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翼渐丰辅国政

景云二年(711)二月二日,唐睿宗做出了一件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事,命太子李隆基监国。李隆基由平王立为皇太子,至此只有半年多的时间,这么短时间就代理国政,为很多人所不解。

唐代太子监国通常是出于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皇帝外出征伐,远离京师;二是皇帝巡幸东都或出巡地方,一时回不了京城;三是皇帝病情恶化,不能理政。类似上述三种情况在唐朝初年是司空见惯的。

可是睿宗出于什么原因命太子监国的呢?睿宗这年才五十岁,算不上高龄,史书又不见记载他患有什么疾病,并不是出于健康不佳的原因;同时,睿宗既未率兵出征,又未巡幸外地,可见他并未曾离开京师。显然,这都不成为睿宗命太子监国的原因。

然而,毕竟事出有因,仔细分析,仍可寻出一些蛛丝马迹来揭示其中的奥秘。原来,在唐睿宗在让太子监国之前,曾接见过一位术士,术士上奏说五日内宫廷将要遭遇一场兵祸,若使太子监国,可“灾难不生”,这便是睿宗命太子监国的原因。

现在看来,术士所言固然不足为信,但当时迷信星象,一些搞阴谋诡计的人又常常通过术士之口向皇帝发出一些信号。术士所说的“有急兵入宫”,显然是指太子李隆基将发动宫廷政变,这也正是谗人设计陷害太子,用于动摇东宫的阴谋。

这里的谗人显而易见就是指太平公主或者其党羽。术士对睿宗所说的“五日内有急兵入宫”一事,虽然是太平公主之党着意挑拨睿宗与太子的关系,但也并非绝对不可能发生。

李隆基一再受到太平公主的挑战,其太子地位自然不能固若金汤,这也不能不引起李隆基的严重关切。他会担心夜长梦多,时间久了,说不定会政变。唐初以来的太子更易不常,有时是刀光剑影,充满了杀机。

当李隆基回顾这些往事时自然会不寒而栗。而现在的李隆基英武果断,有魄力、有韬略,他已经独自成功地发动了一次宫廷政变,诛灭了韦武集团。而且,他又得到了朝中大臣如姚崇、宋璟等有声望的政治家的全力支持。

所以如果太平公主逼他过甚,其太子地位受到严重威胁时,他就会毅然挺身而出,毫不迟疑地再次发动宫廷政变。这在当时政变迭起,政局尚不十分稳定的情况下更是轻而易举的。

睿宗对事态的发展也甚为焦虑不安。太平公主与皇太子姑侄之间的矛盾与斗争愈演愈烈,他对此绝不会熟视无睹或泰然处之。他看到太子李隆基的羽翼渐渐丰满,在弑夺风云不时涌现之时,只要他振臂一呼,一场大的宫廷政变是随时可以发生的。

当他听术士说“五日内有急兵入宫”,似更加预感到局势的严峻,因此他很容易地听从了宰相张说的建议,决定让太子监国,并颁发了由张说起草的制书。所谓命太子监国,并不是让李隆基全面代理国政,只是“俾尔为政”,就是说只让太子帮助处理政事,他的权限只是六品以下官的除授及判决犯徒罪的囚犯。六品以下官属于品秩较低的官员。

唐制规定:五品以上官的除授,由吏部呈送中书、门下省审查,由皇帝下制书任命;六品以下官则可由吏部直接任命,不必上报。可见太子负责六品以下官的除授,其权力是有限的,负责徒罪以下的刑法也无足轻重。

虽然如此,李隆基从立为太子到监国这一事实本身就说明他向全面执政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一步,在同太平公主之党的斗争中取得了一个新的进展。显然,这也是睿宗为了稳定太子地位,对李隆基做出了某些让步。

现在,皇太子李隆基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君临天下,总理大政。而太平公主又竭尽全力,欲将皇太子拉下马,另立储君。因此,皇太子虽然监国,帮助父皇处理朝政,但他们姑侄之间紧张气氛并未缓和,双方围绕着皇位问题的激烈角逐仍在紧锣密鼓地持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