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以待人,以情感之

有两个小和尚为了一件小事争执不休,互不相让。第一个小和尚怒气冲冲地去找师父评理,师父心平气和地听完他的话之后,郑重其事地对他说:“你是对的!”于是第一个小和尚得意洋洋地跑回去宣扬。第二个小和尚不服气,也跑来找师父评理,师父在听完他的叙述之后,也郑重其事地对他说:“你是对的!”当第二个小和尚满心欢喜地离开后,一直跟在师父身旁的第三个小和尚终于忍不住了,他疑惑不解地向师父询问:“师父,您平时不是教我们要诚实,不可说违背良心的话吗?可是您刚才却对两位师兄都说他们是对的,这岂不是违背了您平日的教导吗?”师父听完之后,不但毫无怒色,反而微笑地对他说:“你是对的!”第三位小和尚此时才恍然大悟,立刻拜谢了师父。

人人都有自尊心和好胜心,在不是很原则的问题上,应让别人三分。其实,人生最可贵的是得理且饶人。而善解人意的人更能深刻体会这一点。有些时候,以情动人比以理服人更具有智慧,这样既给人留下一条后路,又可彰显自己宽容的胸怀。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美国政治家富兰克林说:“我给自己立下一条规矩:我在说服他人时,绝不正面反对别人的意见,也不准太武断,甚至不许自己在文字和语言上措辞太肯定。当别人陈述我不以为然的事时,我不会打断他;也不会立即驳斥他,或立即指正他的错误。我在回答的时候,先肯定他的意见在某些条件下没有错,再说出目前稍有不同等。这样,谈话的气氛就会很融洽。以谦虚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但容易被人接受,也容易减少一些分歧,这样即使我有错也不会出现难堪的场面;而如果我是对的,别人也较容易赞同我。”

汉朝时有一位叫刘宽的人,为人宽厚仁慈。他在南阳当太守时,小吏、老百姓做了错事,为了以示惩戒,他只是让差役用蒲草鞭责打,使之不再重犯,此举深得民心。刘宽的夫人为了试探他是否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仁厚,便让婢女在他和属下一起办公的时候捧出肉汤,故作不小心把肉汤洒在他的官服上。要是一般人,大概会将婢女毒打一顿,至少也要狠狠地怒斥一番。但是刘宽不仅没发脾气,反而问婢女:“肉羹有没有烫着你的手?”由此足见,刘宽为人宽容之肚量确实超乎一般人。

现实生活中,不少冲突都是由于一方或双方纠缠不清或得理不让人,一定要小事大闹,争个胜负,结果矛盾越闹越大,事情越搞越僵。这时,不妨糊涂一下,得理也要让三分,用宽容之心待人。得理让人,才是一种成功的处世方式。

“得饶人处且饶人”,人与人相处时,发生争论在所难免。如果在对方理亏的情况下还落井下石,故意使对方难堪,就会激起对方的反抗,甚至带来严重的后果。

在上班高峰时间,公共汽车上人很多,车辆突然刹车,一个年轻小伙子不小心踩到了一位老大爷的脚,老大爷张口就说:“你没长眼睛啊?看我岁数大了好欺负是不?”

小伙子本来是想说一句对不起的,可老大爷的话惹恼了他,他有点不悦地说:“踩了就踩了,也不是故意的,我怎么欺负您了啊?”

老大爷瞪着眼睛说:“你看你看,刚说你两句就来劲了!我看你那样儿,监狱里刚放出来的吧?”

小伙子听完此话,立刻火冒三丈:“你这人怎么说话呢?”边说边挥着拳头要打人。车里的人连忙拦住左劝右劝,好不容易才让他俩消了气儿。

这位老大爷的做法就是典型的得理不饶人。本来年轻人踩到他的脚正要道歉,可是一听老大爷这讽刺的话心里自然不舒服,反驳了几句,老大爷就更加生气了,觉得这年轻人不懂礼貌,火气就越生越大,话也更难听了,以至于年轻人气得要动手打人。

在餐馆中,也常发生类似的事。

“小姐!你过来!你过来!”一位顾客高声喊,指着面前的杯子,满脸寒霜地说:“看看!你们的牛奶是坏的,把我一杯红茶都糟蹋了!”

“真对不起!”服务小姐一边赔着不是,一边微笑着说,“我立即给您换一杯。”

新红茶很快就准备好了,碟子和杯子跟前一杯一样,放着新鲜的柠檬和牛奶。小姐将茶轻轻放在顾客面前,又轻声地说:“我是不是能建议您,如果放柠檬就不要放牛奶,因为有时候柠檬酸会造成牛奶结块。”

那位顾客的脸一下子红了,匆匆喝完茶,走出去了。

有人笑问服务小姐:“明明是他不对,你为什么不直说他呢?他那么粗鲁地叫你,你为什么不还以颜色?”

“正是因为他粗鲁,所以要用婉转的方式对待;正因为道理一说就明白,所以用不着大声。”服务小姐说。

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有的人遇事若占了上风,便盛气凌人,咄咄相逼,非要别人低头求饶,方能熄灭心头之火,好像不如此就有损自己的颜面和尊严。凡事都有一个度,若固执而不知变通,好走极端,超过了度的界限就必然会走向谬误。生活中遇到纷争,双方若能平心静气地讲明道理,相互谦让,宽容大度,则有利于化解矛盾,消除隔阂,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妙语点睛

如果能够有一颗善解人意的心,有理也能让兰分,那么,很多不必要的冲突与争执就可以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