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异乡

朱温逼唐帝退位之后,自己称帝,改国号为梁,梁朝就此建立,定都开封,史称“后梁”。朱温为了争夺霸权,同盘踞在今山西的河东军阀、沙陀贵族李克用之间鏖战不已。与此同时,后梁内部也战乱不息,内讧不止。朱温生有八个儿子,长子友裕早死,八子友孜阴谋作乱,被朱温亲手杀死。次子友文,最得朱温喜爱。912年农历六月三日,朱温病危,打算传位于友文。三子友珪得知消息后夜闯寝殿,手刃朱温,然后矫诏处死友文,自己做了皇帝。友珪在位仅半年,朱温四子友贞发动政变,杀掉友珪,成为后梁末帝。残酷的内讧,使后梁王朝备受打击。友贞在位十年,被后唐所灭,整个后梁,仅存在十六年,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923年农历四月,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称帝,国号唐,史称为“后唐”。十一月,后唐庄宗李存勖利用后梁内乱之机,乘机发兵攻陷开封,灭掉后梁。924年农历一月,后唐迁都洛阳。李存勖做了不到三年的皇帝,其义兄李嗣源在魏州举兵叛乱,李存勖死于乱军之中,李嗣源夺得帝位,是为后唐明宗。这一年是赵匡胤诞生的前一年。

李嗣源称帝之后,革除弊政,削减冗员,奖励农耕,发展生产,他可以算得上是一位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因此社会相对安定,人民获得了短暂的喘息之机,“年屡丰登,生民实赖以休息”。可惜好景不长,刚刚稳定的后唐又陷入内部纷争之中。明宗在位七年多,当他垂危之时,长子李从荣发现老父无意传位于己,便迫不及待地发动兵变,结果不仅未夺得帝位,反而遭致杀身之祸。三子李从厚即位仅四个月,后唐又发生内讧,皇位被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所夺。而李从珂在位两年半,后唐便被后晋灭亡了。

后唐的统治一共维持了十三年,历经四个皇帝。在这期间,赵匡胤也长成了一位翩翩少年。望子成龙的赵弘殷,自然不希望儿子成为一个只懂舞刀弄枪,不懂文墨的赳赳武夫。虽然朝廷内部变化不断,但对赵弘殷的影响不大,家道尚称小康,能够为儿子提供必要的受教育的机会。于是,他替儿子聘请了一位业师,名叫辛文悦,是一位同乡先辈,也是饱学的宿儒。这样,赵匡胤在这位老师的严格要求下,接受“四书五经”的传统教育。

由于五代政局紊乱,学校不兴。“学而优则仕”被“武而优则仕”所取代。“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至如毛锥子(笔),焉足用哉”,这些无理之词反映了当时的现实。五代时期,兴亡以兵。只要掌握了武装力量,就可以割据一方,称王称霸,乃至问鼎皇帝宝座,攫取最高统治权。而那些手无缚鸡之力满口仁义道德,动辄之乎者也的文人们,却受到了极端的歧视和排斥,处境维艰,“藩镇皆武夫,恃权任气,又往往凌蔑文人,或至非理戕害”;文人士大夫们“絷手绊足,动触罗网,不知何以全生”。即便是跻身卿相,位列宰辅,也不过是武人政权的点缀和装饰,手中毫无实权,只能看武夫悍将们的脸色行事,仰其鼻息。

这样的世道,自然会对渐谙世事的赵匡胤产生影响。加上他本来出身于将门,在刀光剑影中长大。因此,尽管人在私塾,被迫跟随老师摇头晃脑地念着经书,可心思却并没有放在这上面,而是逐渐萌发了依仗武艺建功立业,打出一片天下的念头。于是,在读书的间歇,便同小伙伴们玩起了行军列阵的游戏。每逢放学回家,他总是把孩子们排列成整齐的队伍,自己在队后押阵,一路浩浩****地行进着。年纪尚幼的赵匡胤,对这些游戏兴趣盎然,并从中初步掌握了日后带兵打仗的本领。

随着年龄的增长,赵匡胤已不再满足于玩打仗游戏,目光逐渐转到了骑马射箭上面,这才是日后驰骋沙场用得着的真本领。赵弘殷对儿子的转变,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并没有进行阻拦,而是顺其自然,并不时加以鼓励和引导。于是,赵匡胤便暗下决心,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苦练骑术、箭术,百折不挠,从不懈怠。有一次,他挑选了一匹没有笼头缰绳和坐鞍的烈马练习骑术。当他跃上马背时,烈马受惊,四蹄乱踢,狂嘶一声,突然往城门内疾驰而去。赵匡胤猝不及防,一头撞在城楼的门楣上,从马上摔下来。附近的人大惊失色,以为他这下必死无疑。哪知赵匡胤却毫发无损,只见他一个鲤鱼打挺猛地从地上爬起来,又迅疾地追了上去,纵身一跃,重新骑上马背,烈马终于被驯服了。就这样,赵匡胤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武艺,为日后冲锋陷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时,又发生了一件改朝换代的大事。936年,李嗣源的女婿石敬塘,眼见自己的小舅子们为夺取帝位争得不可开交,也不甘落后,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起兵反叛。大将杜重威、李守贞、张彦泽等人认贼作父,相继投降,耶律德光率辽军**中原腹地。947年初,后晋都城开封沦陷,皇帝石重贵被俘,后晋就这样灭亡了。历史往往如此不公,寡廉少耻的石敬塘却安安稳稳地做了几年皇帝,并得以善终。而他的儿子本想挺起胸膛做人,却落得如此下场,被俘后受尽折磨和侮辱,“自古亡国之丑者,无如帝(石重贵)之甚也”。

