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

人人都知道,杯子里如果装满了水,当然再也倒不进去水了。同理,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所保留,说任何话都不能说得太满,以便容纳一些“意外”,给自己留一条后路,也就留下了回旋的余地。

不把话说得太满,懂得给自己留后路的人,都是聪明人。杯子留有空间,还可以加进其他**而不溢出来;气球留有空间,便不会因再灌一些空气而爆炸;人说话留有空间,便不会因为“意外”出现而下不了台,因而可以从容转身。

这个道理在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吃饭吃半饱,才有助于健康,饮酒饮到微醺才能体会到饮酒的快感。很多时候需要给自己留下一点空隙,只有留有余地,才会有事后回旋的空间。就像两车之间的安全距离,要留一点缓冲的余地,才可以随时调整自己,进退有据。

我们来看下面这个案例:

某单位有一项工作的难度很大,老板将此事交给了一位下属,问他:“有没有问题?”下属拍着胸脯回答说:“没问题,放心吧!”

过了三天,没有任何动静。老板问他进度如何,他才老实说:“不如想象中那么简单!”虽然老板同意他继续努力,但对他的拍胸脯已有些反感。

这就是把话说得太满,而给自己造成窘迫的危害。道理很明显,把话说得太满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就没有后退的空间了。当然,也有人话说得很满,而且也做得到。不过凡事总有意外,事情随时可能产生变化,而这些意外并不是人能预料的,我们提倡话不要说得太满,就是为了容纳这个“意外”!

名人在面对记者的询问时,都偏爱用一些比较含糊的字眼,诸如:可能、尽量、或许、研究、考虑、评估、征询各方意见等。用这些字眼就是为了留一点儿空间好容纳“意外”。

我们在工作中更应该注意。上级交办的事当然应接受,但不要说“保证没问题”,应代以“应该没问题,我全力以赴”之类的字眼。这样说事实上也无损你的诚意,反而更显出你的谨慎,别人会因此更信赖你,即便事情没做好,也不会责怪你!

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如此,当别人有求于你时,对别人的请托可以答应接受,但不要“保证”,应代以“我尽量,我试试看”的字眼。如果与人交恶,不要口出恶言,更不要说出“势不两立”“老死不相往来”之类的话,不管谁对谁错,最好是闭口不言,以便他日携手合作。

平时,我们对他人不要太早下评断,像“这个人完蛋了”“这个人一辈子没出息”之类属于盖棺定论的话最好不要说,自己的人生自己把握,一辈子要走的路很长,谁都不能保证将来会是什么样。有一个女孩对此深有感悟,她在博客里曾这样记载自己的经历:

以前的我,思想很单纯,说话干脆,不考虑后果,后来有一个人提醒了我:丫头,话不要说得太满,给自己留一些余地,否则到时会很难堪。当时我不明白也不理解,以为这有什么,说了就说了,自己还不了解自己,说不会就一定不会。可是后来我终于清醒了,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经历的事很多很多,有些事情也许可以肯定,但有些事情是说不准的,比如感情,那就是缘分,让两个天南海北的人相遇、相识、相知、相爱、最后结婚。

我和男朋友的相识很戏剧化,我俩是通过一个电话认识的,也许大家不相信,但就是那么偶然,像电影里的情节。虽然已经过去几年了,但我现在想起来感觉就像发生在昨天,那时的他少言少语、特别内向,很少和别人接触,而且我俩身处两地,在印象中他也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所以我只把他当作一个普通朋友看待。我们天天晚上通电话,引起了我周围朋友和同学的猜疑,当朋友们问我的时候,我还大笑地回答说:不是,我们只是朋友,他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我俩现在不可能,以后也不可能。就在那时,一个朋友给了我一句话:“话不要说得太满。”今天想起来,真是世事弄人,几年过去了,我们竟成了恋人。真是不可思议!也许这就是两个人的缘分!

说话不留余地等于不留退路,要么成功要么失败的简单逻辑,已不适合复杂多变的社会。那么,与其与自己较劲儿,不如多用一些缓和语气之类的说话方式。

多用一些不确定的词句,这样可以降低人们的期望值,当你不能顺利地完成任务时,他人会因对你期望不高,而能用谅解来代替不满,有时他们还会因此而看到你的努力,不会全部抹杀你的成绩;倘若你能出色地完成任务,那更让他人喜出望外,这种增值的喜悦会给你带来很多好处。因此,凡事要留有余地很重要,要时刻记住别把话讲得太满,懂得收放自如,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在适度和完美之间找到平衡。

饭不要吃得太饱,话不要说得太满。天开地阔,心高路远,凡事都应该留点余地,这是生活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