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度不凡

洛阳位于黄河河畔,洛水之滨,是纵贯南北大运河的中枢。这里四通八达,经济繁荣,是几代帝王的都城,又是唐的东都。武则天执政以后,即常驻这里,一时成为当时的政治中心。李隆基的少年时光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李隆基出生时,其父睿宗已做了一年零六个月的皇帝。他的母亲窦氏出身于胡姓贵族,自唐初以来,已两次为外戚,家族贵显,一品官三人,三品以上官竟有三十多人,子弟娶公主、女儿选为王妃的有十四人。

这样高贵的家族在唐代是不多见的,故史称:“唐世贵盛,莫与为比。”母亲窦氏长得姿容美丽,性情婉顺,言谈举止皆遵循礼仪。睿宗为相王时,与她结为夫妻,是一对恩爱佳偶。时为孺人,睿宗即位称帝后,她被立为德妃。

李隆基在睿宗诸子中排行第三,他的大哥成器(后改名为宪),二哥成义(后改名为物),四弟隆范(后改名为范),五弟隆业(后改名为业),六弟隆悌。在他们诸兄弟中,窦氏却只生他一人,其他都是同父异母兄弟。

李隆基虽为皇子,却是很不幸的。其父睿宗名为皇帝,却有职无权,实际上不过是一个傀儡。祖母武则天临朝称制,武氏家族成员都居显官要职,专擅朝政。因此,当他刚一降生人间时,睁眼看到的不是李唐江山,而是武氏的天下,李氏皇室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垂拱三年(687)闰七月,当李隆基刚好三岁的时候,就被封为楚王。他从小天性聪颖,气质不凡,荦荦有大志,不同于凡夫俗子。幼年时的李隆基与他的诸兄弟大不相同,他的爱好并不在于美玉金宝,在心目中还有更大的追求。武太后敏锐地洞察出他的宏大志向,称赞他是未来的“太平天子”。

天授元年(690),李隆基刚刚六岁的时候,祖母武则天废唐为周,正式做了大周女皇,父皇睿宗被降格为皇嗣,回到了东宫。

第二年初,年仅七岁的李隆基离开了宫廷(当时称为出阁),女皇为这位小小的楚王开建府署,征用了一些官僚,作为他的僚佐。李隆基虽然年纪很小,却很有才干,善于整治队伍。在例行朔望日入朝参拜女皇时,他的车骑严整,仪仗威严。

金吾将军武懿宗见此情景,心里嫉妒,遂对其随从大声吆喝,横加阻挠。武懿宗是武则天女皇的堂侄,姑母做了皇帝,他也狐假虎威,为所欲为。不料小小的李隆基并不把他放在眼里,随即厉声斥责他说:“吾家朝

堂,干汝何事?敢迫吾骑从!”话虽不多,却句句很有分量。

趾高气扬的武懿宗遭到了当头棒喝,心里虽然很窝火,但也没敢发作。这件事传到了武则天的耳朵里,并没有责怪他,对他更是“特加宠异之”。

李隆基虽然年纪很小,似很明白政事。当时诸武用事,把持朝政,一个个飞扬跋扈,对此他心中十分不满,有时还针锋相对。武攸暨也是武则天女皇的堂侄,时任右卫大将军,又娶太平公主为妻,是他的姑父。他对姑父在朝堂上指手画脚,举止放肆,也很不客气。

李隆基小小的年纪,竟敢一再呵斥武氏家族的人,不许武氏家族的人在他面前颐指气使。

在李隆基的心目中,虽然当时武氏做了皇帝,而朝堂终是李氏的天下,尽管其中有几分儿童的天真,但也表现了他不安于现状,勇于进取的精神。

武则天虽然啧啧赞叹李隆基的气度不凡,但从她自身皇位的安危考虑,对包括他在内的诸皇孙还是很不放心的。691年农历八月,命李隆基兄弟与前太子李贤诸子再次入阁,“皆幽闭宫中”,多年不出门庭。

长寿二年(693),李隆基九岁的时候,被降封为临淄郡王。就在这一年,他的母亲窦氏被武则天秘密杀害了。李隆基幼小的年纪,即失去了母爱,由生母的妹妹窦姨来抚养。

他的外祖父被贬了官,外祖母与三个舅父被流放到偏远的岭南。父亲的遭遇,母亲的不幸,外祖父家的祸殃,对于这些,小小的李隆基虽然还不能完全理解宫廷斗争的残酷无情,却在他那幼小的心灵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李隆基与诸兄弟在宫中一直幽闭了七年多的时间,到了圣历元年(698),他十四岁的时候,才再次出阁,重见天日。

这时的政治气氛有了很大的改变,则天皇帝年逾八旬,先被废为庐陵王的中宗李显被从房州接回到洛阳,由于皇嗣李旦的主动退让,他再次被立为皇太子,李旦则离开了东宫,仍被封为相王。

