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要想赚钱,得对自己狠一点

有一生下来就是有钱的吗?

当然有,不过不多。不信你看胡润每年的富豪榜,有几个人的财富是来自于祖辈?当然,你也许会说我国改革开放的时间只有30多年,富裕尚来不及传承后代。那么,我们再来看看美国的情况如何?根据2006年美国某商业杂志的调查,在该年财富500强中,有80%的人来自于白手起家。

温州是一个催生大款的地区,流传在温州人中的一句话,值得大家深思:“睡得地板,当得老板”。不仅在温州,就是在中国范围内,许多有钱人都出身贫寒,没有什么本钱也没有多大的人脉,他们只是凭着一股韧劲、一股吃苦耐劳的精神,历经磨难,百折不挠,经过曲曲折折的路才获得创业的成功。例如,现有亿元资产的中国饰品业的“大姐大”周晓光,是17岁时怀揣母亲借来的几十元本钱,上东北挑着货郎担卖绣花样开始创业的;温州的亿万富翁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1978年开始创业时是个走街串巷为人补鞋的少年;杭州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1987年47岁时,还拉着三轮车在杭州街头推销冰棍……

名单可以开列很长。一切都说明,人不怕没有钱,就怕没有想赚钱的狠劲。这种狠,不是对别人,而是对自己。

风光是由艰辛铺就的

不要光美慕老板现在的风光,要明白老板过去的艰难。每一个风光老板的背后,都有一部艰辛史。王永庆,1917年1月18日生于台北县新店,原籍福建省安溪县。其父王长庚以种茶为生,生活颇为艰辛。小学毕业那年,15岁的王永庆便到茶园当杂工,后又到一家小米店做学徒。

第二年,他就用父亲借来的200元钱做本金自己开了一家小米店。1954年筹资创办台塑公司,1957年建成投产。靠“坚持两权彻底分离”的管理制度,他的“台塑集团”发展成为台湾省企业的王中之王,下辖台湾塑胶公司、南亚塑胶公司、台湾化学纤维公司、台湾化学染整公司、台旭纤维公司、台丽成衣公司、育志工业公司、朝阳木材公司和新茂木材公司9家公司,在美国还经营着几家大公司;总部资本额在1984年就达45亿多美元,年营业额达30亿美元,在民间企业中首屈一指。与台塑集团企业有着存亡与共关系的下游加工厂超过1500家,如今,在台湾地区的富豪中他雄踞首席,在世界化学工业界他居“50强”之列,是台湾地区唯一进入“世界企业50强”的企业家。

对于自己的成就,王永庆总是将它看作是一种勤奋、吃苦耐劳换来的成果,他常用自己的经历勉励子女:“对一个胸无大志的人来说,吃苦是一种灾难,这意味着他轻轻松松地享受生活的愿望遇到挫折。而对一个成就大事的人来说,吃苦具有难以取代的积极意义。因为吃苦能激活自己的全部潜能,完成平时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事,从而获得真正的自信。”

王永庆究竟受过多少苦呢?18岁那年,王永庆在顺义开了一家碾米厂。那时候,台湾地区还处在日本人的统治下,殖民政府实行差别待遇政策,中国人做生意很不容易,处处受到日本人的欺压和排挤。

在王永庆的碾米厂附近,有一家日本人开的碾米厂,老板名叫福岛正夫,已有多年办厂经验,实力雄厚,在同行中名列第三,而且他还能享受到许多王永庆享受不到的优惠条件。在这种现实条件下,王永庆似乎根本没有跟福岛正夫竞争的能力。但是,永不服输的王永庆却瞄上了这个强大的对手,他决心凭主观努力,跟福岛正夫一较高下。

福岛正夫的碾米厂每天下午6点下班,王永庆却将下班时间推迟至晚上10点。多干几个小时,就可多赚几个小时的钱。碾米厂的活又脏又累,福岛正夫每天都要花三分钱去澡堂洗一个热水澡;王永庆却仗着年轻体壮,天天洗冷水澡,即使冬天也不例外。他认为,每天省下三分钱,等于比福岛正夫多赚三分钱。

