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巩固政权 赵普献计

尽快结束分裂割据局面,重新实现中国的统一,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割据局面再现,是赵匡胤建立赵宋王朝之后所面临的两大难题。这两个难题如何解决事关赵宋政权的稳定。这两个棘手的问题都与唐中叶以来中国的政治局势密切相关。号称鼎盛的大唐,仅仅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就一蹶不振,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唐朝的军事和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原来的“内重外轻”逐渐演变成“外重内轻”,而导致这个变化的就是军事制度。

唐中叶以后均田制逐步瓦解,府兵制伴随着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均田制的瓦解而随之瓦解,代之而起的是募兵制。招募而来的中央兵虽然是被雇佣的职业兵,但素质差,数量少,不堪一击。而“掌握政权、财权军权”的边镇节度使依仗雄厚的财力可以不断补充精兵强将,唐朝中央和内地的兵力曾一度仅及边镇节度使兵力的六分之一。事实上,唐朝中央事实上已经无法控制边镇及地方势力的发展,“尾大不掉”的局面就此形成。这些拥兵自重的割据势力为了抢占地盘、人口及财富,经常发生火并。唐朝中央为了抑制方镇势力,采取了以方镇制方镇的办法,其结果当然是“按下葫芦起来瓢”,没有实际意义。从唐中叶开始,诸方镇“喜则连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由其主演兵连祸结的历史悲剧一幕接一幕。直到唐朝灭亡,朱温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建立后梁,各地方镇骄横跋扈的局面仍然继续下。

从开平元年(907)朱温建立后梁到赵匡胤建立宋朝这五十多年里,中原大地朝代更迭,改朝换代如同儿戏,共经历五个朝代,更换了八姓十四君。左右局面的就是武力,即所谓“五代为国,兴亡以兵”。后晋时期的成德节度使安重荣曾公开宣称天子就应该由兵强马壮者来当,“宁有种耶”!“五代之所以取天下者,皆以兵。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周世宗柴荣即位后,虽然对政治、军事进行了改革和整顿,但没有从根本上从制度上扭转“兴亡以兵”的局面,藩镇势力依然可以左右政局。

严酷的现实摆在宋太祖面前,怎样才能使新建立的赵宋政权不重蹈覆辙,不成为继后周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如何削弱藩镇力量,如何实现赵宋王朝的长治久安,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宋太祖的脑海中,使他寝食难安,唯恐大乱和不幸即刻降临在自己的身上。节度使李筠和李重进的相继叛乱,有力地证实了危及赵宋王朝及皇位安稳的危险因素藩镇势力必须及时清除。如何清除呢?就在平定“二李”叛乱之后不久,宋太祖召来赵普商议此事。宋太祖问赵普:“天下自唐朝末年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共更换了八姓,烽烟不息,生民涂炭,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消灭天下战争的根源,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赵普听到太祖提出这个问题十分高兴,他说:“陛下考虑到这个问题,真是国家和人民的福气。那些战争和动乱没有其他原因,主要是由于藩镇权势太重,君弱臣强造成的。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也没有什么奇谋妙计,只需削弱他们拥有的权力,控制他们拥有的钱粮,剥夺他们拥有的精兵。这几点都做到了,天下自然就会安定了。”尚未等赵普把话说完,宋太祖就连忙接过话茬儿,说:“你不必再讲下去了,我完全明白了。”

削弱权力,控制钱粮,收其精兵,这些削弱藩镇的办法,说起来很容易,真正实施起来却花费了宋太祖的大量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