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 章欲望是痛苦的源头

人生之苦,主要是苦在心灵。想得到的得不到,痛苦;得到了发现不过如此,痛苦;得到后失去了,痛苦。人啊,得不到时痛苦,得到了也痛苦,得到后失去了还是痛苦。

欲望如同一把燃烧的火,我们在受其召唤前行时,一不小心也会被它灼伤。一个人不要贪婪、不要太累了,要懂得有失才会有得的道理,适当调节自己的心态,少些欲望、少些贪念,人生才能奏出悠扬美丽的曲调。

贪婪只会自食苦果

饭不宜吃得过多,最好是吃七分饱。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遵循七分饱的尺度。十分、十二分会撑,一分、二分饿着了,七分饱正好。北宋哲学家邵雍就曾说:“知行知止唯贤哲,能屈能伸是丈夫。”行于其所当行,止于其所当止;屈于其所当屈,伸于其所当伸。对自己不放纵、不任意,对别人不挑剔、不苛求,对外物不贪恋、不沉沦。该享受则享受,当劳累便劳累,依理而行,循序而动。如果必须,做得天下,若非合理,毫末不取。

然而,在我们的身边,真正能做到七分饱的人实在不多。在当今社会的各个角落,被“撑死”或被“撑坏”的人处处可见。破产的企业家,入狱的官员,这些所谓的“精英”在名、利、色的**之下,贪婪地索取着,直到“撑死”。精英尚且如此,平常人又岂会高明到哪里去?

乐不可极,乐极生悲;欲不可纵,纵欲成灾。酒饮微醉处,花看半开时。贪婪者往往被物所役而利令智昏,而深味八分饱者却能役物。一个人只有役物,才能在物欲横流的沧海中冷静进取、保持一种高蹈轻扬的人生态度。

天使看到一个贫穷的农夫居无片瓦、食不果腹、衣不遮风的样子,动了恻隐之心,决定帮帮这个可怜的人儿。于是,在一个清晨,天使对农夫说,只要他跑一圈,并在日落前跑回来,那么他所跑过的土地就全部归其所有。

农夫听了天使的话,高兴得赶紧朝前跑去。他跑啊跑啊,累了想停下来休息一会儿时,想到家里的妻子儿女们都需要更多的土地来保障优越的生活,又打起精神拼命地往前跑……有人告诉他,你到了该往回跑的时候了,不然,你就无法在天黑之前回到起点。农夫根本听不进去,他只想得到更多的土地,更多的金钱,更多的享受。直到太阳快要下山,他才拼命地往回跑。然而,那么远的距离,要怎样的速度才能赶在太阳下山前跑回去呢?最后,又累又急又渴又饿的农夫,终因心衰力竭,倒在太阳的余晖下。生命没有了,土地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过分的贪婪使他失去了一切。

不可否认,人的欲望有很多,口腹之欲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而已。除此以外,还有对金钱的占有欲,对权力的获得欲,对美色的拥有欲……欲望没有止境,而我们的心中应该有一个度。多少人因为放纵了自己的欲望,十分,甚至十二分地去满足自己,结果或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或是身陷囹圄空余恨。

欲望如同一把燃烧的火,我们在受其召唤前行时,一不小心就会被它灼伤。明末清初有一本书叫《解人颐》,其中的有一首诗把贪婪者的心态刻画得入木三分:“终日奔波只不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供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得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拴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做了皇帝求仙术,更想升天把鹤骑;若要世人心里足,除非南柯一梦兮。”当然,这是夸张的写法,却形象地反映了一些人的贪婪心态。

两千多年前,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知足者富”,但就这么四个字的道理,至今还是有很多人没有参透。贪婪者往往被物所役,而知足者却能役物。一个人只有知足,才能保持一种高蹈轻扬的人生态度。因此,在我们辛苦工作、奔波劳累的空当,不妨静下心来问自己我是否吃得太饱,是否要得太多?

