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消除误会最讲究语言技巧 遵守话说三分、点到为止的原则

古人说得好:“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批评自己的人,一般都是真心对待自己,希望自己能改正缺点,朝着好的方面发展,对被批评者可谓是一片忠诚。但是,忠言毕竟难以入耳,让人不容易接受。所以,当你要为他人献上忠告或给予批评、指责的同时,必须用好自己的脑,管好自己的嘴,说的话既要切中要害,又不能一下点破,遵守话说三分、点到为止的原则,这样别人对你的“忠言”才能听入耳、记在心。

如果不讲究方法,有些忠告一说出来,有时还可能引起他人的误会,达不到自己预期的效果。遇到这种情况发生时,不妨话说三分,点到为止,像这种似有似无的忠告或指责,往往比直来直去的效果要好得多。

历史上这类事例和教训很多,比如商朝末年的纣王,昏庸无道,比干丞相为了江山社稷,多次向纣王进谏,纣王不但没有将他的进谏听入耳,记于心,反而将其剖心处死。因此,我们在社会上打拼,目的是为了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这些教训不能不吸取。你只要细心观察,在我们周围总有一些人,嫉妒别人的能力比自己高,才学比自己渊博,遇到这样的人,如果你依然直接向他进献忠言,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不欢而散。

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把忠言说到他人心坎里呢?

一、我们的忠言要体现出“忠”

忠言首先应该是对他人诚心诚意的关怀。当你对某人提出批评时,如果对方发现你并不是为了关心他才批评他,而是出于你个人的某种意图,他马上会站到与你敌对的立场上。诚然他在某些方面可能做得不对,但是他可能有难言的苦衷。所以,我们说忠言的同时,还要体谅他的难处,不要一味地强求或大加责难。必要的时候要深入他的内心,帮助他彻底地解决“心病”。

二、我们的忠言要从实际出发

忠言要想获得他人承认,必须对真实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不要捕风捉影。只有了解了事实,你才能清楚地判断提出忠告是否真的有必要,提出忠告的角度怎么选择,忠告以后会有怎样的效果。倘若你是公司的一名职员,对公司的计划背景等缺乏了解时,就对其提出自己的看法,那么你不可能获得上司的信赖。相反,上司还会认为你思考问题不够周到。所以说,不了解他人的意图,就对他人的行为妄加非议,他人会认为你没有诚心,缺乏责任感。尤其是,你如果仅凭借听到的小道消息忠告别人,则极容易引起误解。

三、献忠言要选择措辞

掌握了事实真相和对方的心理后,就该拿出勇气来敬献忠言,指出他应该改善的错处。当然,一定要注意你的措辞。如果你是一名管理者,就不应用这种口气对下属说话:“像你这样的年轻人太自以为是”“你这样说太可笑了……”作为一名领导,诸如此类的措辞永远都是失败的。

四、献忠言要注意场合

忠言不是随便什么地点都能说的,特别要注意,提出忠告,切忌在大庭广众之下。因为提出忠告的时候可能会涉及他的短处,触动他的伤疤;而每个人都有自尊心,被当众揭短时,很容易下不了台,从而产生抵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你是善意的,他也会认为你是故意让他在大庭广众之下出洋相,那么如此一来,你真的做了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

五、献忠言要把握时机

张口就要忠告他人的人,是一个没有脑子的人。比如在当事人感情冲动的时候,切忌不要提出忠告。因为在他冲动的时候,理智起不到半点作用,他也判断不清你的用意。这时提出忠告,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是火上浇油。

六、忠言必须简洁而突出重点

我们向他人提出忠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简洁中肯,按照“一时一事”的原则。若是再回溯起对方过去的缺失,并予以责备,当然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不理睬你的好心。所以要掌握重点,不要随便提及其他的与之无关的事情,这是敬献忠言时很重要的一个方法。

七、忠言要给对方留有回旋的余地

我们向他人提出忠告时,不能把话说得太死,把对方的路堵死,将他批评得一无是处。有些事,有些话,该隐藏的还是要隐藏,否则很容易引起对方的逆反心理,形成破罐破摔的局势,最终导致你的忠告不仅无效,反而被别人误会你存心不良。这就是说,你在提忠告时要有一些说话的技巧,在含蓄的指责同时,不妨加些赞美,比如:“你平时工作很努力,表现得也很积极,唯一的一点小毛病就是欠缺那么一点稳重,如果做事前再谨慎些,前途就更明亮了。”用这种口气跟他说话,对方感受到的不是批评而是鼓励,肯定非常愿意接受你的忠告。

可见,忠告他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样的一个忠告,不同的提法可能会为你赢得尊敬,也有可能惹来不必要的麻烦。真正会说话的人,总是在指责他人的时候留一手,不直接点明,用言外之意来代替直截了当;总是能把话说三分、点到为止运用得恰到好处,因为这样才能给他人留有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