王永庆苦省苦做,生意很快超过了福岛正夫,在顺义26家碾米厂中

位居第三,将福岛正夫挤到了第四。一个年龄不到20岁的小伙子能取得如此成就,十分难得,他因此声名大噪,成为当地的头面人物。这一成功,激励了他成大事、创大业的勃勃雄心,也为日后的事业腾飞奠定了物质基础。

王永庆用他成功的轨迹表明,苦难是成功的起点。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人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人生旅程中,如同穿越崇山峻岭,时而风吹雨打,困顿难行;时而雨过天晴,鸟语花香。当苦难当道时,有的人自怨自艾,意志消沉,从此一蹶不振;而有的人则不屈不挠,与困难做斗争,他们才是生活的强者。

苦难是人生的必修课,强者视它为垫脚石,视它为一笔财富,结果他们的成绩是优秀;弱者视苦难为绊脚石、万丈深渊,被它压垮,结果他们的成绩是不及格。苦难是人生的沃土,是磨炼意志的试金石。不经三九苦寒,哪来傲雪梅香?没有曹雪芹历经沧桑的磨难,哪里会有《红楼梦》?司马迁不忍受宫刑和一次又一次的痛苦,就不会有举世不朽的《史记》;没有苦难,就没有激励几代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古至今苦难都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勇者在苦难面前永远都不会低下高贵的头颅。

正如没有经历富足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一样,没有经历穷苦的人生也是不完整的人生。但是,如果一个人好逸恶劳,不思进取,自甘贫穷,不为自己的“面包”而奋斗,那么他也会像某些纨绔子弟一样,最终无端地消耗掉自己的一生。只有像森林中的橡树那样,敢于和狂风暴雨做斗争,才能让风雨助益自己的成长,最终挺拔于森林。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是《孟子·告子下》中的一段文章,它的大意是这样的:上天要把重任交给某个人时,一定要先使他的心志困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躯体饥饿,使他的身心困乏,扰乱他,使他的所作所为都不顺利,为的是要激发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所欠缺的能力。

无论是王永庆的忠告,还是孟子的箴言,都说明了一个道理:生活中所有的困苦都是为了磨炼心志和能力。当然,这并不一定是“上天”的意思,但我们可以相信一件事:凡是在困苦的环境中没被击倒,并且更加奋发的,都能有百折不挠的韧性和坚持到底的毅力;而恶劣环境一再的磨炼,更能提升、强化人的能力和见识,这正是肩负大责任的必要条件。所以走过困苦的人,必能承担大任,而这就是成功的本钱!

生意要从小做起

一说到赚钱,就热血澎湃、跃跃欲试。但到具体实施,就迟疑了、犹豫了、打退堂鼓了——这是许多人身上的常态。他们有许多借口,其中本钱不够是最常见的借口。

因为想发大财——美其名曰“胸有大志”,所以不愿做小生意。小生意(或小投资)能赚几个钱?做小生意多没面子!——这大约是很多人的心态。

诚然,现在是一个钱赚钱的时代。理论上,越有充足的本钱就越有成功的机会。但别人充足的本钱是天上掉下来的吗?还不是从小生意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万丈高楼是由一砖一瓦建成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小生意,不仅可以累积一笔做较大生意的资金,还能培养自己的经验与拓展自己的人脉,同时还有将小生意做成大事业的可能。

“煌上煌”这一品牌相信大家都不感到陌生,它10多年前只不过是一家前店后坊的熟食小店,而今天“煌上煌”已是拥有资产近亿元的集团公司。公司属下的煌上煌烤禽连锁店光在南昌市内就有约70家,在全国共有150多家,是全国的熟食行业里的佼佼者。

我们知道,很多温州人专门做些纽扣、标签、标牌、商标、饰品、玩具之类的小玩意儿。正是这些外地人看不上、懒得做的小生意,成为了温州经济腾飞的翅膀。

松下说:“我也是从小生意做起,勤勤恳恳,胼手胝足,才奠下现在的基础的。我常对员工们说,想从事发明,必须从身边的小发明入手。想做大事必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小生意可以做成大事业。小题大做的“大”是一种成功意义的“大”,是“山中没老虎,猴子当大王”的“大”,生活中的“小题”几乎到处都有,市场缺口是永远存在的。中国指甲钳大王梁伯强,把平均单价只有2元多的耐用消费品指甲钳的年销售额做到了2亿多元,他把小商品做成大产业、大市场,挣了大钱。温州的“小题大做”主要体现在:小商品大市场、小配件大配套、小企业大协作、小资本大积聚。

那些不愿意从小做起的人,就算哪天中了500万元的大奖,也不见得能做好大买卖。这就像你没有管理与指挥一个连队的经验,一下子就给你一个师,你能管理与指挥好他们?

