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孩子遇事要有自己的主见

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悦悦今年4岁,我发现她有这种倾向,就是比较喜欢跟在别的孩子后面,不管比她大还是比她小的孩子,别的孩子说什么,她就说什么,别的孩子跑动,她就紧跟其后,甚至别的孩子摔一跤,她也往地上一跪,嘴里还嘟囔说:‘我也摔啦’,看着又好气又好笑。我想请问专家,孩子的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引导?”

专家认为,像悦悦这样的行为是典型的缺乏自主性的表现。孩子之所以遇事没有主见,人云亦云,跟家长平日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总是自己帮孩子拿主意,自己说了算,不准孩子违背自己的意愿,家长的这种做法导致孩子产生心理上的依赖,以为总有人在拿主意,自己只需要跟着做就行了,久而久之,就成了别人的“跟屁虫”和“应声虫”。再有,一些孩子出于“取悦”他人的心理,总是刻意去迎合他人,以此来获得亲近与赞美,这样无原则地“听话”导致孩子变得没有主见。

人云亦云、没有主见的人生是可悲的。一个缺乏主见的人就像墙头草一样,随风摇摆,没有固定的方向,这样的人得不到很好的发展;一个没有主见的人只会任他人摆布,得不到他人真正意义上的欣赏与尊重,更有甚者,还可能被他人利用,成为无谓的牺牲品。因此,培养孩子的主见很重要。要把孩子培养成有主见、不随波逐流的人,家长可以看看下面的故事,兴许你能从中受到一些启发:

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她是一个出生于平民的女子,她的成功得益于自己有主见的个性。

很小的时候,罗伯茨先生就谆谆告诫她千万不要盲目迎合他人。她的人生之路的成就都源于父亲培养起来的高度自信!

小时候,她幻想能有机会与同学们自由自在地玩耍。有一天,她终于鼓起勇气和充满威严的父亲说:“爸爸,他们都在玩,我也想去。”

罗伯茨脸色一沉,说:“你必须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因为你的朋友在做某件事情,你就也得去。你要自己决定你该怎么办,不要随波逐流。”

接下来,罗伯茨口气缓和地说:“一个人要有主见,有自己的判断力,有自己的理想才行。如果凡事见别人做什么你也去做,那将跟他们一样没有个性。随波逐流只能使个性的光辉淹没在芸芸众生之中。现在是你学习知识的大好时光,如果你想和一般人一样,沉迷于游乐,那样一定会一事无成。我相信你有自己的判断力。”

父亲的话让小玛格丽特非常震撼,从此她变得有主见多了。

玛格丽特所在的学校经常请人来校演讲,每次演讲结束,她总是第一个站起来大胆提问。不管她的问题是比较幼稚,还是比较尖锐,她总是充满好奇地脱口而出,而其他的女孩子则往往怯生生地不敢开口,她们只能面面相觑或抬眼望着天花板。

这样的家庭教育培养了玛格丽特的高度的自信,成就了她精彩的人生。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中国的教育制度把孩子训练得十分驯服,从小灌输要听大人的话的思想,不允许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像爱因斯坦自称的‘离经叛道’,这种教育方式只能培养出守业型人才,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

在此,家长可借鉴罗伯茨的育子方法,从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鼓励孩子遇事要有自己的主见。具体做法如下:

1.给孩子自由,让他们尽早离开家长的怀抱

每个孩子都喜欢生活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但长期这样将会毁了孩子的一生。如果家长不能给孩子锻炼的空间,孩子就难以养成自立的品格,遇事时没有主见也就很自然了。

有一位善良的妈妈,疼爱孩子到了极限,孩子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这位妈妈送他上学还要费力地背着他走,直到离校门口几十米远的地方,才不情愿地把孩子放下来,再看着他安全地走进教室,才肯放心地回头……

难以想象,一个离不开妈妈呵护的孩子,如何才能培养出独立、自主的意识呢?当然,这样的孩子更谈不上遇事会有自己的主见。

2.给孩子表达意愿的机会

很多家长习惯于事事为孩子做出决定,而很少征求孩子的意见,如果孩子不遵从,家长就大加指责,说孩子不听话。其实这种教育方式封闭了孩子表达自己的机会。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家长要给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意愿,如此才能让孩子自主思想、自立做事。

3.让孩子自己选择

孩子的自主性一般表现在他的选择上,但家长由于怕孩子自己选择错了,总是不敢把选择的权力交给孩子。这样孩子就永远学不会选择,永远没有自主性。

谢军是享誉世界的国际象棋大师,获得过多项世界冠军:她之所以有今天,与父母给她独立自主的机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982年,谢军12岁,小学快毕业时,是升重点中学还是学棋,两条路任她选择。谢军和她的一家人,似乎都处在十字路口上,需要决定前进的方向。谢军在小学6年中,7个学期被评为三好生。学校当然要保送她上重点中学。这样品学兼优的孩子,谁见谁要。国际象棋的黑白格同样牵引着谢军和她的一家人。真是举棋不定。是走妈妈的路,将来进高等学府,还是当运动员呢?谁也拿不定主意。还是妈妈做主,她叫来了女儿,用商量的语气说:“谢军,抬起头来,看着妈妈的眼睛。你很喜欢下棋,是不是?”这是母亲对女儿选择道路的提问,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女儿将来命运的提问。家庭是民主的,对孩子采取了审慎的商量的办法,充分尊重女儿的意见和选择。谢军目光坚毅、严肃地看着妈妈的眼睛,坚定地说出7个字:“我还是喜欢学棋。”母亲得到女儿的回音后,她同意谢军的选择,同时又极其严肃地对女儿说:“好,记住,下棋这条路是你自己选择的。既然你做出了这个重要的选择,今后你就应该负起一个棋手应有的责任。”一个12岁的女孩能懂得和理解这段话吗?也许思维发达和超前的谢军,听懂了妈妈的话,了解了父母的良苦用心。

