。

阿西莫夫的写作范围涵盖全方面领域,有一次库尔特·冯内古特不禁问他,无所不知是什么感觉?阿西莫夫回答说,他只知道肩负全知之名是什么样的感觉——提心吊胆。(见于《InJoyStillFelt》)托马斯·品钦在他短篇集《SlowLearner》的序里公开承认,他全倚仗阿西莫夫的科普丛书介绍(和《牛津英语词典》)才了解什么是熵。

阿西莫夫和克拉克互敬互重的友谊一度传为美名,称之为阿西莫夫与克拉克的公园大道之约,有天他们同乘出租车前往纽约公园大道,在车上阿西莫夫坚持称克拉克是世上最优秀的科幻作家(他个人则谦居第二),克拉克则坚持称阿西莫夫为世上最优秀的科学作家(他个人也谦居第二)。于是在克拉克的《ReportonPlanetThree》献词页,有词记之曰:用克拉克与阿西莫夫之约的说法,科学作家亚军谨将这本书献给科幻作家亚军。

艾西莫夫有嗜幽癖,偏好狭小幽静的地方。他在第三本自传中回忆道,小时候总是想拿本杂志躲进纽约地下铁的车站里,在列车轰隆隆的声响中,封闭自我,享受阅读的乐趣。艾西莫夫怕坐飞机,一生中只坐过两次飞机(一次是在海军大气实验室工作的时候,另一次是1946年从欧胡岛陆军基地退伍回家)。

他很少长途旅行,有部分是讨厌长途旅行就要坐飞机。他的几部小说里,都有惧飞症的阴影,像是温达·厄斯的推理故事,和《机器人系列》的主要角色伊利亚·贝莱。

他晚年喜欢游轮旅行,有几次还在航程中娱乐乘客,像在皇家邮轮“伊丽莎白女王二号”上讲述科学。艾西莫夫的演讲风格极富创意,幽默风趣,颇受欢迎,他在时间上的掌控精确非常,不抬头看钟,却总能准时结束演说。

艾西莫夫中等身材,健壮结实,蓄山羊胡,有着与众不同的布鲁克林意第绪口音。他缺乏运动细胞,不会游泳,也不会骑脚踏车,不过他搬到波士顿之后,倒是学会了开车。

在他的幽默小品《AsimovLaughsAgain》里,形容在波士顿开车根本是“开进无政府车阵”。

艾西莫夫兴趣广泛,反应在晚年致力参与的大小团体上,他热爱吉尔伯特与苏利文的轻歌剧,加入推理作家雷克斯·史托德笔下人物尼洛·伍尔夫的爱好团体伍尔夫协会(WolfePack),也是福尔摩斯爱好组织贝克街游击队的著名会员。

从1985年到1992年逝世为止,艾西莫夫担任美国人道协会会长,后来继任的是作家朋友库尔特·冯内古特。他也是影集《星舰奇航记》之父吉恩·罗登贝瑞的挚交,在拍摄《星舰迷航记》电影版期间,给予不少有用的建议。

阿西莫夫的传奇人生

阿西莫夫约莫是1920年1月2日(出生日期仅供参考,实际的日期尚未确定)出生于俄罗斯斯摩棱斯克州彼得罗维奇的犹太乡镇,父亲犹大·阿西莫夫,母亲安娜·瑞秋·柏曼·阿西莫夫,是以磨坊为业的犹太家庭。

家族姓氏源于单字“Azimy”,俄语的意思是“冬天磨谷”,字尾饰以曾曾祖父的名字,纪念他的辛劳。阿西莫夫在第一本自传《InMemoryYetGreen》里解释过自己姓氏的念法:“有天我收到一张明信片,询问我的姓氏到底该怎么念,据说事关一场豪赌。我常这么说:把三个很简单的英文单词“has”"him”"of"放在一起,就成了“has-him-of",先用正常的速度念一遍,然后把两个前缀“h”拿掉再念一次,不就是“Asimov”了吗。说真的,有那么困难吗?”