本小没有关系,只要能把握机会,就不怕不能由小到大赚大钱。从李嘉诚到王永庆,从李彦宏到比尔·盖茨,哪一个不是通过艰苦的原始积累而一步步发展壮大的?

不要因生意小而不做,要看这个生意是否能做,是否适合自己做,是否能够产生盈利?这条规则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正确的,既然是创业就意味着有经验的短缺、资金的匮乏、对市场的茫然、定位的缺失或者不准、对失败或者成功的错误估计等困难。可这些困难都需要创业者去解决,是在市场上撞得很惨然后才认清这些问题,还是实验性的从一些小生意点点滴滴地积累经验呢?答案不言自明。中国有很多亿万富翁,产生于纽扣、打火机、袜子行业。

那是否每个创业者都要走这条路呢?不是的。这条路主要是适合那些无资金、无经验、无项目、无导师、唯一具备的是坚强的创业心的创业者。如果具备以下的条件就没必要一定从小生意做起了:有资金,有着坚强资金做后盾的创业者是以自身资金实力做参照是否做小生意的,如果一个创业者有着100万元的资金用来投入,那么10万元的生意对他就是小生意。10万元用在摆地摊上就是大生意了。有经验,有很多的创业者一开始做的就是大生意,那是因为他已经在这个行业打拼了多年,有着足够的经验和人脉,当其要创业的时候,需要的只是一个各方面资源的整合和对全局的一个掌控,生活中有着很多这样的成功案例。有项目,现在的社会,只要你有好的项目,不缺的是资金和人才帮助你做事。有导师,很多人可能没有体会到这点,这里所指的导师是指真正有经验、在市场中经历过风雨的成功者,如果有此类人士在你创业的过程中给予指导,会避免创业者走很多的弯路,节省很多的时间和金钱,能够更快地走向成功。

综上所述,做生意从小做起,不要因小而不为,应该辩证地去看待,因人因事而异。小和大是根据创业者的能力而论的,创业初期,还是要做对创业者来说是小生意的项目。

成功者不会轻易被击倒

创业就像一头扎入了一个黑暗的隧道,只要走下去,就一定可以到达隧道的尽头。然而漫长的时间往往会比自己先前预期的更长,需要的资金也往往比预期的要多,付出的劳动更是难以估量……很多局外人只看到美丽梦想的实现,而没有看见创业者在黑暗隧道中的挣扎。美国的MCI的创业者花了10年时间,才打破了通信业巨头AT&T独占市场的情形,他承认他并未估计到需要那么多的时间,如果他知道要花10年,他或许早就不干了。很多创业者在创业后发现成功并未随预期的日子而来,倒是要不断地注入资金,因此就开始怀疑自己是否选错了行业。

从权威的调查情况看,一个企业从创立到基本稳定,大约需要1~5年的时间。最普遍的是2年,因为超过两年企业还未盈利的话,很可能因资金枯竭而倒闭。而个人服务性公司,如清洁公司等,可以在一年内站稳,原因是这类公司基本上是个人服务的劳务型公司,投入少且无大的固定支出,只要有客人就有收入。但是这类公司极难成长,原因是如果业务增多而雇请员工,则员工可能在掌握技术后,因手中有了客户和由于创业成本少,离开老板而自立门户与老板竞争。因此,这类公司通常保持在小规模,同时也保持着低价位的竞争方式。它们极难成长,同时工作也极为辛苦。

一般来说,一个小型企业从创立到站稳至少也要两年,一些行业还要更长。如利润较薄的电脑行业等,还得4~5年才能算是稳定下来。

比如,经营旅馆的陈先生,第二年后才稳定下来,第三年开始才真正进入佳境。而前两年毫无盼头的经营状况,几乎使他要放弃原有的理想了。

陈先生在自行创业开始经营旅馆之前,曾经在国企管理过小型旅馆,对管理业务非常熟悉,他还曾经做过房地产经纪,因此对地产业务也相当专业,这对他决定买下旅馆自行经营大有帮助,但是当他买下旅馆,却发现问题大大不同。财务问题、员工问题,一切都与他身为国企旅馆经理时所面对的不同,同时由于创业前两年经营上的压力,使他感到是进了一个看不到尽头的隧道。