应该说,母亲和女儿的这段对话,谢军会受益一辈子。假如当初没有这段话,或者是父母包办决定女儿的前程,就不会有今天的谢军,中国也就没有今天的国际象棋“女皇”了。

家长对孩子自主选择的尊重,可以随时随地体现在最简单的日常生活中:

(1)吃的自主。在不影响孩子饮食均衡的情况下,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吃什么。例如饭后吃水果时,家长不必强迫孩子今天吃苹果,明天吃香蕉,而让孩子自己挑选。

(2)穿的自主。家长带孩子外出玩耍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穿什么衣服,切忌随自己喜好而不顾孩子的感受。

(3)玩的自主。不少孩子在玩游戏时,并不想让成人教给他们游戏规则,更愿意自己决定游戏的方式,并体验其中的乐趣。家长可让孩子自己选择玩具和玩的方法,这样做可以极大满足孩子的自主意识,帮助他成为一个有主见的人。

4.用启发式的话语代替命令

很多家长在要求孩子做事时,往往喜欢使用命令句式,如“就这样做吧”、“你该去干……了”。这种语气会让孩子觉得家长的话是说一不二的,自己是在被强迫做事,即使做了,心里可能也不高兴。

家长不妨将命令式语气改为启发式语气,如“这件事怎样做更好呢?”、“你是否该去干……了?”这种表达方式会让孩子感到家长对自己的尊重,从而引发孩子独立思考,按自己的意志主动处理好事情。

5.耐心倾听孩子讲话

耐心倾听孩子讲的每一句话,鼓励并引导孩子自由地表达思想,既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尊重,同时也能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家长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注意:

(1)静听孩子的“唠叨”。很多孩子大都喜欢唠唠叨叨地讲他见到的一些人或事,家长千万不要嫌孩子啰唆和麻烦,因为这种“唠叨”恰好是孩子自主意识的最早的体现,他是试图向成人表达他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因此,家长不仅要静听孩子的“唠叨”,还要鼓励孩子多“唠叨”。

(2)勿抢孩子的“话头”。不少家长在听孩子讲话时,有时会觉得孩子的语句、用词不够成熟,喜欢抢过孩子的“话头”来说,这样做无疑是剥夺了孩子说话的机会,同时也会让孩子对以后的表达失去信心。

因此,在孩子想说话的时候,即使他词不达意,家长也应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把意思表达出来,而不能抢做孩子的“代言人”。

(3)留意孩子的“报告”。家长可随时随地提醒孩子注意观察事物,给他们探索的机会,观察之后,还应问一问他看见了些什么,学会了些什么。当孩子向家长作“报告”时,家长要留意倾听并适时点拨,这样会令孩子受到鼓舞。

(4)聆听孩子的“辩解”。当孩子为自己所做的事与家长争辩时,家长千万不能斥责孩子的“顶嘴”,要给孩子充分的辩解机会;当孩子与他人争吵时,家长也不需要立即去调解纠纷,可以在旁聆听和观察,看他说话是否合理,是否有条理。这对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大有益处。

6.提高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

成熟的人能够客观地判断人物和事物的是与非。而控制能力差的孩子往往会看别人怎样做,自己就跟着别人学,难免会没有自己的主见。所以要通过成人对孩子行为、言语的客观评价,逐步使孩子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是与非,从而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7.让孩子学会说“不”

一位妈妈曾写下了下面一段话:

慢慢地,我意识到,儿子已经是大孩子了,应该有自己的想法了。于是,找了一个合适的时间,我开始与孩子聊天。

“如果你吃饱了,妈妈还让你吃饭,你会怎么做?”我问孩子。

“我告诉妈妈我已经吃饱了,不吃了。”孩子说。

“如果你正在写作业,妈妈过来和你聊天,你会怎么做?”

“我会告诉妈妈我正在写作业,请不要打扰我。”孩子认真地说。

“儿子,今天你的回答都很对,都很精彩。你要记住,不要盲目地相信大人,有自己的想法就要大胆地说出来,大人们不会因为你的拒绝而不喜欢你,相反,我们会认为你是一个很有主见的孩子。”

后来的很多事情都证明,我鼓励孩子学会说“不”是正确的。

从此以后,孩子变得不再盲从。

人生之最大悲哀,莫过于遵循别人的意愿去行事,让别人替自己选择。生命当自主,一个没有主见的人,不会享受到创造之果的甘甜。自主是创新的激素、催化剂。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敢于对别人不合理的要求说“不”。让孩子从小学会有自己的主见,不人云亦云,将会使孩子充满自信,充满创造性,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