阿西莫夫3岁随父母移民美国,在纽约布鲁克林长大,5岁自己学习认字,由于父母只使用意第绪语和英语沟通,所以他不会说俄语,但能讲流利的意第绪语跟英语。他的父母承接了一家杂货店,家里人都要在店里帮忙,他因此接触到店里卖的廉价科幻杂志,一脚踏入科幻世界。阿西莫夫11岁下笔写小说,19岁稿子就卖给了科幻杂志社。

阿西莫夫未满16岁便完成高中学业,1939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48年回校取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离开校园的这期间正逢第二次世界大战,他在费城海军造船厂的大气实验室以平民身份工作3年。战后加入美国陆军,服役9个月就光荣退伍。从军期间,他靠打字升到下士,侥幸躲过1946年在比基尼环礁的原子弹试爆。

阿西莫夫完成博士学业后,成为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生化讲师,从

此跟波大建立起终生的关系。1955年升任副教授。1958年他全心投入写作后,就不再教书(他写作所得远比任教来得多),但仍争取到保留副教授的头衔。1979年大学为表扬他的写作,晋升他为生物化学教授。1965年,应大学莫加纪念图书馆馆长霍华·戈特利布之请,阿西莫夫捐赠出他的私人文件。一共464箱,放满71格的收藏架。

1942年7月26日,阿西莫夫与葛楚·布鲁洁曼结婚,生有一子一女,1970年分居,1973年他和葛楚离婚,与珍妮特·杰普生结婚。1992年4月6日,艾西莫夫离开他的第二任妻子珍妮特和第一次婚姻所生的子女,撒手人寰。他死后10年,珍妮特版本的艾西莫夫自传《It'sBeenaGoodLife》出版,揭露他死于艾滋病。

1983年12月,在他进行一次心脏绕道手术时因输血感染到艾滋病毒。明确的死因是艾滋病毒感染并发症所引起的心肾衰竭。珍妮特·艾西莫夫在这本自传的跋里写道,艾西莫夫想要“公开”,医生说服他保持沉默,警告大众对艾滋病的偏见会伤害到他的家人。艾西莫夫的家人想在他死后公开,却适逢阿瑟·阿什公开得了艾滋病之后爆发争论,于是就打消了念头。10年之后,艾西莫夫的医生过世,珍妮特和家人才同意公开他的死因。

阿西莫夫是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者。他不反对虔诚的宗教信仰,但是曾经多次斥责迷信和伪科学可能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在他幼年时期,父母奉行东正教犹太传统,不过比起在彼得罗维奇来得宽松,教条没有强压在阿西莫夫身上。也由于他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受到太多的宗教影响,长大后他认为圣经描绘的故事是希伯来神话,就如同伊利亚特是希腊神话一样。阿西莫夫多年号称无神论者,不过他自觉名不副实,解释他只是不相信的比相信的多,之后他发现用“人道主义”来形容自己更为恰当。

在他最后的自传里,阿西莫夫说,“如果我不是无神论者,我会相信上帝宁可拯救生民百姓,而非当只字词组中的典范。与其眷顾在电视上言必称上帝却口是心非的传教士,他会更喜爱坦诚直率的无神论者”。同一本自传里也说地狱是"胡说八道的虐待狂"乱跟慈悲的上帝攀关系。人类政府既然乐于减刑,阿西莫夫纳闷,何不先从另一世的刑罚开始减起。

他否定人类的信念或行为会导致无尽的惩罚。如果有另一世的存在,他主张,最恒久严酷的惩罚将保留给那些“诋毁上帝,捏造地狱”的人。在他的《TreasuryofHumor》和《AsimovLaughsAgain》作品里,有不少笑话跟宗教有关,诸如犹太基督上帝、撒旦、伊甸园和一些宗教话题,他表示一个笑话讲得好,能有刺激理性讨论的功用。

阿西莫夫在罗斯福新政期间成为美国民主党的铁杆支持者,从此成为政治自由主义者。20世纪60年代,他挺身发言反对越战,70年代初期,他在电视访谈里公开支持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乔治·麦戈文(GeorgeMcGovern,他的对手是总统宝座卫冕者尼克松)。

20世纪60年代末期,政治自由主义激进派不理性的运动路线,让他感到难过。在自传《InJoyStillFelt》中,他回忆起跟反文化人士艾比·霍夫曼(AbbieHoffman)的会面,对于这位1960年代反文化的情绪波动印象特别深刻。他认为到最后,他们将搁浅在”精神的无人之地“,为众人遗弃。(这项看法启发自杭特·汤普森著名的旅程《FearandLoathinginLasVegas》)

