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岁即位

顺治十七年(1660)年底,正值新年即将来临之际,玄烨的父亲顺治皇帝突然染上了天花,这在宫内引起了极大震动。顿时,节日的气氛全无,宫中刚挂上的门神、对联、彩灯、彩带都被撤去了,礼部奉旨宣布免去一年一度的元旦大朝庆贺礼,早已做好准备进宫参加元旦盛宴的大臣们闻讯忐忑不安。正月初四日,朝廷正式向文武大臣宣布皇帝患病,传谕全国“毋炒豆、毋点灯、毋泼水”,下令京城内除十恶死罪外,其余死罪及各类罪犯悉行释放,以祈求皇帝康复。

二十四岁的顺治皇帝病卧养心殿,自知危在旦夕,思虑万千,忧心忡忡。因为膝下的几个儿子都还年幼,究竟选择谁来继任?又选谁来辅佐?这对于幼帝和平而稳定的度过辅政到亲政的交替时期,无疑是有决定性作用的,直接关系着清朝统治的安危。

鉴于汉族嫡长子继位已被太祖努尔哈赤所否定,于是顺治吸取了汉族皇位传子制与满族君主推选制的特点,凭借自己所处的至尊地位,创立了由皇帝从众皇子中选择继承人的建储制度,这一建储制度后来成为大清王朝的定制。玄烨继位就是这一建储制度的首次实践。

选定皇位继承人,同皇子生母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顺治皇帝的第一位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是蒙古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的女儿,孝庄文皇后的侄女。顺治八年,博尔济吉特氏被册为皇后。博氏容貌佳丽,又极巧慧,但是她生活极其奢侈,而且嫉妒心极重,“见貌少妍者即憎恶,欲置之死”。因此,顺治皇帝以秉承孝庄皇太后的“慈命”为借口,毅然废了皇后,将博氏降为静妃,改居侧室。顺治十一年(1654),顺治皇帝娶孝庄的侄孙女、科尔沁贝勒卓尔济之女为第二位皇后,第二位皇后虽“秉性淳朴”,但“又乏长才”,顺治同她也很疏远。至于玄烨的生母佟氏,也未能得到顺治的宠爱。当时,最受顺治宠爱的是满洲世族内大臣董鄂硕的女儿董鄂妃。董氏十八岁嫁给顺治,先后被立为贤妃、皇贵妃。董妃“虽未经后名,实后职也”。顺治十七年(1660),董妃不幸早逝,顺治痛不欲生,立即追封董妃为皇后,加谥“孝献”,辍朝五日,“丧葬典礼,过从优厚”,又自撰《董妃行状》数千言,以寄哀思。董妃只生一子,排行第四,很得顺治的宠爱,据说,顺治指定董妃之子为未来的皇太子,不料董妃之子命短,仅三个月就夭折了。顺治还特封他为荣亲王,并按亲王礼仪埋葬。

董妃的儿子夭亡后,玄烨在顺治心目中的地位得到加强。顺治的长子牛纽两岁时就死了。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他以下的四个弟弟皆幼。这时只有宁妃所生的二子福全和玄烨年龄较大,他俩都是庶出,但玄烨较福全有着更多的优势,因为他比福全聪慧。六岁时,有一次,他同福全和皇五子常宁去向皇阿玛请安,顺治皇帝逐个面问三人的志向,皇五子常宁刚三岁,还不懂事,没有回答。福全表示“愿以贤王对”。玄烨却机灵地答道:“待长而效法皇父,黾勉尽力。"一个六岁的幼童就有了效法皇父的远大抱负,而且表示将竭尽全力去实现这个目标。顺治皇帝听了当然十分赏识,据《清实录》载,“世祖皇帝于是遂属意焉”。所以,顺治皇帝在卧床之时,特地派人去征询平时很受自己尊敬而信赖的钦天监监正、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意见。汤若望认为玄烨比福全略小,不过已出过天花,有免疫能力,福全却未曾出过天花,很有可能发生类似眼下顺治这样的悲剧。顺治鉴于自己的病情,觉得汤若望说得很有道理。尤其是玄烨一直受到其祖母孝庄文皇后的深爱,在孝庄文皇后的全力支持下,顺治皇帝经过深思熟虑,最后决定立玄烨为嗣。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六日夜半,顺治预感到生命垂危,急命太监传呼原任学士麻勒吉与学士王熙两人赶赴养心殿。顺治对王熙说:“朕出痘,势将不起,尔可详听朕言,速撰诏书。”这时,王熙却跪伏榻前,泣不成声,顺治深情地安慰王熙道:“今事已至此,皆有定数,君臣遇合,缘尽即离,尔不必如此悲痛,此何时?尚可迁延从事。致误大事。”王熙强抑悲痛,立即在御前先草拟好第一条,奉交顺治,顺治支撑着病体,阅毕时已瘫在**,动弹不得。麻勒吉与王熙立即奔到乾清宫西朝房遵照顺治的意旨,连夜起草了遗诏,然后由侍卫贾卜嘉迅速送到养心殿,交皇帝过目。顺治皇帝挣扎着将遗诏反复修改,“进呈者三,皆报可”。于是,顺治叫麻勒吉怀收遗诏,同贾卜嘉一起去奉知皇太后。次日半夜,顺治皇帝死于养心殿。初八日颁布遗诏,遗诏说:“主宗创垂基业,所关至重,元良储嗣,不可久虚,朕子佟妃氏所生,年八岁,岐嶷颖聪,克承宗祧,兹立为皇太子,即遵典制,待服二十七日,释服即皇帝位。”

正月初九日,八岁的玄烨即位。清廷分别遣官员告天、地、宗庙、社稷。玄烨穿上孝服在顺治皇帝灵前敬读告文,行三跪九叩礼接受诏命。然后他换上礼服,到皇太后宫行礼毕走向太和殿,登上皇帝宝座,君临天下,做了清朝入关后第二个皇帝。而后布告天下,颁诏大赦,以明年为康熙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