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势旨在谋求于己有利的态势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提出“上兵代谋”,即以己方谋略挫败敌方,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好的战争策略。谋势的实质是谋求于己有利的态势。什么样的态势于己有利呢?

在《荀子·王霸篇》中,荀子认为谋势需:“(农夫)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而和荀子处于同一个时代的孟子,对于天时、地利与人和也极为注重,他曾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之说。荀子所议之事是农事,其“天时”是指农时,“地利”是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认为农夫能依照农事安排耕作、适应土地肥沃种植加以科学的农业分工,便能使农事顺畅,丰衣足食。孟子所议之事是战争,其“天时”指的是作战的时机、气候;“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具体到人生的谋势,“天时”我们可以理解为社会的时势、潮流以及社会变迁的趋向;“地利”可以理解为身处有利的环境;“人和”则可以理解为人际关系和谐、人心所向。

“天时”并非是指看不到摸不着的神秘东西,时势、潮流是可以辨别的,而社会变迁的趋向是可以预测的。因此,谋势要建立在辨势与预势的基础之上。只有看清了当下的形势,才能顺应形势。也只有预测了将来的形势,才能做到未雨绸缪。

有一句老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利”——树挪死,人挪活。人如何挪?从广州到北京是挪,从甲单位到乙公司也是挪,从A职业到B工种还是挪。人为什么一挪就“活”了?那是因为他挪到了一个更加适合自己发挥与发展的环境。当然,不是人人都挪上一挪就能活,只有挪到了适合自己的地方才能“活”。

人心齐,泰山移。在中国传统的世界观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孔子说,“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何以人和是最重要的呢?古人是从人力的角度,来强调人和的重要性。《荀子·王制》中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分义也。”就是说个人的力量比不过牲畜,可牲畜却被人所利用,原因就在于人和(即众人的合力)。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个人的力量(体力和智力)是有限的,只有将有限的个人力量联合起来,力量才是无限的。

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古往今来都是被人们所关注的。争论谁最重要似乎很难有一个让所有人满意的答案,折中的看法是三者并重,谋求最佳的综合优势应该为上上选。

没有思想就没有获得,没有谋略就难以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