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固北战略 屯兵北疆

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回师开封称帝,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当时在北方和西北,还有辽、北汉和党项族政权,与宋对峙。

辽是契丹族建立起来的。契丹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原是鲜卑族的支裔,长期于辽河上游酉喇木伦河一带游牧,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强盛起来。907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并用武力征服和控制了女真、室韦、吐谷浑等部族。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建都于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巴林左旗东南)。辽太宗耶律德光时,从后晋叛将石敬瑭的手中取得了北方燕云十六州,使辽的疆域大大扩展,东起海滨,北至西伯利亚,南界雁门山、滹沦河一线,成为中国北方一个强大的政权。

党项,是我国古代广布于西北地区羌族的一支。唐朝时,居住在今宁夏、甘肃和陕西北部一带,归附于唐朝。唐朝末年,党项族的首领拓拔思恭,曾率军参与镇压过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为嘉奖他的战功,唐朝任命他为定难军节度使,赐姓李,封夏国公,管辖夏州(今陕西横山)、银州(今陕西米脂西北)、绥州(今陕西绥德西北)、宥州(今陕西静边)、静州(今宁夏灵武)五州之地。五代时,中原内乱,夏州李氏僻居西北,采取了保全实力的政策,对先后出现的中原各王朝,名义上称臣关系。但暗地里却在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割据独立的倾向越来越明显。而中原各王朝,由于本身根基不稳,自无力西征,对李氏也只好睁只眼闭只眼,默认了他称霸西北、割据一方的局面。

北汉是由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弟刘崇建立的一个割据政权,首府太原,辖境十州,包括今山西中部和北部。刘崇在后汉时任太原尹,郭威代汉建周后,他即割据太原称帝,仍以汉为国号,史称北汉。刘崇及其后继者刘承钧、刘继元都臣服于辽,自称侄皇帝、儿皇帝,依靠辽的支持,同后周对抗,是一个威胁不大但却不得人心的敌人。

赵匡胤采取了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进行统一战争,首先把矛头指向南方各割据政权。但是,对于辽、汉,也不能视而不见。如果它们在宋军南下时饮马黄河,那么就会造成宋后院起火、腹背受敌的灾难性后果。因此,必须小心谨慎,尽力预防这种可怕局面的出现,以免影响统一战争的进程,使自己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之中。这一点,赵匡胤比任何人都清楚。他在实行先南后北的同时,并没有顾此而失彼,只顾南而不顾北。而是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来加强和巩固边防,保证北方边陲的安全。

选用宿将,驻屯重兵于边防线上,就是赵匡胤采取的诸多措施中极其重要的一条。

赵匡胤任命李汉超率兵屯驻关南,韩令坤镇守常山(今河北正定)马仁璃守卫瀛州(今河北河间),贺惟忠守卫易州,何继筠镇守棣州(今山东惠民),以防御辽朝;以郭进控扼西山,李谦博守卫隰州(今山西隰县)武守琪戍守晋州,,李继勋镇守昭义(今山西长治),以防备北汉;姚内斌守卫庆州(今甘肃庆阳),赵赞屯驻延州(今陕西延安),董遵诲屯戍环州(今甘肃环县),王彦升守卫原州今甘肃镇原),冯继业镇守灵武,以防备党项。

赵匡胤为了让这些将领尽心尽力,忠于职守,可谓是绞尽脑汁,想尽了一切办法。“但授缘边巡检之名,不加行营部署之号。率皆十余年不易其任,立功者厚加赏赐,其位皆不至观察使。盖位不高则朝廷容易控制,不变更其职务则边事尽知。”久任责成,让这些人长期担任边境防务,不轻易更换。这样他们就能够熟悉边境形势和敌情,并且在此基础上杀敌立功。同时,在官职上予以适当控制,以免造成尾大不掉,难以驾驭的局面。这些都是赵匡胤驾驭边疆守将的办法。

