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辞令有大用处

年轻人大都心直口快,不善外交辞令,他们认为外交辞令是政治家的事,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用外交辞令没有必要。事实上,外交辞令在任何场合都大有用处。

外交辞令是运用不确定的,或不精确的语言进行交际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在公关语言中运用适当的外交辞令,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艺术。外交辞令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含糊上。

某经理在给员工做报告时说:“我们企业内绝大多数的青年是好学、要求上进的。”这里的“绝大多数”是一个尽量接近被反映对象的模糊判断,是主观对客观的一种认识,而这种认识往往带来很大的模糊性,因此,用含糊语言“绝大多数”比用精确的数学形式的适应性强。即使在严肃的对外关系中,很多时候也需要含糊语言,如“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受欢迎的人”,等等。究竟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不受欢迎,其具体内容,不受欢迎的程度,均是模糊的。

平时,你要求别人到办公室找一个他所不认识的人,你只需要用模糊语言说明那个人矮个儿、瘦瘦的、高鼻梁、大耳朵,便不难找到了。倘若你具体地说出他的身高、腰围精确尺寸,他倒反而很难找到这个人。因此,人们在办事说话时应放弃这样一种观念:“准确”总是好的。

1.外交辞令过于宽泛

宽泛式外交辞令,是用含义宽泛、富有弹性的语言传递主要信息的方法。

例如,现代文学大师钱锺书先生是个自甘寂寞的人,居家读书,闭门谢客,最怕被人宣传,尤其是不愿在报刊、电视中扬名露面。他的《围城》再版以来,拍成了电视,在国内外引起轰动,不少新闻机构的记者都想约见采访他,均被钱老执意谢绝了。有一天,一位英国女士好不容易打通了钱老家的电话,恳请让她登门拜见。钱老一再婉言谢绝没有效果,他就妙语惊人地对英国女士说:“假如你看了《围城》像吃了一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洋女士只好放弃了采访打算。

钱先生的回话,首句语义明确,后续两句:“吃了一只鸡蛋觉得不错”和“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虽是借喻,但从语言效果上看,却是达到了“一石三鸟”的奇效:其一,是属于语义宽泛、富有弹性的模糊语言,给听话人以寻思悟理的伸缩余地;其二,在与外宾女士交际中不宜直接明拒,采用宽泛含蓄的语言,显得有礼有节;其三,更反映了钱先生超脱盛名之累、自比“母鸡”的这种谦逊淳朴的人格之美。一言既出,不仅无懈可击,且又引人领悟话语中的深意,格外令人敬仰钱老的道德与大家风范。

2.回避转移法

回避式含糊法,是根据某种场合的需要,巧妙地避开确指性内容的方法。

在涉外接待活动时,每当与外宾交谈会话中遇到“难点”,就应巧妙回避转移。

例如:一个美国客人在韶山毛泽东故居参观之后,中午在一家个体户饭店吃饭,老板娘的一手正宗的湘菜,使这位美国客人吃得非常满意。他在付钱时,看到老板娘家境富裕,他突然提出如下问题:“老板娘,如果你的老同乡毛泽东还在,会允许你开店吗?"

这是明知故问,其中含义不言自明。

这时,老板娘略一寻思,就做出回答:“没有毛主席他老人家,我早就饿死了,还能开什么店啊!”然后她接着说:“如今,邓小平接了班,党的富民政策好,日子越过越美好!”

显然,美国客人意在用老板娘的回答,来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功绩,乃因其中隐含一个必然的判断:毛泽东绝不会允许你开店,那么你也富不了,因而,毛泽东应该是被否定的。而老板娘的答话,以回避正题的模糊法,反而做出令人折服的回答,既不轻慢美国客人,又维护了毛主席的威望,赞扬了如今的富民政策。由此,反映了韶山人民的心声:“毛主席让我们站起来,邓小平让我们富起来!”

1962年,中国在自己的领空击落美国高空侦察机后,在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突然问外交部部长陈毅:“请问中国是用什么武器打下U-2型高空侦察机的?”这个问题涉及国家机密,当然不能说,更不能乱说,但对记者的提问,又不能不答。于是,陈毅来了个闪避:“嗨,我们是用竹竿把它捅下来的呀!”用竹竿当然不可能捅下来,但大家都心照不宣,哈哈大笑一阵便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