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宏观环境决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中小企业创业的宏观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科学技术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环境。

(一)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指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和经济发展趋势,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国家的经济政策。宏观经济环境是一个多元动态的系统,主要由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和宏观经济政策等四个要素构成。这四个要素相互结合整体地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1.社会经济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又称国民经济结构,通常是指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构、技术结构以及所有制结构等等。其中产业结构最为关键。中小企业在制定战略时,要把握产业升级换代的方向和机会。一是进入大型企业放弃的产业和行业;二是进入大企业产业提升后需要提供配套服务与加工的环节;三是利用新技术、新需求开发新产品,从而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

中小企业要利用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提供的生存空间。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的专业化分工由部门专业化发展到产品专业化和零部件生产及工艺的专业化。分工和专业化意味着生产者并非无所不能,必然为其他生产者提供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因为生产者并非无所不能,即使是大企业,它的发展也离不开其他企业为其提供产品或服务。中小企业要加入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行列。

中小企业还要利用大型企业不会,也不能进入的产品部门,如劳动密集型产品、传统手工艺品、日常生活用品等发展壮大力量。

另外,中小企业也要利用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开发新产品,占领新市场。中小企业拥有技术创新优势,且技术创新效率高。中小企业具有很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德国2/3的专利技术归属于中小企业。美国的技术创新,50%以上是由小企业实现的。20世纪的飞机、光纤监测设备、以及起搏器、光学扫描器、个人计算机等都是小企业发明的。同大企业的多层次等级结构相伴的低效率相比,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驱动机制较为有效,创新要求较为迫切,创新成本较为低下。所以,尽管小企业的研究开发资金大大少于大企业,但它们所起的创新作用却远远超过了其自身的规模和财力方面的限制。小企业单位研究开发投入产生的专利发明比大企业多几倍。而在技术革新方面,小企业的表现更为突出。

2.经济发展水平

中小企业通过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分析,可以把握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合理确定其发展战略。

中小企业的规模小,反应灵敏,经营灵活,随时可根据外部市场情况的变化迅速做出决策,能够出奇制胜,避免延误商机。此外,中小企业往往都是立足于地方经济,更加贴近当地消费者,熟悉消费者的各种需求,而且相应的营销手段也较灵活。中小企业在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需求方面,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包括一些特种产品,如特种食品、特种纺织品等。这在美国的钢铁业也得到了证明,在大钢厂纷纷瓦解、难以为继的时候,小规模的“微型钢厂”却因满足了顾客的特定需要而“红红火火”。因此,各地的中小企业应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习俗,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同一产品在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的境遇会大不相同,在农村和城市也会有区别,因此,中小企业在选择产品和产业时,要考虑不同地区的收入水平差异以及消费习惯的影响。

3.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指国家组织经济的形式。它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形式、内容、途径等提出了系统的基本规则与条件。中小企业创业者应准确地把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及时建立起适应新体制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一般而言,中小企业与竞争相联系,而大企业总是趋向垄断。国外实行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差别管理,符合市场经济的竞争规律,有效地保护了公平竞争的环境。而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我国这个处于特殊过渡阶段的社会,其意义不仅仅限于经济方面的贡献,更重要的通过它充分发展而带来的市场文化观念的积累和法治环境、民主政治的增强。因此,我国从体制上能够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应利用这一体制背景发展多种类型和性质的经济,保持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4.国家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达到国家制定的经济发展目标而制定的相应战略与策略,包括全国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分配政策、价格政策、贸易政策、劳动工资政策、财政与货币政策等。

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定要接受国家经济政策的指导。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往往规定哪些产业受到支持和鼓励、哪些产业受约束和限制、哪些产业是禁止发展,哪些产业没有进入壁垒以及产业的地区引导。中小企业要在产业政策的指引下进行选择。中小企业要弄清国家对原材料采购和产成品销售的规定,利用好国家对一般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和资金融通支持。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要弄清国家对高技术产品和行业的规定,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支持发展民族高科技企业。

(二)政治法律环境

政治环境是指制约和影响企业经营的各种政治要素及其运行所形成的环境,它包括国家的政治制度、政党制度、政治性团体、方针政策、社会的政治气氛等等。法律环境是指与中小企业相关的社会法律系统,包括国家的法律规范、国家司法与执法机关、企业的法律意识等。

政治与法律环境对企业经营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例如,美国“9·11”事件不仅使本国不景气的经济雪上加霜,而且还波及全球经济,使不少国家遭殃。

所以说,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政策明确连续、社会的政治气氛宽松、政治清明、法律昌明,就有利于中小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都通过立法保护中小企业的利益。美国历届政府都对中小企业十分重视,早在1890年就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反垄断法《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此后于1953年正式制定了《中小企业法》,1958年又对其进行了修订,这项法律奠定了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强调了扶持中小企业的必要性,形成了政府一直延续至今的对发展中小企业的基本政策措施。

