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与文化

狮子凶狠,难以驯服。除了一些马戏团能够将之驯化,用来表演之外,大多时候人们都对狮子保持了敬畏的态度,称之为"万兽之王”,尊崇备至。

清代蒲松龄曾在《聊斋志异》中写过一篇名为“狮子”的文章——"暹(音:xian)罗国贡狮,每止处,观者如堵。其形状与世所传绣画者迥异,毛黑黄色,长数寸。或投以鸡,先以爪抟而吹之。一吹,则毛尽落如扫,亦理之奇也。”

暹罗就是今天的泰国。文章描述的便是狮子出现时,万人空巷的情景,以及狮子捕食的情景。

蒲松龄笔下的狮子可谓威风凛凛,不仅吸引了世人的眼球,还激发了能工巧匠的创造力。舞狮这种艺术就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按照传统习俗,在喜庆佳节的时候,人们会敲锣打鼓,舞狮助兴。舞狮的时候,表演者钻进狮子的头套之中,在鼓乐伴奏下,装扮成狮子的模样,模拟狮子做出各种形态动作,惟妙惟肖。

起初,舞狮只在中国才有,随着华人不断移居海外,舞狮这项艺术很快闻名世界。各国华人聚集的地方,每逢春节等重大节日,都会有舞狮节目,观者如潮。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关于它的起源,有4种说法:

一种认为兴起于东汉代。相传在汉章帝的时候,番邦曾经向汉朝进贡了一头金毛雄狮。当时国内狮子很稀少,这个使者就放言说,如果有人能驯服金毛雄狮,番邦就继续进贡,否则就断绝邦交。

汉章帝大怒,先后选出3人来驯化金毛雄狮,却都失败了。有一天,金毛雄狮兽性发作,被太监乱棒打死。为了逃避皇帝的责罚,太监们将金毛雄狮的狮皮剥下,选出两个擅长舞技的人来假扮狮子,另外一人则在一旁逗引起舞,吸引使者的注意,没想到此举居然蒙混过关,番邦继续进贡。

不久,此事传出皇宫,百姓得知后,认为这次舞狮为国争了光,是吉祥的象征。于是纷纷仿造狮子,表演狮子舞。

一种认为舞狮兴起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第三种说法认为兴起于北魏。相传北魏时期,胡人作乱,狡诈的胡人将木头雕刻成狮头,用金丝麻缝制成狮身,伪装成狮子想行刺魏帝,幸被忠臣识破,化解了危机。而魏帝却意外喜欢上了舞狮表演,让其流传了下来。“辟邪狮子,引导其前”的说法即是从此而来。

第四种说法是认为兴起于唐代。相传,唐明皇梦到一只威风凛凛的独角兽在自己的面前滚球戏耍,十分可爱。他醒来后,立刻命令大臣模仿,以鼓乐伴奏。之后,舞狮的技艺很快流入民间。白居易曾创作《西凉伎》,写道:“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

许多朋友可能会想不到的是,凶猛的狮子和基督教也有着很深的联系。

基督教图像中的狮子,是权威和力量的象征,一方面可以代表善良,寓意为威猛、勇敢和慷慨,是圣徒之侣和英雄之友;另一方面也可以代表扑向善良者和教徒的恶兽,寓意为凶暴、残忍和嗜血。在《圣经·旧约》中,狮子被当成以色列十二族中第一族犹大族的族徽,是大卫的标志。

搏杀狮子也在西方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能够成功击杀狮子的人往往被誉为勇士,得到所有人的尊敬。可见,狮子的文化与其本身凶猛强悍的形象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