有欲望并不是一件坏事。每一个正常人都有欲望,有欲望乃是人之常情。就是一心向佛的人,也有“了生死,出轮回”或“度众生”的欲望。问题是,面对欲望,我们应有一个度的把握,装填过少则行动力不足,装填过多又会造成翻车等严重后果。

总之,一个人不要贪婪、不要太累了,要懂得有失才会有得的道理,适当调节自己的心态,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保持平衡,以待走得更远。

知足是幸福的源泉

很多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满足,甚至为了“了却君王天下事”,对生前身后的功名也期待颇多。对于前世,我们会埋怨父母没有把我们生养在富贵之家,对于后世,总是抱怨子孙们不能个个如龙似凤。对于我们所有的这些不满足,其实还是来自于我们自身。

有人认为现代社会不应当提倡知足常乐。这是因为知足就是对现状满足,而满足又往往导致思想不进取,提倡知足常乐会给现代社会带来种种弊端,不利于现代社会的健康发展。乍一看没错,其实不然,他们错误地理解了“知足”的真正含义。所谓“知足”者,是知道“足”与“不足”矣。他们简单地把“知足”理解成“满足”,然后顺理成章地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

当一个人不知足时,他在实现了一个愿望后,必定还要有第二个愿望,而且将来还会接着有更多、更大的愿望。没有一个人认为他自己的生活中已经不再缺少什么,假如一个人退居一个恶劣的生活环境中时,他总会向往或怀念曾经美好的生活,但在他自己置身于值得满意或甚至值得艳羡的生活中时,他总还是觉得贫乏和不如意。

不知足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摧毁有形的东西,而且还会搅乱你的内心世界。而你的自尊、你的原则都可能在不知足面前垮掉。欲壑难填,人的欲望一旦爆发,那真是不可收拾!和珅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贪官,据说他的家产富可敌国,他要那么多钱干什么?他想当皇帝?他个人、老婆、孩子能用多少钱?可他就是不知足,就是要不断地贪,以致后来被嘉庆皇帝赐三尺白练自裁。

在生活中,我们要知足常乐。

在1908年英国伦敦的奥运会上在马拉松的比赛中,瘦小的意大利运动员第一个跑进了赛场。途中他多次摔倒,在最后离终点还有15米时扑倒在地,两名医护人员将他搀扶着冲过了冲刺线,他获得了第一名。但最后,这名运动员的奖牌被取消了,因为裁判认为他不是凭借着自己的力量到达终点的。英国的彼得大主教在颁奖典礼上说:“参赛比金牌重要。”而这名运动员也很释然,虽然没有得到金牌,却让所有的人看到了自己的努力。这就是知足。

时间流逝,转眼定格在了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刘翔成为世界的焦点。“我的运动生涯才刚刚开始,以后还有无数辉煌要等待着我去创造。”这句话,让世界人民记住了这个中国田径史乃至亚洲田径史上的奇迹。四年后的北京奥运会上,无数观众看着刘翔痛苦地撕下2号号码牌转身离开的时候,不禁落泪。他说,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是不会退赛的。可见当时的他的跟腱是多么疼痛。这,也许就是一种知足吧!不会为了一次的比赛而牺牲自己的健康、牺牲自己的运动生涯,这不是懦弱、不是胆怯,而是以一种知足的方式去面对生活、看待生命。知足常乐,刘翔的放弃是一种超越,他是失败的英雄。

知足能使人不为物质所役,从而常乐。爱因斯坦对钱财很知足,也不太在意。他曾用一张大面值的支票做书签,结果不小心弄丢了那本书。对此,他一笑了之。而如果换成了葛朗台先生,他肯定是捶胸顿脚后悔得要

死要活了。一把躺椅,一杯清茶,一本好书,某人就常乐;住上别墅,开上跑车,搂着美人,某人却不乐。此皆因知足否。雷锋同志说:“工作要向水平最高的同志看齐,生活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知足的含义。在物质享受上,我们要懂得知足,一味攀比,这山望着那山高,这种不知足只能让自己不快乐。

当前,许多人的幸福感有所下降,生活水平提高了,工作的环境也好了,但是幸福感却减少了。原因是什么呢?主观上是因为人们的心理不平衡,许多人受市场经济负面的影响,受“金钱万能”“有钱就有一切”思想的影响,攀比心理、虚荣心理增强。生活上比豪华舒适,工作上比职级待遇,导致心理失衡。而在客观上又缺少正确的心理引导。