武则天迫害宗室与大臣的做法也逐渐收敛,周兴、来俊臣等酷吏先后被处以极刑,李唐宗室的境遇也有了转机。因此,当李隆基兄弟五人(此时六弟隆悌已死)出阁后,分别在洛阳积善坊赐予宅第。积善坊位于皇城之南,洛水之滨。五人分院同居,号称五王子宅。

大足元年(701)十月,久居东都洛阳的武则天终于携带文武百官返回西京,并改元长安。李隆基兄弟也随同迁回长安,并于兴庆坊赐予宅第。

长安年间(701—704),在李隆基十七八岁时,即正式授了官职。他先在十六卫中担任右卫郎将,官阶为正五品上,是宿卫皇帝的要职。后来又改任尚辇奉御,是殿中省尚辇局的长官,掌管皇帝的车驾及仪仗,也是则天女皇的近从。

在这期间,一场宫廷政变的风云正笼罩着京师,政治气氛一时颇为紧张。

庐陵王李显从房州接回,再次被立为皇太子,时间又过去七八年了。他虽然是一个年近半百的老太子了,却迟迟不得即位亲政;而年逾八旬的则天女皇尽管是风烛残年,但还是照旧坐在皇帝宝座上,丝毫没有禅位的意思。她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又恃宠弄权,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

有识之士苏安恒曾上疏武则天,指出政局不稳,恐怕逐鹿之党,叩关而至,乱阶之徒,从中响应,长安城内,大明宫中,将面临一场灾难。对于苏安恒的上疏,她根本置之不理。张易之对他恨之入骨,暗中派遣刺客欲加行刺,赖正谏大夫朱敬则等人保护,才幸免于难。

长安四年(704),李隆基刚好年满二十岁,是弱冠之年。这年年底,武则天病重,宰相一个多月也不能见皇帝一面,唯有张易之兄弟日夜侍候,形势更加紧张起来。张易之兄弟恐武则天百年后没有靠山,于是借此机会“引用党援,阴为之备。”不时有人写无头告示,张贴于长安城通衢之处,风言风雨地传说“易之兄弟谋反”。武则天也不闻不问。

神龙元年(705)正月,以宰臣张柬之、崔玄肺为首,与中台(尚书)右丞敬晖、司刑少卿桓彦范、相王府司马袁恕己,并联合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发动了宫廷政变。他们先率左右羽林兵五百多人到了玄武门,去东宫迎回太子,然后斩将夺关而入。太子与张柬之率兵闯进了武则天居住的迎仙宫,在廊庑下杀死了张易之、张昌宗等人,进而包围了则天的寝宫长生殿。

正在卧床养病的武则天突然听到外面人声嘈杂,知道发生了变乱。一时惊惧而起,当她知道是太子率兵诛杀了张易之兄弟后,心中的石头才算落了地。贪恋宝位的武则天似对张柬之等人发起的宫廷政变的真实意图还不太清楚,以为杀了张易之兄弟就万事大吉了,因此她劝太子仍回东宫去,还是没有传位之意。后来在桓彦范的劝说下,武则天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在四面楚歌中不得不拖着病体,怏怏不乐地迁居上阳宫,被迫交出了国柄。接着,中宗复位,满朝文武无不欢呼雀跃。武则天专擅朝政长达二十年之久,在朝臣的支持下,皇权又重新回到了李氏手中。

李隆基的父亲相王也积极参加了这次宫廷政变。太子与宰臣张柬之率左、右羽林兵进入了皇宫,相王也紧密配合行动,他与相王府司马袁恕已统率南衙兵“以备非常”,并逮捕了张易之死党凤阁侍郎、同平章事韦承庆、房融及司礼卿崔神庆等人,把他们拘押在狱中。

因此,中宗复位后因相王有诛杀张易之昆弟之功,晋号安国相王,迁任太尉,并增加了实封户。中宗还立他为皇太弟,定为中宗百年后的皇位继承人,但他婉言谢绝而未接受。

弱冠之年的李隆基是否参加了这次宫廷政变,史籍不见记载。若从他平素的言谈举止来看,他面折过武懿宗,痛斥过武攸暨,对武氏专擅朝政愤愤不平,至少他是积极支持这一政变,拥戴伯父中宗复位的。

李隆基是在皇室处于多灾多难之时降临人世的,他的少年时代也是在逆境中度过的。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他没有悲观厌世,自暴自弃,而是胸怀大志,自强不息,在宫中常自称“阿满”,他豪爽乐观,多才多艺,兴趣广博。既崇尚儒家学说,对佛道也有所涉猎;他喜欢习武,也爱好音乐歌舞,充满了生活情趣。

在那艰难的岁月里,少年李隆基既经受了磨难,又经受了锻炼,这为后来登上皇位都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