类似有陈先生这种体验的创业人士比比皆是。原本市场看好的行业在创业者进入之后竟然进展缓慢。企业开张时原本估算很快可以赢利,因此聘用了足够的员工和租了很大的场地。由于营运的不理想,只好大幅修改计划,裁员和减少支出。这样做虽然可以使企业暂时勉强生存下去,但是随之而来的另一个现象却是由于大幅减少投入致使企业不能成长。缺少市场的投入,研发新产品或售后服务不足,都可能最后导致企业的关门。当然是不是减少这些必要的支出,关键还是要看创业者对目标的确定和勇气以及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了。如果创业者心中并无具体目标,又不愿减少这些支出,就只能称之为冒险者了。

经营一家日本餐馆的陆先生对此很有体会。当他接手这家日本餐馆时,餐馆生意一直在下滑,但陆先生凭着过去经营中餐的经验,在接手餐馆时定下了具体的目标。他的前任认为这家餐馆处在购物中心,被几十家餐馆包围,竞争目标太大,不易生存;而陆先生却认为,众多的餐馆在一起有规模效应,反而可以带来生意,只要经营得法,菜色独特,客人应该是现成的,因为购物中心有足够的人潮。在资金周转上,他利用过去的信誉和餐馆进货月底统一结算的惯例,大力发展特别的菜色,同时在各种媒体上大做广告。虽然支出多了,但客人也多了,陆先生很快将下跌的生意扭转过来。陆先生挽救这家餐馆不是用紧缩的办法,而是用扩张的办法。

在谈到这些经历时,陆先生认为除了得益于过去他经营餐馆的经验外,还得益于同行之间的交流,甚至得益于朋友的忠告和父母的意见,同时主要是他明确自己所做的和所能达到的具体目标。

因此,在创业初期,发现离“隧道”尽头还有一段路时,要仔细评估一下自己心中的目标,不要轻易放弃。

能吃多大苦,就会享多大福

拳击擂台上,最终的冠军不一定是拳法最高明、体力最强大者,冠军往往偏爱那些具有超强抗打击能力的人。你来我往的格斗,你打他三重拳,他击你一重拳,他抗住了你的三拳,你被他一拳给击败了。冠军自然属于他。

有钱人在赚钱的路上,会遇到无数重拳。不在重拳下倒下的人,才可能笑到最后。要如何才能抗得住重拳的打击?这当然与资金、个人素质有关。资金很重要,资金一旦出问题,就像一个在拳击擂台上失血的运动员,除非你能迅速止血,否则只有被击倒或主动认输。不过,资金问题看似一个钱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人的问题。因为钱是人赚的,钱是人筹的。因此,资金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一个个人素质的问题,如果你能积极应对并施展个人能力,资金问题是有方法解决的,否则白手起家从何而言。

一个偶然的机会,美国威斯康星州的伊黛和邓肯太太合作成立的“少女公司”,生产出一种在当时很“前卫”的胸罩,在市场上十分走俏,所产生的巨大的利益空间吸引了竞争者们纷纷加入。为了增强竞争力,伊黛打算暂时不分配利润,并尽可能地借钱,购买机器设备,雇佣员工,扩大生产规模。

邓肯太太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不像伊黛那么有野心,她对现在赚到的钱已经心满意足了,而且担心举债经营会赔掉已经到手的成果。她坚决要求即时分配利润。两人的意见发生严重分歧,只好解散合作。

来自于最亲密信任的合作伙伴的出拳,对于伊黛来说无疑是最致命的。因为当时合伙公司刚刚以分期付款方式购置了一批新设备,两人散伙后,现金全被邓肯太太带走,伊黛还得借一笔钱支付她的红利。这样,公司只剩下一些机器和一大笔债务,陷入无米下锅的窘境。伊黛出去找新的合伙人,没有人答应;向人借钱,得到的回答都是“NO”。因为这场内讧使人们误以为“少女公司”的生产经营遇到了严重阻碍。更糟糕的是,不明真相的债权人纷纷登门逼债,让伊黛穷于应付。员工们眼看公司大势已去,纷纷跳槽,200多名员工最后只有30多人留下来。

