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引诱,层层设防

十月革命刚刚胜利的时候,许多农民们打着火把聚集到冬宫广场,叫嚷着要点燃象征沙皇统治的冬宫,以解他们心中对沙皇的仇恨。一些有知识、有见地的人,大道理、好话说了一箩筐,都不能打消农民们的躁动。

列宁闻讯后,立即来到现场,做了简短的演讲:“农民兄弟们,皇宫是可以烧的。但在点燃它之前,我有几句话要说,你们看可不可以呢?”

农民们一听这话,便知列宁并不反对他们烧,于是答道:“完全可以。”列宁问: “请问这座房子原来住的是谁?”“是沙皇统治者。”农民们大声地回答。列宁又问: “那它又是谁修建起来的?”农民们坚定地说: “是我们人民群众。”

“那么,既然是我们人民修建的,现在就让我们的人民代表住,你们说,可不可以呀?”

农民们点点头。

列宁再问:“那还烧吗?”“不烧了!”农民们齐声答道。冬宫终于保住了。

迁怒于物往往是情感朴直、思维简单化的一种表现,这种情形在各个地方与民族都不鲜见。新的势力推翻前一个统治者,往往也附带推翻前朝的象征性建筑。这种粗暴的行为不理智,但可以理解。

列宁在面对不理智的群众时,先设了一个小小的“圈套”,同意烧毁冬官,以打消群众对于他言辞的抵触心理。然后,他又设了一个更大的埋伏,一步一步引听众进入他的埋伏圈。他先提出了“谁住的”、“谁修的”这两个看似与主旨无关紧要的简单问题,没有丝毫意外便获得了他想要的答案:沙皇住的,人民修的。这时,列宁的排兵布阵完全到位,只等收口就OK了——既然人民修建的,被沙皇住就不合理了,那么现在让人民代表来住,不是物归原主吗?

列宁采取这种步步引诱,层层设防的手法,将原本象征沙皇统治的冬宫与沙皇完全剥离开来,最终把错误的想法一举歼灭。让群众终于明白:原来冬宫是人民的血汗,不能烧,还有用。列宁的这次演讲,有点像编箩筐,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列宁不但“编织”技术过硬,收口也扎实。想一想,列宁的口才要是不够火候,后果还真不乐观。想一想,那么多的革命群众都情绪激昂,思维早就钻入了牛角尖了,不把他们带出来,多危险!

从列宁说服群众的全过程来看,完全贯彻了“包围”战术的三个要点:一是不能事先暴露自己的意图,他一开口就声明皇宫是可以烧的,让群众对自己后面的话不要存在戒备心理;二是要预先设好“圈套”,人民修的人民住,烧了不合理;三是要引诱对方“钻”进来,几个简短的问话,看似无意,实则有心。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在本章所有的表述中,“圈套”并非贬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