开封陷落时,首先是奸臣张彦泽部肆意烧杀抢掠,辽兵入城后又大肆抢劫,无论贫富,概无幸免,弄得十室九空,许多人因此倾家**产,家破人亡。赵弘殷家也未能幸免,被乱军洗劫。加上家中人口不断增添,937年添了三子匡义,947年又添了四子光美,本来就不宽裕的家境更是入不敷出,捉襟见肘,举步维艰。

后晋灭亡时,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晋阳称帝,建国号汉,史称后汉。同年三月,辽兵北撤,刘知远乘机进入开封。一年之后,刘知远死去,隐帝刘承祐继位。这一年赵匡胤二十一岁,父母为赵匡胤娶了妻室。

自赵匡胤结婚之后的几年,赵家的生活是在动**中度过的。朝廷几番更迭,赵弘殷却官职依旧,因为没有得到赏识,二十多年过去了,赵弘殷仕途不得志仍在原地踏步,从没有得到过升官发财的机会,其心中的苦闷是可想而知的。对于赵匡胤而言,堂堂七尺之躯,除了婚姻尚称美满外,其他一事无成,已经长大成人,依旧仰赖父母供给衣食,每想到这一点就羞愧难言。本以为能依靠父亲给自己安排好锦绣前程,哪知父亲连自己都官运不济,看来无法依靠父亲出人头地了。他想大丈夫立身处世,依仗祖宗余荫算不得英雄,依靠自己的双拳打出一片天下才是好汉。想我赵匡胤,正值青春年华,风华正茂,又兼有一身过人的武艺,走出家门,又何愁不能建立一番惊人的功业!正是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赵匡胤忍痛拜别了父母,告别了妻子,满怀着雄心壮志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毅然决然地离开家门,他相信总有一天,他能够建功立业,衣锦还乡!

赵匡胤的想法真是太幼稚了。迎接赵匡胤的不是鲜花美酒,而是残酷的现实。离家后,赵匡胤过着漂泊不定、浪迹天涯的流浪生活,他毫无目的地走着,到过陕西、甘肃,南行又路过湖北。但是机遇并没有垂青赵匡胤,两三年过去了,他依旧是一无所获,两手空空。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赵匡胤算是真切地体会到了。这段时期,赵匡胤遭到过寄人篱下的尴尬,饱尝过穷困潦倒的悲苦,品味过受人白眼的无奈。他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有了切肤之痛。真是说不尽的辛酸,道不尽的苦辣。这个故事,可以说明当时赵匡胤穷困潦倒的情形。

有一天,赵匡胤路过原州的潘原县(今甘肃平凉东),经过长途跋涉,饥困交加,无奈何只得和衣而卧,在路旁的树荫下聊作休息。休息一会儿之后继续赶路。到了潘原城后,赵匡胤囊中羞涩,盘缠所剩无几。于是打算和一班市井无赖赌博,希望能赢上几吊钱。说也奇怪,这天赵匡胤手气出奇的好,时间不长,他就赢了一大堆银子。正当赵匡胤满心欢喜地准备离开时,这帮输红了眼的赌徒,欺负他是外乡人,竟然一拥而上,拳打脚踢,将赵匡胤痛打了一顿,然后将赵匡胤的钱财一抢而光。赵匡胤势单力孤,人地两生,只得忍气吞声,自认倒霉。赵匡胤不仅没有赢得金钱,反而将自己仅有的一点钱儿也让人家抢了去,真是得不偿失,这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传说有一位和尚在道路旁开垦了几亩土地,种植蔬菜。有一天,这位和尚梦见一条金色黄龙正在他的菜地里啃食莴苣,和尚猛然惊醒,急急忙忙向他的菜地奔去,看见的却是一位相貌不凡的男子正在以莴苣充饥。至于有没有这回事史无可考,但是,这件事说明了赵匡胤饥饿难忍,饥不择食,偷吃别人菜地里的莴苣充饥的事实。

