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盛世享太平

玄宗君临天下以后,适度地调整了其统治政策,又锐意改革,革除了弊政,促使了社会经济的极大发展,使唐王朝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即被史家、文人所津津乐道的开元盛世,并用他们那支饱蘸浓墨的笔,热情洋溢地勾画出一幅灿烂的、激动人心的开元盛世的美好图景。

在诗文中,较早讴歌开元盛世的见于杜甫《忆昔行》的一首诗,其中说: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杜甫是唐代一位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于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卒于代宗大历元年(766),亲身经历了开元盛世的全部过程。此虽为诗文,但它毕竟也反映了开元时期的现实生活。

唐代著名史学家杜佑在他编撰的巨著《通典》一书中,曾简要地记载了开元十三年(725)玄宗东封泰山时的情况,他说:“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每斗至十三文,青、齐州谷每斗才五文。此后天下无贵物,两京一石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

东至宋州、汴州,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都有驿驴,赁给旅客乘骑,“倏忽数十里”。“南至荆、襄州,西至蜀川、凉府,北至太原、范阳,沿途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杜佑生于开元二十三年(735),曾担任过宰相职务,他在史学方面尤其重视社会经济的荣衰。《通典》所记开元十三年(725)的情况,虽非他所目击,但他毕竟生于开元后期,所撰《通典》也都言之有据,因此,他记载的和实际情况也不至于有多大出入,仍是可信的。

五代、北宋的史家,对开元盛世也有不少热情的赞誉,其中比较全面的是五代刘豹所主编的《旧唐书》,他在《玄宗本纪》后评论说:“玄宗罢黜前朝奸佞之臣,以杜其奸;焚毁珠玉锦绣,以戒其奢侈;禁止女乐,放出宫女,以明其教;搜兵而责帅,以明军法;考课官吏,选贤任能,朝堂之上都是经济之才;旁求宏伟,进道艺文。他长辔远驭,志在于升平。”因此,“贞观之风,一朝复振”。

当时,小儿皆知礼让,老人不识兵革。边境无事,国内太平。最后他又啧啧赞叹说:“所谓‘世而后仁’,见于开元者矣。年逾三纪,可谓太平。”

《旧唐书》的作者都是五代后期人,他们自然不可能目击开元之治的情况。但在编修《旧唐书》时,尚有唐武宗以前的历朝实录;代宗以前,尚有纪传可作为依据。因此,《旧唐书》的作者对开元盛世的赞美,绝不是毫无根据的信口开河,其所本的仍是唐人记载,大体上是可信以为实的。

在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封建时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农业生产的发展是休戚相关的,而土地的开发与利用则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中心环节。所以唐人元结在《问进士》第三条就曾这样说过:“开元、天宝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较量。”

对于开元盛世的耕地面积,与号称强盛一时的西汉做了比较,西汉垦田面积最多的是平帝时期,约为八百二十七万余顷,而唐代天宝年间的耕地面积大约在八百万顷至八百五十万顷(依唐亩计算),耕地面积远远超过了西汉。开元盛世的耕地面积大体与天宝时期相当,如果这种估计不谬的话,那么,唐代开元时期的耕地面积要比西汉多出约一百万顷左右。

另外,从开元年间前后户口的变化也颇能说明一些问题。如果将开元末年与开元初年的户口数相比较,户数约增加了二百三十七万多,而人口则约增加了一千一百七十六万多。户数平均每年递增八万多,人口则平均递增四十多万。

为了说明问题,不妨将开元与贞观时期的户口增长情况作一比较。贞观初年户数不满三百万,后来有塞外来投归者,突厥前后降附者,破高昌所得户口及新增加户,至永徽元年(650),户数达到三百八十万。

唐太宗君临天下二十三年,号称大治,户数仅增加了八十多万,平均每年递增不足四万户,尚不及开元时期每年递增数的二分之一。

可见,开元时期的户口数增长是很快的。在封建社会里,户口的显著增长又通常是和经济的繁荣、政治清明与社会安定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在玄宗统治的开元时期,政治安定,吏治清明,经济高度繁荣,学术文化十分发达;一其疆域辽阔,国威远扬,四夷宾服,是封建史上的一个大治时期。所以史家说,“贞观之风,一朝复振”。

平心而论,开元之治在政治上稍逊于贞观,而经济文化的繁荣却不是贞观之治可以伦比的。因为开元、天宝时期,不仅使唐代进入了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封建史上文化发达、经济繁荣的极盛时期。

开元盛世的出现,是唐初以来政治和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李渊在亡隋的基础上建立了统一的唐王朝,李世民即位后,有鉴于隋朝的覆亡,锐意求治,进行了一些政治改革,刷新了吏治,注意发展生产,实行了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使社会经济在隋唐之际残破不堪的废墟上逐渐恢复,并迅速发展起来。

因此社会上一时出现了“商旅野次,无复盗贼”,“马牛布野,外户不闭”,“频致丰稔,斗米三四钱”的景象。贞观之治的出现,为唐代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高宗统治的后期,朝政大权逐渐旁落到武则天的手中。武则天执政后,在着意打击旧贵族的同时,又尽力拉拢与培置了一批新的官僚势力,进一步发展了科举,也招揽了不少人才。

武则天也很重视农业生产,规定地方官“田畴垦辟,家有余粮”则予以奖拔,如果“为政苛滥,户口流移”则必加惩罚。在她当政期间,社会还比较安定,户口增加,农业和手工业继续发展,故史家称她虽“僭于上而治于下”。

但是,武则天重用酷吏,滥杀朝臣。她还放手招官,增加了不少冗官滥吏。同时她佞佛,大肆修寺造像,修天枢,铸九鼎,挥霍无度,又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迫使农民流亡。在川蜀地区,还发生了部分农民起义,他们“攻城劫县”,被统治者诬称为“光火大贼”。

继武则天之后的中宗、睿宗都是昏庸之辈,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危机四伏,不时发生政治动乱,在治理国家上都没有什么起色。

唐玄宗是在乱世之秋登上政治舞台的,在一连串动乱之后,人心思定,民心思治。他适应这一时代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励精图治,铲除积弊,他锐意进取,正身率下,针对现实,积极调整了封建统治政策,稳定政局,恢复封建统治秩序,推行休养生息和发展生产的政策,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形成了开元盛世的大好局面。

在我们充分肯定玄宗积极的历史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从唐初以来,社会基本上是安定的,社会经济是逐步向前发展的,在此基础上,玄宗把唐代社会向前推进了一步,从而跨入了繁荣鼎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