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善任

宋太祖虚怀纳谏,知人善任,在中国古代帝王君主中是很突出的一个,这也是宋初政治比较清明的根本原因。赵普是赵匡胤的佐命功臣,做了十年的宰相,深沉刚毅,办事果断。赵匡胤对他尤为信赖,经常到赵普家里就国家重大政策、人事安排的有关问题征求意见,像统一战争中的“先南后北”策略、集中行政权财权以及削弱高级禁军将领兵权的“杯酒释兵权”等重大举措,基本上都出于赵普之谋。赵普在宋初的人事安排上费尽心机,经常向赵匡胤荐贤举能。有一次,他推荐一个人可以做某官,宋太祖不同意擢用。第二天,赵普又推荐这个人,宋太祖还是不同意用。第三天,赵普仍然推荐那个人,要求予以任用。宋太祖勃然大怒,抓起赵普的奏折,撕成碎片,摔到地上。赵普不动声色,跪下地把纸屑捡起来,回家贴补好,第四天继续推荐那个人,一直到宋太祖同意任用为止。宋初百废待兴,需要很多有作为的治国安邦的人才。当然,推荐上来的人不可能全是皇帝所喜欢的人。不过,在赵普等人的坚持下,宋太祖有时也能改变自己的态度,从而在人事关系上维护封建政权的大局。有一次,一位将军立了战功按规定应当升官,但宋太祖一向讨厌这个人,当然未获批准。赵普反复劝解,请求批准。太祖发怒问道:“我就不给他迁升,你能怎么样?”赵普平静而严肃地说:“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历来如此。何况,刑和赏不是陛下您一人专有的,怎么能以个人的喜怒好恶来决定呢?"宋太祖听不进这样正确的建议,拂袖而去。赵普跟在后面。太祖进入宫中,赵普就恭敬地站在宫门外,很长时间不离开。最后,宋太祖终于回心转意,同意那人升官。

前文说到宋太祖心中很清楚什么样的人适合担任什么样的职务,其实,什么地方什么部门需要什么样的人去进行治理,太祖心里也是很清楚的。且不说边境将帅的任命需要合适的人,就拿治理西京洛阳来说,他选用焦继勋代替向拱,使“久不治”的洛阳一举“肃安”。

符颜卿久镇大名府,专恣不法,属邑都无法得到治理,社会秩序混乱不堪。太祖决定特选精明强干的官吏前往主持县政,于是任命大理正奚屿知馆陶县,监察御史王祜知魏县,杨应梦知永济县,屯田员外郎于继微知临清县。后来,太祖得知周渭颇有才干,又选用周渭知永济县,他为政果断,执法公正,颇受重用。其他如勉令窦仪就职翰林学士、任命李处耘权知战争活动之后的扬州、不用伶人卫德仁为刺史等等都体现了太祖量才授任的用人之道。

太祖用人的重点和难点是用谁率军平定割据诸国以及平定后谁去进行统治。在这方面宋太祖也相当成功地做到了知人善任。曹彬等率领宋军从水路经长江三峡征伐后蜀,官兵一心,战争进展顺利,而且没有杀害无辜。当初,有些将领很想杀人越货,每次都被曹彬及时制止,所以峡路宋军始终秋毫无犯。宋太祖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说:“吾任得其人矣。”据史载,武陵、辰阳、澧阳、清湘、邵阳五州依山阻水,几十万少数民族族众在五代时经常侵袭边境,杀掠民畜,岁岁不得安宁。太祖平定荆湖后,“思得通蛮情、习险扼而勇智可任者,以镇抚之"。辰州瑶人秦再雄,武健多谋,在五代屡立战功,少数民族族众都愿意听他指挥。宋太祖招其进京经过考察,知其可用,于是将一路政事全部委任给他,并任命少数民族首领为刺史,授任其子为殿直,厚加赏赐,让他自辟吏属,拥有一州的全部租赋。秦再雄因而感恩戴德,誓死报效朝廷。到任后,训练士兵,让士兵都能披甲渡水,历山飞堑,捷如猿猴。又选用能言善辩的亲校二十人,出使各部落,宣讲朝廷的安抚政策。各部落纷纷表示归顺朝廷。太祖闻悉,非常高兴,再次召秦再雄到朝廷,再次对他进行嘉奖。后又任命他为辰州团练使,他的门客王允成为辰州推官。由于秦再雄竭力尽心守卫边境,所以终太祖之世,没有出现“蛮陌”之患。五州幅员千里,不增一兵,不费帑庾,而边境安宁,“由神机驾驭一再雄而已”。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对选准了的人才大胆使用,毫不怀疑,是宋太祖知人善任的重要特点。如将帅杨信以笃实、田重进以忠朴、刘遇以淳谨、刘廷翰以武勇名闻一时,“故皆终始委遇而不替”。尤其是殿前都虞候杨信(又名杨义)善御士卒,“精白一心”,颇受大祖信任。有一年,散指挥都知杜延进(又作杜廷进)与同伙十九人阴谋作乱,事情败露,太祖夜里打开玄武门,派人召来杨信擒捕,黎明皆获。杨信的廨舍紧挨宫廷的北面,有一次,太祖命令御龙直在后池里教习水战,鼓噪之声不绝于耳。杨信听到噪声不测其故,身着黑色绨袍火速赶到苑门。见到太祖,太祖命令他坐下,然后对他说:“我在教习水战,没有其他意外的事情。”太祖一边目送杨信离去,一边对侍臣说;“真忠臣也。”杨信一次暴疾之后丧失了说话的功能,太祖亲临第舍探视,并赐予缗钱。因杨信忠直,太祖命令他掌军如故,而且“委任之不疑”。杨信虽然不能说话,但指顾之间,众皆禀命,申明纪律,肃然有度。杨信有名叫田玉的童奴,天资聪慧,善于揣度杨信的心意。每次向皇帝奏事、指挥军事、戒敕部下、宾客寒暄,杨信都要回头看看田玉。画掌为字,田玉悉知。于是田玉代替杨信陈说,轻重缓急,尽如其意。