赵匡胤驾驭边将的手法还远远不止这些,比如在经济上给予优惠,妥善安置他们留在京师的家属,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允许他们自由支配当地的财政收入,还让他们从事商品贸易,并且免除赋税,以便让他们用盈利所得“招募骁勇,以为爪牙”。赵匡胤对此说得很清楚:“安边御众,须是得人。若分边寄者能领会我的意图,我必会优待其家属,厚其爵禄,多与公钱及所属州县税利,听任其招募骁勇,以为爪牙。他们财用一旦丰饶,必能成事。我就是削减后宫人数,极力勤俭节约,省吃俭用,也在所不惜。”除此而外在感情上加以笼络,每当他们来京时,都亲自接见,嘘寒问暖,设宴款待,厚加赏赐。在使用上则对他们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允许他们便宜行事。下面这几件事,可以充分说明赵匡胤驾驭边将的手段确实是高明之至。

李汉超任关南巡检使,在防卫辽朝时表现倒也很不错,没有什么纰漏,只是平时所作所为时有犯法犯禁之事。有一次,一位百姓到京师控告李汉超,借贷钱财不还,还抢掠他的女儿做妾。赵匡胤深知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但对李汉超的不法行为也不能纵容不管。于是,赵匡胤将这一百姓召入便殿,热情款待。酒酣耳热之时,赵匡胤开口问道:“自从李汉超到关南后,辽军入寇一共有几次?”百姓具实以报:“一次也没有。”赵匡胤循循善诱:“过去辽军入寇,边将不能率军抵御,北方的民众,每年都遭到抢劫,家破人亡的不胜枚举。如果是在那时候,你能保住你的家财子女吗?如今李汉超借贷你们的钱财,和辽军抢劫的比起来谁多些呢?”这个人若有所思。赵匡胤接着再问道:“你家一共有几位女儿,嫁给的又都是些什么人?”百姓又一五一十老老实实地奉告。她们都嫁给了庄户人家,“既然她们所嫁的都是村野莽夫。李汉超则是一位封疆大吏,我的贵臣,因为喜爱你的女儿,才娶了她,他必不会亏待你的女儿。和嫁给一个村夫比起来,哪样更加富贵呢?”百姓无话可说,满怀委屈而来,高高兴兴地回去了。如果事情到此为止,赵匡胤也就显不出自己的高明了。对于李汉超,他也没有放任自流,专程派人前去警告李汉超:“你需要钱,为什么不告诉我,而向平民百姓借贷呢?这样的糊涂事再也不要干了。”并赐予李汉超银数百两;“你自己去把借的钱如数归还,消除他们对你的反感。”李汉超感戴赵匡胤的恩德,从此痛改前非,发誓以死来报答赵匡胤的浩**皇恩。