阿西莫夫使用核能的主张,在三哩岛核能电厂灾变后,损及与某些自由主义同志的情谊。一封转载在《Yours,IsaacAsimov》的信里,他解释,尽管比起与核子反应炉为邻,自己更喜欢居住在“没有危险的安全之地",但是与其住在贫民窟,他宁可有核能发电厂做伴。看是要选择爱河(LoveCanal,早年美国一个垫基于废弃物弃置场上所发展的小区,造成居民健康上的严重问题,现已被迫撤离)还是要“美国联合碳化物植物生产的异氰酸甲酯”。阿西莫夫多次呼吁进行人口控制,他的观点是从托马斯·马尔萨斯到保罗·艾瑞希(PaulR.Ehrlich)一脉相承。阿西莫夫表示自己男女平等的主张早于妇女解放运动,他开玩笑地说,他希望女性解放是“因为我讨厌被她们收钱”。他认真争论过妇女权与人口控制有密切的关联。除此之外,他认为同性恋在人口中必须赋予“道德上的合法性”,应视同成年人无生殖结果的性活动。

阿西莫夫的写作生涯

阿西莫夫的写作生涯可以分成几个时期,早期作品主要是科幻题材,1939年开始写短篇小说,1950年撰写长篇科幻小说,这个时期直到1958年《裸阳》出版为止。他在1952年开始出版非文学类作品,帮忙编辑大学教课书《生物化学与人体新陈代谢》。

苏联在1957年发射第一颗短轨人造卫星史泼尼克一号后,他的非文学类著作,尤其是科普作品显著增加,结果影响到科幻小说的产出,之后的四分之一世纪,他只写了4本科幻小说。1982年,他另一半科幻时期随着《基地边缘》的出版而展开。此后直到他过世,阿西莫夫为以前的小说作品补充了数部续集和前传,将各个系列作品合归一统,构成一部他前所未料的宏观系列。

阿西莫夫认为自己历久弥新的贡献是《机器人学三大法则》和《基地系列》。(见于《Yours,IsaacAsimov》)《牛津英语词典》认为《正子学》(完全虚构的科技)、《心理史学》(阿西莫夫频繁使用的虚构名词,与原字义相异)和《机器人学》这几个名词首创于他的科幻小说。《机器人学》无疑是阿

西莫夫原创的新字,当时他觉得那不过是顺手拈来的机械学正常同源词,就像水力学一样。(原字《机器人》源自捷克语的“Robotovat”和“Robota”,意指“苦工”,首见剧作家卡雷尔·恰佩克用于《R.U.R.罗梭的万能工人》)与《心理史学》不同的是,《机器人学》以阿西莫夫的原始定义,继续在主流科技中开枝散叶。美国电视剧《银河飞龙》里的机器人百科和知识能装置《正电子脑》,得归功于阿西莫夫创造这项(虚构的)科技。

阿西莫夫在1939年开始投稿科幻杂志,第一篇被刊登出来的稿子是在18岁写的《MaroonedOffVesta》。两年半后,他发表第32篇短篇小说《夜归》,被誉为《最优秀的科幻小说》之一。1968年,美国科幻作家协会票选《夜归》为“史上最佳科幻短篇小说”。他在短篇集《NightfallandOtherStories》里写道,《夜归》是我写作生涯的分水岭,科幻小说界忽然认知我的存在,对我认真看待。年复一年,事实如此明显,我写出了一部经典。《夜归》是一部典型的社会科幻小说(SocialScienceFiction),阿西莫夫用来形容这是20世纪40年代的科幻小说新趋向,由包括阿西莫夫和海因莱因在内的作家领军,题材抛开机器和太空剧场,转而对人类环境进行深思。

他在1942年动笔写出“基地系列”(后来这些短篇小说集结成“基地三部曲":《基地》《基地与帝国》和《第二基地》),讲述在未来宇宙中,一个浩瀚无垠的星际帝国,其衰颓与重生。“基地系列”跟“机器人系列”是他的科幻小说代表作。多年之后,他继续以《基地边缘》和《基地与地球》发展架构,并且用《基地前奏》和《基地缔造者》回顾原始三部曲之前的故事。这个系列的特色是他虚构了一门自然科学,当人口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历史方向就能进行预测,阿西莫夫称之为“心理史学”。

同一时期,他还写了“机器人系列”的短篇作品,大多都收录在《我,机器人》。作品里发表了一套机器人伦理法则(见“机器人学三大法则”)和智能计算机,大大影响其他作家和思想家处理此一议题时的看法。其中一篇故事,后来改编成罗宾·威廉斯(RobinWilliams)主演的电影《变人》。