赵匡胤离家之后,沿着黄河西上,浪迹河南、陕西、甘肃,一无所获,穷困落魄,无脸回转家门,只得咬咬牙,转而向东,沿着汉水,前往湖北投奔复州(今湖北天门)防御使王彦超。王彦超看到这个同事的儿子一副穷困潦倒的样子很是轻蔑,只是拿出十贯钱,像是在打发一个乞丐。“龙困浅滩遭鱼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赵匡胤怀着一肚子委屈,又奔波到随州(今湖北随县)。随州刺史董宗本倒是看在与他父亲同殿为臣的分儿上,勉强收留了他。可是,董宗本的儿子董遵诲却不买这个账,看不起这个远道而来的穷小子,经常仗势欺人,对赵匡胤冷言冷语。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可是,寄人篱下的日子的确充满苦涩。有一次,赵匡胤同董遵诲两人一起谈论用兵打仗,不学无术的董遵诲在这一点上自然不是赵匡胤的对手。董遵诲自觉脸上无光,竟然恼羞成怒,挖苦道:“阁下既然如此足智多谋,才华盖世,又怎会落得今天这个地步呢?”说完,拂袖而去。而赵匡胤木然地站在那里,只有愤怒和委屈,他感到难以再在此地待下去,只好又踏上流浪的征程。

长途跋涉之后,赵匡胤来到重镇襄阳(今湖北襄樊),举目无亲,四顾茫然,无依无靠,加上不名一文,赵匡胤只得栖身在一家寺院里。寺中平日只靠一点儿香火钱度日,猛然间平添一个白吃白喝白住的大汉,天长日久,的确难以承受。出家人念经诵佛,慈悲为怀,不忍心将赵匡胤强行赶走,又不便继续让他住下,于是心生一计:“赵公子相貌不凡,绝不会久居人下。只要往北走,一定会有奇遇,交上好运。我送给你盘缠上路,如何?”赵匡胤毕竟不是市井无赖,察颜观色,便知道该是动身的时候了。

虽然说好男儿志在四方,可古有明训“父母在,不远游”。离家两年多,同家中联系完全中断,不知父母可好,娇妻如何?归去来兮,此地不可久留。于是,赵匡胤踏上了北上开封的古道。

然而,近乡情更怯,一种难言的羞愧又涌上心头。天地之大,竟没有他的容身之处。浪迹天涯,竟一事无成。就这样两手空空的回去,又有何颜面对父母妻弟?接连不断的挫折和冷遇,使赵匡胤不禁有些心灰意懒,愁肠百结。这天,来到商丘,走进一个小酒馆,几杯黄汤下肚,不禁悲从中来,一醉解干愁,今天就来个一醉方休吧。等到酒足饭饱,赵匡胤眯糊着双眼,踏着轻飘飘的步子,信步而行,不知不觉间竟走到一座寺院里。

赵匡胤走进大殿,香案上面正摆放着一副杯篓。这杯篓本是唐宋时求神问卜的一种器具,原作“杯玫”,用两个蚌壳做成。当时人们将它抛入空中,落地后看它的盖面朝上还是朝下,以此来占卜,预测吉凶。后来改用竹子或木头砍琢成蛤壳形以代替蚌壳,“杯玫”于是变成了“杯翊”。对自己前途失去信心的赵匡胤,看见杯笺,不禁心中一动。暗忖人们都拿它来占卜吉凶,自己前程渺茫,反正闲来无事,何不也试上一试,看看自己命运究竟如何?

于是,赵匡胤拈过杯笺,闭上双眼默默祈祷着上苍保佑,让我能当上个小军官,一面将杯篓抛掷在地上。得到的不是吉兆。就这样连续占下去,一直祈祷到当上个节度使,都没有应验。我就不信,自己果真如此命苦吗!我这次再测一下,看看我能不能当上皇帝。说来凑巧,这回却应验了,

得到了一个大吉大利最好不过的“圣笺”。赵匡胤有点不相信,是不是眼睛看错了,又揉揉眼睛仔细一看,千真万确是圣篓。想起襄阳那位老和尚的话,赵匡胤满腹狐疑,莫非我真能做皇帝?管他呢,且先到北边去看看,说不定真交上好运呢。

这时,已经灰心丧气的赵匡胤又精神焕发了,他觉也不睡,高声吟颂着自己以前写的一首不伦不类的《咏日诗》:“欲出未出光辣达,千山万山如火发,须臾走向天上来,赶却残星赶却月。”精神抖擞,大踏步地向北赶去。恐怕连赵匡胤做梦也没有料到此一去,宣告了自己两三年来流浪生活的终结,并从此步入了一条通向权力顶峰,前程光辉灿烂的康庄大道。

漂泊异乡的流浪生活,无疑是充满辛酸苦辣。但是赵匡胤从中获益匪浅,颠沛流离的困苦,磨炼了他的意志,开阔了他的视野,体验了民间疾苦。所有这些,都为他以后统军治国打下了良好基础。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是孟子的话,对赵匡胤来说,应该是很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