担任西山巡检以防御北汉的郭进,御众严明,部下整肃,每率军进入北汉境,无不克捷,少有失败。这一点应该值得肯定,但是军法过于严酷,部下小有过错,就有可能遭受杀身之祸。赵匡胤既能用其长,对其短处也能加以宽容。每当调戍兵前往西山隶属郭进时,赵匡胤总是再三叮咛:“你们应当小心谨慎,遵纪守法。否则,即使我宽容了你们,郭进也会把你杀掉。”曾选拔身边的亲卫军官三十人归郭进麾下,时逢宋军同北汉军交战,其中有些人临阵退却,被郭进斩首十余人。消息传来,侍卫部队中议论纷纷,不看僧面看佛面,打狗还得看主人。郭进竟然连皇上身边的亲信军官也敢擅自斩杀,这胆子未免也太大了些。面对这种情况,为了安抚众人,赵匡胤也不得不作出一番姿态,以平息众怒。于是,他表面上装出一副怒不可遏的样子。大声说道:“这些侍卫官都是千中选一,小犯过错,郭进就将他们处死,那么即使是人再多,也不足让他杀戮。我绝不饶恕他!”与此同时,又暗中派宦官到西山对郭进说:“这些人自恃是我的宿卫亲近,倔傲不驯,不听从你的命令,杀掉是应该的。”赵匡胤的手腕确实让人钦佩,此举不仅让郭进感激涕零,对郭进的部下也产生了极大的震撼,从此再也没有人敢于违犯军令,郭进所率部队战斗力更强了。赵匡胤曾下令在京师为郭进修建府第,其规格同亲王、公主的住所相同。有人曾对此持有异议,认为与制不合。赵匡胤说:“郭进竭忠尽智,使我无西顾之忧,我对待他难道不能像对待我的子女?又有什么不应该的呢?只管照办就是了。”郭进的一位部下因犯了过错,害怕受到郭进的严惩,逃到开封,诬告郭进同北汉暗中勾结,图谋不轨。赵匡胤大怒,“贼子胆大包天,竟敢诬害我的忠臣”,不允许他继续说下去,就让人将他捆绑起来,押送给郭进,让郭进自行处置。郭进倒是表现出了大丈夫的气度:“是条好汉,应该在战场上见分晓,不应在背后整人。如果你能攻取敌人一城一寨,我不但免你死罪,还将请皇上赏你一官半职,就看你有没有这个本领了。”一年之后,这人果然用计攻取了北汉一座城池。郭进言而有信,将他本人与一封反映他功劳的书信一起送到开封,请求皇上赏给他官职。赵匡胤却是不依不饶:“你诬陷我的忠良,本当处死,虽然立功,只能赎罪,至于奖赏吗,那就免谈了。”然后又将这人送交郭进。郭进不死心,再次请求:“言必信,行必果。我身为朝廷将领应该对自己的话负责,假使失信于人,说法不能兑现,那么以后就再也不能让部下听我的指挥了。”赵匡胤于是赏予这人一个官职。

还有镇守环州的董遵诲,赵匡胤早年穷困落魄之时,前往随州投奔他的父亲董宗本,希望找一口饭吃。董宗本待赵匡胤倒还说得过去,让他与儿子遵诲交个朋友。可董遵诲却是狗眼看人低,自恃武艺高强,才华出众,对赵匡胤横挑鼻子竖挑眼。在交往过程中盛气凌人,小不如意,就肆意欺辱。赵匡胤忍不下这口恶气,只好另谋高就。后来两人同殿为臣,董遵诲却投在赵匡胤死对头韩通门下,继续同赵匡胤作对。果真是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董遵诲哪里料到赵匡胤时来运转,竟坐上了龙椅,而韩通却是死于非命。赵匡胤自然不会忘记董遵诲,即位之初就召见了他。董遵诲以为死罪难逃,便要自杀。可是他的妻子却表现出了不凡的见识:“等到皇上要你死时,再去死为时不晚。万乘之主,岂会鼠肚鸡肠,同你计较过去的一点儿私嫌旧怨?说不定因祸得福呢?”董遵诲一听有理,反正是死猪不怕开水烫,事已至此,于是打消自杀念头,身着平民眼装,惶恐不安地来到宫中,叩头请死。赵匡胤大笑:“既有今日,何必当初?不过你不必害怕,如今正当用人之际,我今赦过赏功,继续录用你。”说完叫左右将他扶起,并摆酒设宴,招待董遵诲。席间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不禁开怀大笑,董遵诲感激涕零。不久,董遵诲的部卒联名揭发罗列了他十余条罪状,赵匡胤不予追究,还设法将他的母亲从辽统治下的幽州接回。董遵诲上任之后,赵匡胤授予他自辟幕僚,选择精兵的权力。董遵诲对此更是是感激得无法表达,从此以后洗心革面,对赵匡胤忠心耿耿,在任上“申严边候,镇抚蕃部,号令如一”,“党项清羌,畏威惕息”,“安抚一面,夏人悦服”。