2004年由威尔·史密斯主演的《机器公敌》(I,Robot)实则改编自杰夫·温塔的剧本,随后取得授权,再结合阿西莫夫的概念,才冠上《我,机器人》的小说头衔。这部电影跟哈兰·艾利森的剧本《I,Robot》无关,他曾和阿西莫夫合作,以创作捕捉到原作精神的剧本。

引述阿西莫夫说过的话,艾利森的电影剧本将是史上第一部真正成人导向,错综复杂,最值得观赏的科幻电影。1994年剧本出版成书,拍成电影的希望也随之变得渺茫。

1999年由好莱坞最受欢迎的喜剧明星之一罗宾威廉姆斯主演《机器管家》改编自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系列故事。这部影片通过一个机器人变成人的科幻故事,对人类的情感、伦理等许多问题进行了演绎,包容量很大。通过此片,可以感受到自由、生命、爱情、尊严这四个主题。

除了电影以外,“基地系列”和“机器人系列”也启发许多知名作家,写出相关的科幻衍生作品,诸如罗杰·麦克布莱·艾伦、葛瑞格·贝尔、杰格瑞·班福德(GregoryBenford)和戴维·布尔。阿西莫夫的遗孀珍妮特·阿西莫夫不仅同意这类作品的出版,她经常还是扮演主动要求其他作家协作续篇的角色。

1948年,他写了一篇恶搞的科学报告,当其时,阿西莫夫正在准备博士论文,他怕引起审查委员会的反感,遂要求编辑让他用笔名发表,结果出版时他的大名没有拿掉。不久就开始口试,他对自己备受注意感到忐忑不安。最后,一位口试委员转向他,面带微笑地说:阿西莫夫先生,能解说一下化合物硫羟肟酸有机胺的热力特性吗?半小时后,他被叫回审查室,拿到博士学位。

1950年,他持续为科幻杂志写短篇小说,他称这个时期是自己的黄金十年。这些作品被收录在《TheBestofIsaacAsimov》,其中包括讨论逆转熵的《最后的问题》(TheLastQuestion),是他个人最满意的短篇小说,与《夜归》互竞高下。阿西莫夫在1973年写道:“为什么我最满意这篇故事?首先,写这篇小说时我灵感充沛,下笔神速,不改一字,这是所有作家都心花怒放的状态。再则,这篇小说对我的读者有着不可思议的影响。经常有人写信问我,有个故事他们忘了叫什么,只记得是我写的,他们简述完大纲后,这个故事一定是《最后的问题》。甚至我最近接到一通长途电话,一位极端绝望的先生说:‘阿西莫夫教授,有个故事我想是你写的,可是我忘了叫啥。’讲完我就打断他的话,直接告诉他是《最后的问题》,之后我描述一下剧情,证明这就是他想要的答案,然后乐得让他以为我有千里读心的特异功能。”

1974年12月,前披头士乐队成员保罗·麦卡特尼与阿西莫夫联络,想请他帮忙一部科幻音乐剧的电影剧本。麦卡尼带来一份模糊的剧情概念和小部分对白。他想做一部外星人假扮模仿地球摇滚乐团的电影。扮演摇滚乐团和外星人的应该是麦卡尼正达事业高峰的羽翼合唱团(Wings)。

虽然阿西莫夫对摇滚音乐算不上爱好,但是这个计划让他深感兴趣,他很快就勾勒出一个故事大纲,再根据麦卡尼的原始概念,创作出一个精彩动人的故事。不过他没用上麦卡尼的对白,最后麦卡尼打了回票。这份剧本现存波士顿大学图书馆。

1977年起,他把名字借给《艾萨克·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使用(即现在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并为杂志撰写评论。除此之外,还有一份昙花一现的《阿西莫夫科幻冒险杂志》(Asimov'sSFAdventureMagazine)和以杂志形式重印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选订集》(Asimov'sScienceFictionAnthology,同一手法也用在《艾勒里·昆恩推理杂志》和《艾弗列·希区考克推理杂志》的选订集上)。

哥伦比亚小百科

核心课程是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的基石。作为哥伦比亚大学才智开发的关键,核心课程的目标是为哥大全体本科生,无论其将来的专业或方向如何,提供一个广阔的视野,使之谙熟文学、哲学、历史、音乐、艺术和科学上的重要思想与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