伊黛遭此打击,难免灰心丧气。但她知道,唉声叹气对结果没有任何好处——在拳击台上被打得唉声叹气的运动员会有什么结果?她清楚自己应该多想想解决问题的办法。经过几个不眠之夜的反复思考,伊黛确定了“安定内部,寻找外援”的思路。

首先,她要设法稳住留下来的几十个员工,不给外界一个“已经倒闭”的印象。她开诚布公地向员工们说明了公司的真实情况,并宣布将1/10的股权分配给他们。这样,员工离职的现象就再也没有发生过了。

接下来,伊黛需要积极筹措资金。经过多次碰壁后,她从银行家约翰逊那里获得了50万美元贷款。有了资金,“少女公司”立即焕发生机,它的业务成长得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快。

慢慢发展后,“少女公司”的产品从胸罩扩大到睡衣、泳装、内衣等,产品畅销100多个国家,成为一家世界性著名的大公司。

伊黛作为一位杰出的女性,她对坚强的理解更为深刻,并以此来告诫那些梦想创业的朋友:“当坏事已经降临,悔恨、抱怨、痛苦,都没有建设性的效果。唯有从事情变坏的原因着手,设法修正它,以免事情变得更坏和同样的坏事再一次发生。这才是有建设意义的做法。”

斯巴昆说:“有许多人一生之所以伟大,那是来自他们所经历的大困难。”精良的斧头、锋利的斧刃是从炉火的锻炼与磨削中得来的。很多人,具备“大有作为”的才智,但是,由于一生中没有同逆境搏斗的机会,没有被困难充分磨炼,不足以刺激起其内在的潜能,而终生默默无闻。

每一次挫折都带着具有等值意义的种子。中国有句俗语:“能吃多大苦,就会享多大福”,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挫折与成功是一对对立的矛盾统一体。在你承受挫折的同时,往往也是你增长见识、增长能力、增长成功概率的良好时机。有时候,挫折甚至会带来超过自身价值的回报。

想做有钱人,先学会拼命

每个有钱人背后都有着不同寻常的创业经历,但相同的一点是,他们大都具有“拼命三郎”的精神。提起牛根生,相信大家都知道。他于1999年建立起蒙牛公司,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做到了许多个第一,当上了奶业的龙头。中央电视台曾给他的评语是:他是一头“牛”,却跑出了火箭的速度。牛根生属牛,具有牛一样的勤奋。他的团队成员都和他一样,是些拼命三郎,不计劳苦,好像都有着一个共同的信念。当一个企业老板像疯子一般工作,带着一帮拼命三郎同跟进,上下同心,何愁公司不发展、事业不成功!

湖南太子奶集团股份公司,起步时资金只有100万元,现在发展成拥有资产30亿元、员工10000多人的大型集团。其主要创办者李途纯,在创办公司之初与几个副总开车在全国各地联系经销商。有一次路上出了车祸,受了小伤,也顾不上休息,将车放在维修站,买了机票带领一干人马继续行程。

你要是以为辛苦只是创业之初就错了。中国香港商人郑裕彤,少时家贫,通过努力后成了有名的珠宝大王。郑裕彤也是一个有名的拼命三郎,创业时期自不必说,就是功成名就、家产雄厚后,也勤劳工作毫不松懈,以至于他的母亲经常责怪他:“你现在又不是没有钱,何苦仍然那么拼命?”郑裕彤回答:“珠宝行遍地都是,我经营的珠宝行如果不用心去做,一下就会被别人挤垮。”是的,有钱人过的并非是悠闲的生活,除非他愿意将事业卖了吃老本,或者找到了理想适宜的职业经理人帮自己独当一面。否则,他一定是要过那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生活。你可以拒绝过那种生活,“农妇,山泉,有点田”的生活也未尝不是一种幸福,但如果你想要过有钱人的生活,就要付出更多,就要拼命。有钱人愿意在付出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愿意在拼命中享受做事业的快感与成就感。