赵匡胤表现出一代君王宽阔的胸怀,似董遵诲这样遭遇的人不只一人,这一点,赵普和赵匡胤相比,却有天壤之别。据说,赵普名登显贵之后,就露出了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把他贫贱时仇家的名字,全部开列在一张名单上,要求赵匡胤全部铲除。赵匡胤自然不会答应。他说:“假如总教人们从芸芸众生中发现天子宰相,以免奉迎拍马,那么人人都像挖掘宝藏那样去寻觅,什么事情也不用干了。”开国帝王豁达的胸怀和超凡的气度由此可见一斑。

赵匡胤的苦心没有白费,他重视选将巩固边防的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使北方边陲得以稳定,北方人民得以安居乐业。由于“边臣皆富于财,得以养募死士,使为间谍,洞知边境情状。每寇至必豫为之备,设伏掩击,多致克捷。二十年间,无西北之忧。以致命将出师,吊民代罪,平西蜀,复湖湘,下岭表,克江南,兵力雄盛,武功盖世。良由得猛士的守边,推赤心以御下之所致也”。西北边防的巩固,使赵匡胤不再有后顾之忧,使得他能专心致力于东南,加速了统一战争的进程。

赵匡胤巩固边防的另一条重要措施是根据不同的情况,因国制宜,针对不同的对手,采取不同的策略,对辽朝实行积极防御,对北汉坚决打击,对党项睦邻友好,使边防得以稳定。

辽朝乘五代的中原内乱之机,不断举兵南侵,“自唐末幽、蓟割据,戍兵废散,契丹因得以陷平、营,而幽、蓟之人岁苦寇抄。自涿州至幽州北里,人迹断绝”。而中原地区一些野心勃勃的割据势力,为了实现自己的卑鄙目的也以辽为靠了。石敬塘为得到辽的支持,在自称儿皇帝的同时,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朝。此后,辽以此为跳板,更加频繁的入侵中原,给中原地区造成了极大危言。石敬塘死后,后晋与辽关系恶化。辽帝耶律德光一怒之下,率领大军攻入开封,灭亡后晋。面对辽军的烧杀抢掠,中原各族人民奋起抵抗,“自备兵械,各随其乡,团结为社,以自保卫”。耶律德光惊叹“不知中土之人难治如此”,只得率兵北撤,死在途中。辽统治集团内部为争权发生内讧,继任的耶律述律腐化堕落,昏庸无能,但辽雄厚的实力仍在,对中原的侵扰也未停止。951年,辽兵五万会同北汉兵打到晋州(今山西临汾)。952年,辽兵进扰冀州(今河北冀县)。953年,辽兵再扰镇、定两州。周世宗不再言忍辽的肆意侵扰,于是率兵北伐,收复了益津关、瓦桥关、游口关和瀛州、莫州、宁州三州。

宋朝建立后,辽的威胁低旧存在。边境冲突,时有发生。为了保证统一南方战争的顺利进行。赵匡胤在选用宿将、屯驻重兵于边防线的同时,采取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这一战略方针的具体内容是:在同辽的斗争中不卑不亢,不逞强不示弱,以“保境息民”为宗旨,“不欲生事”,即不主动挑起事端。但对辽的入侵,则不能听之任之,姑息纵容而是以牙还牙,给予有力的回击,同时做到有理有节,适可而止,不使事态扩大,即“来则掩杀,去则勿追”。让辽朝清楚,宋朝不是好惹的,如果举兵冒犯,将会得到应有惩罚。