与许多封建帝王用人求全责备相比,宋太祖则善于用其所长,甚至用其长护其短。太祖有一次与赵普议事有所不合,太祖说:“安得宰相如桑维翰者与之谋乎?”赵普回答说:“使维翰在,陛下也不用,盖维翰爱钱。”太祖说:“苟用其长,也当护其短,措大(读书人)眼孔小,赐予十万贯,则塞破屋子矣。”宋初人才一度缺乏,后周的旧僚及各割据国的官吏不少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倘若一味地求全责备,那么必然很难找到可用之人。用人所长是宋初所面临的政治形势的需要。

宋太祖能做到知人善任,与他平常重视对臣僚的了解和考察密不可分。他有一个小笔记本,谁具有哪方面的才能都随时记下来,为量才授任做好准备。有时,太祖把自己看重的人才派到某地某部门加以锻炼试用,如果真是个人才,就果断任以大事。平定扬州李重进叛乱后,太祖任命内客省使王赞知扬州军府事。王赞乘舟前往,不幸在阊桥溺死。宋太祖对左右说:“是杀吾枢密使也!”宋太祖为何如此伤心呢?原来王赞为河北诸计节度使,五代以来,姑息藩镇,有关部门不敢对藩镇的违法行为依法惩处。王赞以振举朝纲为己任,深得太祖赏识。太祖知道王赞的才干可任大事,所以派他前往治理兵火之余的扬州,准备进一步大用,王赞却遽然而死,太祖为失去一位有才干的官吏而深感惋惜。沈义伦为平蜀军的随军转运使时,严格遵守太祖的命令,不掠夺人口和财货。进入成都后,特意找到一个寺庙住下,饮食素淡,拒绝后蜀臣僚敬献的珍奇异宝。离蜀东归朝廷,随身携带的箱子中,仅有数卷图书。宋太祖知道沈义伦为政清廉,于是擢用为户部侍郎、枢密副使。宋太祖经常利用各种机会和渠道了解官吏的各种情况,从中获悉官吏的信息,便于从中择优任用。李穆擅长文学,为朝廷起草文书不尚华靡而崇雅正,改变了五代以来的弊病。

宋太祖有一次对与李穆有同学之谊的卢多逊说:“李穆性情仁善,文辞方面很突出,其他方面尚没有显露才能。”卢多逊回答说:“李穆操行端直,临事不以生死而改变自己的气节,属于仁而有勇一类的人才。”宋太祖从这次平常的谈话中获知李穆所具备的另外才能,他说:“果真如此的话,我当擢用他。”当时太祖正准备讨伐南唐,将帅都安排好了,只是没有出师的借口。太祖打算先派人出使江南,召李煜朝见皇帝,正在物色使臣人选。当太祖从卢多逊口中了解了李穆仁而有勇时,于是派遣李穆出使江南。李穆果然不负所望,出色地完成了出使江南的使命。

宋太祖知人善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大多数文武臣僚因而愿效死力。有一次,太祖到讲武池,在水边观习水战,言谈之中发出感慨:“人皆言志身为国,然死者人所难,言之易耳。”在旁边的步军都虞候、保顺节度使李进卿立即回答说:“如臣者,令死即死耳。”一边说,一边跃入池中。太祖急忙命人将李进卿救起。对于后周及平定的各割据政权的臣僚,只要忠于朝廷,太祖都亲自嘉奖,甚至弃瑕录用,如徐铉等人“皆承眷礼”。另外,如卫融、张泊虽然“应答不逊,犹优假之”,所以即使是“疏远寇仇,无不尽其忠力”。

宋太祖在位十几年中,只要对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有利的意见,大多能虚心接受,并付诸实践。为了更广泛地了解下情,听取更多的意见,宋太祖特设置登闻鼓,每次听到鼓声,多亲自接待来访者,有的意见与事实有出入,他也不责罚。有些意见,则交给臣僚商讨,作出处理决定。乾德二年(964),前开封户曹参军桑埙击登闻鼓,诉吏部执行官吏考核标准前后矛盾,“已当为望县令,乃注中县”。宋太祖决定在尚书省召集有关官员商议讨论,大家都认为桑埙所诉情况属实,意见正确,满足了桑埙的要求,并提升桑埙为殿中丞。为了保证言路畅通,保护上书言事人的生命安全,宋太祖特制作了一块神秘的誓碑,告诫赵宋统治者永远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从不杀上书言事之人这一点来说,既保证了言论的相对自由,又为皇帝了解民情提供了较为畅通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