中国香港歌星刘德华,人们都说他唱歌不如张学友,演戏不如梁朝伟,但他是影坛与歌坛的常青树,备受大众喜欢。刘德华和牛根生一样,也属牛,也像牛一样拼命工作,有“刘铁人”“刘劳模”的称号。华仔出生时家境贫寒,六七岁时起他便帮家人做事。从小这股勤奋劲,让他日后终成了“拼命三郎”。他演唱《冰雨》时,瓢泼的人工降雨使他全身湿透,他立在雨中专注深情地歌唱。在一场“世界巡回演唱会”中,华仔化身成空中飞人,被升到七层楼高。电影《墨攻》中水牢英雄救美一场戏,华仔浸在深达4米的冷水中,有6小时之久。2005年拍MV,风雨之中的华仔,没有吊钢丝,一连摔跤十几次,浑身瘀青。电影《投名状》中有场骑马戏,在一危险斜坡处,华仔紧急跳马,脱险逃生。导演刘伟强曾说,“华仔能红到70岁”。确实,华仔就像永远不落的太阳,征服了一代又一代歌迷、影迷的心。

想要做有钱人,先要学会拼命,拼命地付出与努力。尽管不是每一个拼命的人都会成为有钱人,但不拼命的人是成不了有钱人的——除非你也能幸运地中彩票大奖。

做事必须能屈能伸

在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三星电子再次延续其全球奥林匹克赞助商的身份。在奥委会挑剔的选择之下,每届只有10~12家国际一流企业才能作为候选者,而三星却能够延续这种身份,这说明了一点:三星和可口可乐、柯达这样的顶级品牌一样,已经跻身于世界一流的行列。

三星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成就,首先应该感谢一个人,他就是三星集团创始人李秉喆。李秉喆依靠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推动着三星集团不断前进。他的一生业绩卓著,多次获得国家授予的金塔勋章。1979年,美国巴比森大学授予他最高创业者奖;1982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授予他名誉经营学博士称号;1987年他逝世后,韩国政府追授他一枚“无穷花勋章”。他的生平业绩和经营思想已被写成书,畅销日本和东南亚各国。他一生中形成的一套独特的、颇具东方儒教色彩的创业和经营哲学,在世界各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如同所有在动**岁月里艰难成长的知名企业一样,三星的发展史不可避免地和韩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史紧密联系在一起。李秉喆始终以敏锐的目光捕捉着国内外每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动向。一个机会抓住了,又一个机会抓住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机会,构成了三星崛起的台阶。

然而,李秉喆并非神仙,他也有过把陷阱当成馅饼的失误。三星之所以没有深陷在失误的泥淖里沉没,完全是因为李秉喆有及时退出的勇气与行动。在回顾他辉煌的一生时,李秉喆说过这样一句话:“做事应该有上阵的勇气,也要有及时退出的勇气。”

三星经营原则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既敢于开拓,又勇于退出。李秉豁先生曾说过:“如果没有100%的把握,那就不要上马。一旦决定某一种项目,就要全力以赴。如果认为没有胜算,那就赶快退出来。”

1973年,三星与日本造船业的巨头H公司合作,在韩国庆尚南道买下150万平方米土地准备建造世界最大规模的造船厂,但当时由于石油危机,世界造船业陷入困境,有的客户甚至放弃订单,要求取消合同。

三星一看行情不利,就毅然决定该项目暂时不上马。后来,李秉喆先生回顾说:“如果当时那个造船厂上马,对三星的打击肯定是非常巨大的。做事应该有上阵的勇气,也要有及时退出的勇气。”

李秉喆的这次撤出虽然令自己“脸上无光”,但却避免了陷入一场不停投资却没有多大回报希望的泥潭。李秉喆认为:若不及早撤出,那么大型的造船厂将很可能成为三星公司的“滑铁卢”,与其坐等因造船而全军覆灭,不如另辟蹊径,别处生花。

大多数人都知道在形势大好时,“春风得意马蹄疾”,凭一股子干劲与闯劲能将事业做得风生水起;而在形势不好时,却不知道收缩战线、准备撤退,直至“弹尽粮绝”,连东山再起的本钱都没有了。这种人只知“当老板”,不能“睡地板”。殊不知,一味蛮干将可能丧失老板的称号与蛮干的资格。

做事必须能屈能伸。只能屈不能伸的人是庸才,只能伸不能屈的是骄兵,都不能真正顺应时势,成就一番丰功伟业。

无论做什么事,在黎明前的黑暗一定要咬紧牙关挺住。但在实际操作之中,有些事经过仔细分析后,断无咸鱼翻身的可能。这时,唯有承认现实,选择撤退。因此,“坚持”与“放弃”并不矛盾。他们是相辅相成,可以互补的。