要增强幸福感,就必须依靠自我不断地调适。那怎么去调适呢?具体来说,就是要有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用“知足常乐”平衡自己、平衡心态。要对自己所处的生活和工作有知足感,要对自己的生活与工作被人们和社会的肯定有知足感。

知足常乐,知足就是幸福的源泉,常乐就是幸福的继续。只要我们时刻保持着一种知足常乐的心态,幸福就会随之而来。

不要在意名利

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江苏镇江的金山寺,看到山脚下大江东去,百舸争流,不禁兴致大发,随口问一个老和尚:“你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可知道每天来来往往多少船?”老和尚回答说:“我只看到两只船。一只为名,一只为利。”

真是一语道破天机!

有个人整天烦恼缠身,患得患失,什么事情也不想干,于是就去寻求能够解脱烦恼的秘诀。

一天,他走到一座山脚下,看见生长着绿草的牧场有个牧羊人骑着马,嘴里吹着笛子,发出悠扬的韵调,非常逍遥自在。于是他问这个牧羊人:

“你怎么过得这么快乐?能教会我怎么才能像你一样快乐,没有苦恼吗?”

牧羊人说:“没什么,骑骑马,吹吹笛,什么烦恼都忘记了。”

他试了试,但却没有什么效果,于是,他放弃了这个方法,又去继续寻求。不久,他来到一座庙宇,看见一个老和尚在洞里修行,面带微笑,看起来是个智慧的人。

他深深地鞠了一个躬,向老和尚说明来意。

老和尚说:“你想寻求解脱吗?”

他说:“是。”

老和尚说:“有人把你捆住了吗?”

他说:“不是。”

老和尚又说:“既然没人捆你,谈什么解脱呢?”

人往往是自己不能醒悟,凡事执迷不悟,岂不知做人要几分淡泊,名和利都是羁绊,你若太执着,哪能有解脱呢?

古人说,“世人熙熙,都为名来;世人攘攘,都为利往”。人活在世上,无论贫富贵贱,穷达逆顺,都免不了要和名利打交道。然而,烦恼和羁绊都是因为自己的不能舍弃或是看得过重引起的。尤其是名利二字,人人都离不开,谁能撇开这两个字去为人处世呢?人生在世,君子圣贤雅士也好,小人俗人凡人也罢,谁也不会做无所谓的舍弃。俗人爱财,君子就不爱么?圣贤若是没了一日三餐,也要去赚钱的。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要太过执着,要懂得放弃,这样才能做到淡泊俗世。

人世间最难得的就是拥有一颗淡泊名利的平常心,不为虚荣所诱、不为权势所惑、不为金钱所动、不为美色所迷、不为一切的浮华沉沦。所以在一些人看来,能将功名利禄看穿,将胜负输赢看透,将荣辱得失看破,就能自我解脱,从而达到时时无碍、处处自在的境界。

淡泊名利其实是一种人生境界。名利本身并不是人生追求的最终目的,追求名利主要还是为了满足欲望。因此,要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必须从根本人手,控制住自己的物欲。俗话说,“世上莫如人欲险”。如果抵御不了这种**,总想高消费,过上等人的生活,而靠现有条件又满足不了,那就必然会去争,甚至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一个人的物欲越强,他的名利思想也就越强。如果物欲淡一些,做到寡欲,也就比较容易淡泊功名,达到“人到无求品自高”的常态。

当我们认识到名利不过是人生的一种常态,就该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平常心对待名与利。我们应大大方方地面对名利,真实地付出努力去赢得名利。即使得不到,也无须寻死觅活。因为我们心里知道,名利只是人生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人生还有比名利更为重要的东西,比如爱情、家庭和健康,这些同样会带给我们无比的幸福与快乐。

淡泊绝不是消极的人生态度,淡泊往往是一个人经过冬之寒冷、春之招摇、夏之热烈之后,拥有的一种秋的沉静。古人云:“不妄没于势力,不**于事态,只要心有长城,能挡狂澜万丈。”多少人固守清俭,威武不屈,富贵不**,贫贱不移,留得清气满乾坤;多少人在宁静淡泊中展开理想的翅膀,如大雁飞过长空,经历顺境和逆境,不留任何痕迹于蓝天。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能怀一颗平常善良之心,淡泊名利,对他人宽容,对生活不挑剔,不苛求,不怨恨,寒不改绿叶,暖不争花红,富不行无义,贫不起贪心,这何尝不是一种练达的智慧呢?

