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食品的由来 高产的杂交水稻

1981年,国务院在北京召开表彰大会,袁隆平个人荣获一枚特等发明奖章。农业专家袁隆平发明的“高产水稻”备受世界瞩目。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那时候,他还是一个充满热情和幻想的毛头小伙子。他自愿来到地处湖南省安江镇的黔阳农校,当一名普通的老师,而实际上他想在这里实现自己的梦想:培育出一种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从1960年起,他的研究思路渐渐明晰:“要想培育出一种高产优质的水稻,最好是培育出一种杂交水稻种子,让它的第一代展现最大的优势,从而极大地提高水稻的产量。可是要培育出杂交水稻,首先要找到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因为水稻是雌雄同花的自花授粉植物,在同一朵花上并存着雌蕊和雄蕊。只有找到雄蕊不育的植株,才能实现异花授粉,才能人工培育出杂交水稻。”于是袁隆平就全身心地投入到高产量水稻的研制工作中去。

1964年,稻田里的水稻又开始开花了。袁隆平像往年一样,在他的试验田里独自一人仔细巡视每一颗水稻。突然他的眼睛一亮:“呀,这不正是我要找的水稻植株吗?”眼前的这株水稻,稻花内的雌蕊发育正常,雄花却呈现出干枯的样子……

袁隆平立即弯下身子,把这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小心翼翼地挖了出来,慢慢移植到试验盆里。同事们见了,都和他打趣说:“小子,看你这么开心,恐怕是找到宝贝了吧?"

“是啊,它的确是宝贝。现在,它比什么都重要。”

袁隆平得意地回答着。后来他在这片稻田里又找到了3株同样的水稻,此时袁隆平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他的灵感告诉他:“高产水稻的愿望即将实现了”。当天晚上,袁隆平一想到高产水稻即将改良成功就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在几百甚至几千株水稻的茫茫稻田中,要找到一株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这是多么困难的事啊——简直就像大海捞针一样!

然而袁隆平耐心观察和思索,终于在一块稻田里找到了好几株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怎么能不让他兴奋呢?这一年,袁隆平像对待婴儿一样培育着他的这几株水稻植株,亲自为它们浇水、施肥,并定期观察、记录,又用人工的方法将别的稻花采过来与它们杂交,从而成功地繁殖出第一代雄性不育稻种。

到了197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在袁隆平的倡议下成立了“杂交水稻协作组”,全国各地的几百名农业科学技术人员在他的统筹指挥下,进行了对杂交水稻改良品种的统一研究。

1973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试种成功,新的杂交水稻的亩产量达到500公斤,晚稻亩产甚至达到了600公斤。这是中国广大农民做梦也想不到的高产水稻。1975年,全国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达5000亩,1980年扩大到8000万亩,袁隆平为中国的杂交水稻大量生产和丰收改良做出了杰出贡献,极大地解决了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

由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产量高、口感优良的特性,迅速受到了邻国的关注,被进口到了柬埔寨、泰国等国家,之后便打开了国际大门,传播到了全世界,对解决世界人口的温饱问题做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