有人经营一家餐馆,大半年了还不见起色。原来在餐馆周围虽然有几家大公司,但每个公司都为职工提供午餐,为上夜班的职工提供夜宵,难怪他的生意不好做。经过深入调查,他发现这几家公司对办公用品的需求很大,同时周围还有两所中学、一所小学,文化用品市场大,于是,他毅然将餐馆改为文化用品商店,虽然这一折腾损失了不少,但没过多久就获得了可观的效益。

在股市搏击中,游戏规则掌握在大户手中,对于中小散户股民来说,赢家大都是在“高处不胜寒”时及时抽身的人,都是熊市来临之际,及时“忍痛割爱”之人。可见,“善败”者也是善退者。不善败的创业者,一般都对“必败之势”缺乏判断能力,即所谓“败莫大于不知将败”者;其次,即使已感觉到失败的压力但仍心存侥幸,消极地观望、等待直至重大损失出现。小企业老板要在失败来临之际冷静分析,首先,要对市场竞争态势有灵敏的信息渠道并加以判断,能清醒地认识到企业将要受损的领域和时机;其次,善于快速退却以避免或减少损失,即抓住临失败之前的有利时机抢先主动收缩或撤出必败的领域。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先生对此用过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武功高强的人,往回抽枪的动作比出枪时还要快。”脱身最早、最快、最彻底的往往也是受损最小的。这些先期脱身的智者,常常会成为下一轮竞争中的赢家。无疑,李秉喆和松下幸之助这些有钱人,都是“武功高强的人”。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事业面临必败之势时,宜先退、早退,但这种退却不是无节制的、无计划的乱退。要借退蓄力,借退蓄势,为下一轮竞争做准备。无数事业失败的教训告诉我们,无节制的败退必将导致目标体系和责任体系的迅速解体,形成“溃不成军、一败涂地”的局面。

因此,不论事业面临多么严重的困难,处于何种危急局面,你绝不可慌不择路,而应保持冷静,全力以赴地挽救残局,尽量减少损失。

当局势不佳时,并经过预测后发现已无扭转局势的可能时,唯一的选择就是撤出来,将损失减至最低限度。能在面临大败之势时减少损失,就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战胜了这场危机。

三十六计有“走为上策”一计,它蕴含了丰富的屈伸之理。当敌人具有巨大的优势,而我方没有把握胜利的时候,只有投降、和谈与退却三条路可走。投降是全面的失败,和谈则是失败了一半,而退却并非失败,且属转为胜利的关键。

历来对“走”有两种解释:一是“八宝”出齐,计穷力尽的时候,却能够逃出敌人的包围圈,所谓死里逃生,其欢喜心情,真莫可言喻,故称之为上计;一是相反之语,是战场败兵的一种精神胜利法。无论哪一种战斗,是文还是武,谁都没有“常胜”的把握,在战斗过程中的小胜小败,若隐若晦状态,瞬息万变,不机警不能应对,不变通无以达权,所要争取的并非暂时得失,而是最后的胜利。最后的胜利属于坚持到底的人。所以,“不走”并非英雄,“走”也并非懦夫。

应走不走,反受掣肘;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在事态严重,说走不走,应当机立断而不能立即做出决断的,必会招致更大的麻烦与危险。大都“走”是不得已的事,被迫而走,即使不是深仇大恨,起码会咬牙切齿。一去不回犹自可,若“浪子”回得头来,那就血泪横飞了。这是人之常情,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在激烈的战斗中,谁都想摧毁敌方,或“擒贼擒王”地把敌方首领置于控制之下,或伤害,或软禁。虽不置于死地,也折磨个半死,或改造成一个软性动物。若有不幸被擒,在这种情况下,意志薄弱者自不必说,刚勇者必想办法逃脱。

当年西楚霸王战败,在乌江畔自刎收场,并不是他没有退路,只因他曾经破釜沉舟,带领三千江东子弟兵打江山,如今三千子弟兵都无一生还,自己无脸见江东父老,因而以自刎收场。这就是能伸而不能屈的表现,否则,如能退回江东,或许还有再起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