放下是一种智慧

小和尚跟着老和尚下山去化缘,走到河边时看见一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就对姑娘说:“我背你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小和尚惊得目瞪口呆,但又不敢问。走了大约二十里地后,小和尚实在忍不住问到:“师父,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背那个姑娘过河了呢?”老和尚淡淡地说道:“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走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呢?”

拿得起就要放得下,这是生活教给我们的智慧。可是,在生活中,我们中的很多人却像小和尚一样,时常被沉重的包袱压得无所适从,但仍然舍不得放下。得到的越多,还想得到更多。

金丹元先生在《禅意与化境》中有一则关于佛陀的传说:梵志双手持花献佛,佛云:“放下。”

梵志放下左手之花。佛又道:“放下。”

梵志放下右手之花。佛还是说:“放下。”

梵志说:“我手中的花都已经放下了,还有什么可再放下的呢?”

佛说:“放下你的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一时会去,舍至无可舍处,是汝放生命处。”

当你在生命的旅途中感到疲倦的时候,你有没有想到放下?当你陷入在烦恼中无法自拔的时候,你有没有想到过放下?

放下,其实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当我们放下压力,小心翼翼地擦去心灵上的灰尘,让心灵像白云一样飘浮在蓝天之上时,坎坷的道路就不会再成为羁绊,我们的脚步就会轻盈。

当我们放下烦恼,学会平静地接受现实,学会坦然地面对厄运,学会积极地看待人生时,阳光就会溜进心来,驱走黑暗,驱走所有的阴霾。

当我们放下抱怨,开始上路,我们就会看到所有偏见和不顺就会走开,所有的幸福都会向你走来。

当我们放下狭隘,我们就会看到眼前的世界是多么的宽广——宽容别人,其实也是给自己的心灵让路,只有在宽容的世界里,才能奏出和谐的生命之歌!

有时候如果我们不懂得放下,面临的有可能是死路一条。

祖父用纸给孙子做过一条玩具长龙,长龙腹腔的空隙仅仅只能容纳几只半大不小的蝗虫慢慢地爬行过去。但祖父捉过几只蝗虫,投放进去,它们都在里面死去了,无一幸免。祖父说:蝗虫性子太急,除了挣扎,它们没想过用嘴巴去咬破长龙,也不知道一直向前可以从另一端爬出来。因此,尽管它有铁钳般的嘴壳和锯齿一般的大腿,也无济于事。

当祖父把几只同样大小的青虫从龙头放进去,然后再关上龙头,奇迹出现了,仅仅几分钟时间,小青虫们就一一地从龙尾默默地爬了出来。

命运一直藏匿在我们的思想里。许多人走不出人生各个不同阶段里或大或小的阴影,并非因为他们天生的个人条件比别人要差多远,而是因为他们没有想过要将阴影的纸龙咬破,也没有耐心慢慢地找准一个方向,一步步地向前,直到眼前出现新的洞天。

一位登山爱好者,在一次攀登雪峰的过程中,突然遇到了十级大风,雪花漫天飞舞,能见度仅一米左右。此时登山爱好者不慎失去重心,摔落悬崖,幸好他颇有经验一把抓住了安全绳子,仅存一线生机的他死死抓住绳索,暗自哭喊着:“上帝,你救救我吧!”

“可以,不过你应相信我所说的一切。”上帝怜悯道。

“好,你说吧。”他惊喜万分。

上帝顿了顿说:“你放下绳索,就可得救。”

好不容易抓到这根救命绳索的登山者,哪肯放下呢?

第二天早晨,暴风雪停了。营救队发现了离地面仅两米的冻僵的尸体。

放下并不意味着失去,相反,放下是为了更好地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