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存高远

历史上,那些成就伟业的人物,出生时的乡土异象、少年时代表现出的若干异人和过人之处,经常被后人添枝加叶,编织成美丽的花环戴在他们的头上。

《三国志·先主传》说,"(刘备)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余”。刘备出生的村庄就是以他家的这株大桑树命名的。这株大树,因为刘备的缘故,得以名留青史了。刘备的同乡、地理学家、北魏时的涿县人郦道元作《水经注》时特意提到这一点:“督亢沟水东经涿县郦亭楼桑里南,即刘备之旧里也。”

更值得一提的是,刘备家的这株桑树,不仅高大,而且形状怪异,树冠犹如大伞,“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因此,“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当时涿县有一位名叫李定的善知风水的人,看到了这株怪状大树,便向世人宣称“此家必出贵人”。这贵人,当然指的是刘备。

桑树之下是村民休息和小孩玩耍的地方,据载,“先主(刘备)少时,与族中诸小儿于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叔父子敬谓曰:‘汝勿妄语,灭吾门也!’"羽葆盖车,指用鸟的羽毛装饰的天子乘坐的华盖车。如此狂言,自然属于大逆不道,会招来抄家灭门的横祸,所以很令叔父恐慌。著史者记载了这一故事,意在说少年刘备志存高远;同时,也说明少年刘备已经引起了家族和世人的注意。

刘备的母亲和族人都察觉到刘备有过人之处,于是很重视对他的教育和培养。十五岁那年,母亲让他外出求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卢植亦涿郡涿县人,是当时著名学者,著作甚多,曹操称其为“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拜到这样大儒的门下,自然很不容易,既需一定的学识根基,也需缴纳不菲的费用。同宗刘德然的父亲刘元起担负了他的大部或全部费用。据说,元起的妻子很不高兴,因说:“各自一家,何能常尔邪!”元起当即说出了心里话:“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可见,宗族中人们资助刘备求学,实是作为一种政治投资。

少年刘备并不好学,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成绩,跟随卢植求学的时间也很短暂,此番求学最大的收获是结识了同学公孙瓒。

刘备的长相很有特点,他身高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长了两条长胳臂可能是真的,但说垂手过膝当属夸张。因为除非是畸形人,否则不符合正常人的生理特征。耳朵较常人大也可能是真的。吕布骂他“大耳儿,最叵信”,曹操称他为“大耳翁”,都可以作为证明。

史称“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当是真的。这说明,他的家境虽然不甚富裕,但也并非一贫如洗,同时说明刘备不是一个善治产业的人,更非安分守己、满足于现状之辈。

刘备身处东汉末年,当时的社会动**不安,尤其在他二十岁前后的时候,天下必将大乱的形势已很明显。因此,他开始积极行动,谋划在乱世中出人头地建功立业。史载,刘备“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善下人”是谦虚待人之意;“喜怒不形于色”表现了他沉稳的性格,这些都是成就大业的必备条件。

在此期间,他结交了多少豪杰,笼络了多少青少年,不得而知。但是,他在此期间结识了青年关羽和张飞。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三国志·关羽传》说,关羽“亡命奔涿郡。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御侮”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一种职务,并非是抵御侵犯,也就是贴身警卫和保镖的意思。《关羽传》说:“先主与二子寝则同床,恩若兄方,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这一方面说明他们之间感情真挚,另一方面也表明他们的尊卑关系。

关、张跟随刘备,不单单出于尊敬,更是职务使然。

张飞,字翼德,涿郡人。有关他的家世、出身,史上鲜有记载。《三国志·张飞传》说,张飞“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华阳国志·刘先主志》说:

“先主与二子寝则同床,食则共器,恩若兄弟,然于稠人广众中侍立终日。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关羽、张飞成为刘备的左膀右臂,三人出生入死,恩同兄弟,传说关羽住在刘备家,一日偶遇嫂子钱氏**,慌张回避时丢掉一只鞋。那妇人夜访关公,胁迫关公为她保密,对关公百般调戏。关公不堪羞辱斩钱氏,蘸血涂墙:“嫂嫂不贤生外心,莫怪竹刀不认亲。为除**妇亲刃嫂,兄若有意持发寻。”然后割发出走,刘备持发追去,弟兄在幽州军中得以重逢。

在经济上,刘备得到贩马的商人张世丰、苏双的大力帮助。因为他们的资助,刘备才得以招兵买马。

东汉末年,社会形势愈加动**不安。灵帝中平元年(184),爆发了以钜鹿(今河北巨鹿)人张角为首的黄巾起义,起义军声势浩大,朝廷震惊。起义军如火如荼地发展,各州郡纷纷举兵自保,同时各地地主武装和一些怀有野心或试图借此以为进阶的人也都行动起来。

机不可失,刘备积极行动起来,招兵买马,打造兵器,招募乡勇,征讨黄巾军,那一年他二十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