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神蝗”

古代的人们对于蝗虫的认识不多,以为这是一种神虫,是上天用来惩罚人类的神物,所以将它称为“神蝗”。

许多文学大家都撰写过关于蝗虫的诗词或文章。宋代陆岱在《埤雅》中说,“或曰蝗即鱼卵所化”,可见当时人们认为蝗虫是由鱼卵孵化而来的。还有一些作品由于不清楚蝗虫的来龙去脉,而充分发挥想象力,将“蝗虫”神化。如潘自牧的《记纂渊海》,“有蝗化为鱼虾";李昉《太平御览》中的《虾门》中云:“蝗虫飞入海,化为鱼虾。”以及李苏的《见物》中所说“旱涸则鱼、虾子化蝗,故多鱼兆丰年。”

古时蝗灾时有发生。《旧五代史·五行志》中就记载了一次蝗灾。“乾祐二年,蝗虫蔓延到宋州。蝗一夕抱草而死。”

还有民国《高淳县志》卷十二中记载了同治年间发生的一次蝗灾:"同治四年十月,农工将毕,有飞蝗东来,坠落水成乡地方,来春蝗生遍野,不俟扑打,尽抱草而死。”

这两篇文章都记载了蝗虫“抱草而死”,可见当时人认为有一种植物具有杀蝗的功效。不过有人认为,那是蝗虫被真菌感染后,会在临死之前爬到草的最尖端,前中足一起抱住草。这种现象就是古人所说的“抱草瘟”或是“吊死瘟”,被认为是一种不吉祥的征兆。

宋朝之后,人们对于蝗虫的认知越来越全面、深入,蝗虫也就不再被当作神虫,反而被视作害虫。古人发明了许多灭蝗的方法,如:鸣金驱赶法、捕击法、火烧法、沟坎深埋法、掘种法,以及趁清晨蝗翅露湿难飞,用器具抄掠法等。

由于蝗虫极具侵略性,不同文化均将其视为灾祸与毁灭的象征。《圣经·出埃及记》中记载摩西用蝗灾来攻击埃及;《圣经·启示录》中用蝗虫代表魔鬼;电影《驱魔人》中描述了蝗虫袭击人的画面。可见蝗虫在不同文化中以灾祸的形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