加拿大联邦政府在1957年也颁布了《反限制竞争法》,提供了中小企业之间进行若干合作的便利,旨在提高中小企业的效率,而不致伤害中小企业参与的任何形式的合作,从而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1974年以来,各州相继制定了《中小企业促进法》。1976年联邦政府制定了《关于提高中小企业的行动计划》,从税收、经济和社会政策方面来减轻中小企业负担。

由于中小企业缺乏人才,管理水平相对较低,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为此,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并采取了相关对策,各种指导、培训、咨询项目相应而生。美国管理机构提供的帮助形式有咨询和管理训练两种。小企业管理局组织从大专院校和退休人员中招聘的经营管理专家,对小企业的融资、投资、管理技巧、市场营销、企业决策、技术进步、进出口贸易、人才培训等进行咨询训练。政府还以法律的形式,降低某些部门的进入条件,以帮助小企业在这种部门发展,并减轻小企业负担等。

近年来,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发展中小企业的战略意义,切实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类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并陆续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对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三)科学技术环境

企业的科技环境是指企业所在社会环境中的科技要素及社会科学技术的总概括,主要有四个因素:社会科技水平、社会科技力量、国家科技体制、国家科技政策与科技立法。

(1)社会科技水平是构成企业科技环境的首要因素,它包括科技研究的领域、科技研究成果的门类分布和先进程度、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三个方面。

(2)社会科技力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研究与开发的实力。

(3)国家科技体制是一个国家科技系统的结构、运行方式及其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关系状态的总称,主要包括科技事业与科技人员的社会地位、科技机构的设置原则和运行方式、科技管理制度、科技成果推广渠道等。

(4)国家的科技政策与科技立法是国家凭借行政权力和立法权力,对科技事业履行管理指导职能的途径。

上述因素都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发生多方面影响。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科技进步速度加快,西方发达国家已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早期,知识的不断创新、科技的不断突破及其快速高效的商业化运用,使得发达国家的整个经济呈现出知识型、网络化趋势。在我国,“科技兴国”方针的逐步实施,必将从整体上深刻改变企业的科技环境,加速社会的技术创新,推动社会技术转移和现存产业的变迁。

中小企业应充分认识到科技环境变化给自己带来的机会,抓住这个机会,实现自己的技术进步与技术升级。

(1)中小企业在明确其技术战略的定位之后,决定其技术等级先进性和适用性,采用领先战略(高新技术企业)、跟随战略还是模仿战略,利用科技人才能够自由流动,科研成果能够通过技术市场以直接购买、合作开发等多种方式实现产业化的环境,充分挖掘企业的潜力。

(2)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各种信息渠道获得技术信息,了解技术的先进程度与等级,掌握技术发展的方向,采取多种方式经济合理地利用专利技术,平等地参与技术市场的竞争,寻找适合企业的技术类型。

(3)中小企业要明确国家对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资金以及加速折旧等支持措施,用足用活国家给予的政策,尤其是国家对中小企业给予的科技贷款。

虽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给中小企业提供有利的发展机会,但也会给中小企业带来激烈的竞争。创业者应清醒地认清这一点。

(四)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一定时期社会文明发展的一般状况。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社会的文化环境始终影响着企业。因此,制定企业经营战略,决不能忽视文化环境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1.企业的社会环境

企业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阶层的形成与变动、人口结构与人口流动、社会权力结构、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等因素。它们的现状以及变化必然会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比如,交通发达导致人口分布与流动的变化,就会改变相关企业的商业活动条件;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为快餐业的发展提供了商机;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工作与生活方式的改变,为教育与科技产业及其他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企业的文化环境

企业的文化环境是指由哲学、宗教、语言、文学与艺术等要素构成的环境系统,它们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多为间接方式,但却不容忽视。比如,一个企业要进入我国某个边境市场,就必须遵守当地的宗教习惯及规矩,必须理解和遵守当地的风俗与禁忌。

对于有创业风险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更大。不少人认为发展我国民族高新技术产业欠缺的只是创业资金这一东风。事实上,风险投资并不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灵丹妙药,它的正常运转需要很多条件组成的一个“生态环境”,在这个环境中,高科技开发和风险投资的结合只是市场行为,是高技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文化氛围对其影响甚大。正如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所指出的,不要把硅谷看作是高技术产业,应该认为它是做生意的好地方,而所做的生意碰巧技术含量高;不要把硅谷看作是一种经济机制,而应看作是一个“生态环境”,它为高技术及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了合适的土壤和气候。硅谷的贡献在于制度和文化方面,源于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所倡导的“建设性破坏”思想;优美之处在于它那种能够产生相互激励的文化结构,这包括对失败的宽容;对所谓“背叛”的宽容,即企业人员的流动和企业内部的不断分离;喜爱寻求风险;团队变化的热情;论功行赏;对技术的迷恋胜过金钱;合作精神;公司的多样化以及每个人都可以成功的信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