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话不要太直接

很多时候,装装糊涂、说说糊涂话还是很有好处的。在人生中,人们定会遇到许许多多令对方“难堪”的情境。对此,我们可以借助于“糊涂”,“忍让”一下,不过于斤斤计较,暂时“吃点小亏”,做“退让姿态”。这种“糊涂”可以给对方解围,也能让对方对你产生感激之情。

一家旅馆招聘侍者,对面试应聘者提的问题是:“有一天,当你走进客人的房间,发现一女子正在裸浴,你应该怎么办?”

应聘者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

有的说:“对不起小姐,我不是故意的。”面试官听后,摇了摇头。

有的说:“小姐,我什么都没有看见。”面试官听后沉默不语。

最后,有个应聘者说:“对不起,对不起先生。”结果,他被录用了。

被录用的应聘者巧妙地使用了糊涂的语言,使客人得到了心理上的安慰,同时也得到了面试官的赏识。

在生活中,你经常会碰到一些不想回答但又不能不回答的问题。这时候,你可以巧妙地使用糊涂语言进行回答。

阿根廷著名的足球运动员迪戈·马拉多纳在世界杯上和英格兰球队相遇时打入的第一球是颇有争议的“手球”。传闻,一位记者曾拍下了“用手拍球”的镜头。

赛后,一位记者问他:“那个球是手球还是头球?”他机敏地回答:“手球一半是迪戈的,头球一半是马拉多纳的。”马拉多纳的回答是故意在装糊涂。倘若他直言不讳地承认,那么无疑承认了这场比赛的不公平性。但是,如果不承认,又有失风度。这妙不可言的“手球一半”与“头球一半”,等于既承认了球是手臂撞入的,颇有明人不做暗事的大将气度,又在规则上肯定了裁判的权威,具有君子之风。

在与人交流时,使用糊涂语言是很重要的。在与人交谈时,使用糊涂语言还有一个重要的用处,就是能够给人台阶下,使双方皆大欢喜。

装糊涂在人际相处上很重要。心胸开阔些,宽容大度些,也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如果发生意见不一致,争论一阵,分不出高低,便不必争论了。没有多少原则性的大是大非,何必非争个清楚明白呢?你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对方同样认为自己正确,这样,就应当装糊涂,让争论在和平的气氛中结束。

有时候,话说得过于明白真实,反而达不到好的效果。如果能够说得含糊一点儿,说不定会起到更好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糊涂语言有着广泛的应用。碰到一些很尴尬的情景的时候,糊涂语言就能派上大用场。

遇事不自作聪明,学会给人面子、留余地。糊涂不是昏庸,而是为人处世豁达大度,拿得起,放得下。人们不要太执着,要学会想得开,看得开。该糊涂的时候就糊涂,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办成功。

常言道:“大事清楚,小事糊涂。”对原则性问题,要清楚,处理要有准则,而对生活中无原则性的小事,不必认真计较。

清代著名诗人、书画家郑板桥曾写过一个“难得糊涂”的条幅,条幅下面还有一段小字:“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自然,这里讲的“糊涂”是指心理上的一种自我修养,意在要明白事理,胸怀开阔,宽以待人。

对于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许多纠纷与小事,在双方感情好时常常被忽略,而感情不好就会被放大,搞得剑拔弩张。心理学研究表明,感情常常带有盲目性、冲动性和时间性,聪明的人在处理这类纠纷时常采用“不置可否”“听其自然”的方法,也称为“冷却法”。人们的感情冲动常会因时间的消逝而冷静下来,此时再看这些纠纷是何等的不值得,矛盾也会随之化解。倘若过分热衷于搞清谁是谁非,一味地斤斤计较,或只顾发泄心中的愤恨,则无异于“火上浇油”,反而会激化矛盾。

在处理某些感情冲突时,在适当的情况下,“糊涂”一下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当你处于困境或遭遇挫折之时,“糊涂”更能显示出它的价值。它会帮助你消除心理上的痛苦和疲惫,甚至逾越难以想象的鸿沟。这是因为,“糊涂”也是乐观主义精神的一种体现。

古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每个人都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想一想,人间自然会多一些快乐。处处抢先、事事占便宜的人多半要付出更高的代价。一切事只要自己问心无愧,不曾主动地去与人为敌就可以安心了。如果一味局限于别人的看法,会活得很累。

宋朝宰相韩琪,以品行端正著称,遵循着得饶人处且饶人的生活准则,从来不因为有胆量被人称许过。可是,他处理的事情都得到了众人的好评,得到了大家的敬重。与之相反的是,《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做人可谓精明,依仗贾母宠爱和自家背景,上欺下压,最后令众人生厌,郁郁而死。可见,做人不能不精明,但也不能精明过头。

做人精明露骨,则是一种小聪明。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聪明全部都写在脸上,需要的时候做到揣着聪明装糊涂,才是真正的聪明,才能在社会上很好地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