乾德三年(965),辽兵南下侵扰易州(今河北易县),掳掠人口。赵匡胤没有妥协退让,立即如法炮制,下令将领率兵进入辽境,活捉了与辽兵所掠人口数目相同的人口,直到辽将掳掠的人口释放回来后,将活捉的人口释放。第二年,为了显示自己的实力,赵匡胤下令关南及雄、霸等州,集中兵力在幽州辖境内跃马扬威,警告辽朝不要轻举妄动。开宝三年(970)十一月,辽兵六万骑入侵定州,赵匡胤令田钦柞领兵三千人抵御,并指示田钦柞:“敌众我寡,难以力拼。只需背阵列阵,以逸待劳,敌至即战,不要同它互相追逐。”田钦柞受命而行,在蒲城同辽兵激战,辽骑兵不敌,向后退却,田钦柞乘胜至遂城。在激战中,田钦作的坐骑中箭倒下,手下的骑士将自己的战马交给田钦柞,田钦柞腾身上马,宋军士气复振。从清晨一直激战到黄昏,杀敌甚众,夜晚入据遂城,辽兵围困数天,田钦柞看到城中粮少,整顿军队,打开城南门,突围而出,全军毫无损失。此战,宋军以三千人对付二十倍于己的敌人,大获全胜,战果辉煌,因此边界盛言“三千打六万”。

由于措施得力,宋边防日趋巩固,守战斗力也日益增强,辽看到无隙可乘,只得放弃南侵念头,并派使者前来,要求与宋通好。开宝七年(974),辽涿州刺史耶律琮,写信给宋雄州知州孙全兴;“两朝初无纤隙,若交驰一分之使,显布二君之心,用息疲民,长为邻国。”孙全兴遣人将信送至开封,赵匡胤立即表示同意。第二年,辽遣使者克慎思等十二人,带着辽朝国书来到开封。还未进入宋境,赵匡胤就派郝崇信率人前往迎接。到了京城后,又亲自接见辽使,并赐宴长春殿。临别归国,赵匡胤又一次接见辽使,同辽使话别,宋派郝崇信出使契丹,于是两朝交聘使节,开始了友好往来。这是五代以来辽同中原五朝第一次建立起平等的外交关系,得来实属不易,它是赵匡胤经过不断努力,巩固边防,增强自身实力的结果。正如赵匡胤自己对宰相所说的那样:“自五代以来,北敌强盛,盖由中原衰弱,遂至晋帝蒙尘,亦否之极也。今景慕而至,乃时运使然,非凉德能致。”弱国无外交,落后必然挨打,这是一条千古不变之真理。

偏处西北的党项李氏割据政权,在五代时期对中原各王朝保持了名义上的臣属关系,宋朝建立之后,其首领彝兴继续承认宋的宗主国地位。赵匡胤认为,党项暂时不能对宋构成威胁;另一方面它的存在对北汉也是一种牵制,因此,对李氏割据政权采取了睦邻友好的政策。在重用赵赞、姚内斌、董遵诲、冯继业、王彦升等人加强西北边疆防御的同时,又极力拉拢李彝兴,以稳定边塞环境。冯继业在任时,不时出兵劫掠羌族羊马,赵匡胤得知后,害怕引羌人的反抗,只得将他内调,另任段驻守恭知灵州。段知恭到任后,较好地贯彻了赵匡胤的意图,于是“悉心绥抚,夷落安静”。由于对党项采取了睦邻友好的政策,因此在赵匡胤在位期间,同党项接壤地区不仅少有争端,且争取到了一支很有战斗力的同盟军,在几次攻打北汉的战争中,都得到党项的支持和出兵配合。

对于边疆其他少数民族,赵匡胤也采取对待党项相同的政策。例如秦州附近一带,居住着许多吐蕃族人民,他们赖以生存的,就是当地茂密的森林。高防知州事时,在这里设采造务,开采砍伐林木,每年砍伐大树十万棵,运到开封,引起了吐蕃人的不满和反抗。高防出兵镇压,将其中带头闹事的四十人悉数捉拿。赵匡胤得知消息后,将高防撤换,停止砍树的行为。五代时各政权的统治者,为了补充军需马匹,诱使边境地区的市井无赖,出境偷盗少数民族饲养的马匹,然后由官府作价收购。赵匡胤对此极力反对,他认为对边境各民族都应当“敦信保境”。于是下诏:“沿边诸州,禁止民众出塞侵盗,以前所盗窃的马匹,应如数归还。”这样,化解了与少数民族的矛盾各民族的冲突大大减少,边境相对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