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

在西方国家,孩子玩耍时,母亲一般都不紧盯着。一旦孩子摔倒了,她们往往只在远处注视,叫孩子自己爬起来继续玩,孩子也很少哭。而我们在国内常见的情况是,孩子玩时,父母亲常常是死盯在孩子后面,大声地喊叫:“别跑!当心摔着!”“别摸!那儿脏!”“别走远了,危险!”等。当孩子不小心被绊倒时,做家长的,赶快上去抱起来,又拍又哄。孩子本来并没有哭,反倒大哭起来……

许多情况下,父母的过分照顾、担心和保护,非但没有起到保护的作用,还成了孩子沉重的负担,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以下的故事揭示的就是这个道理。

故事一:

惠施和庄子都受到魏王的赏识。一次,魏王把葫芦种子给两人,要他们比比日后谁种的葫芦大。惠施为了胜过庄子,就非常用心地管理,每天坚持施肥、除草。而庄子则比较懒,很少去施肥、除草,有时间来望两眼就走了。一段时间过去了,惠施的“宝贝”竟然一株也没活,庄子种的葫芦长得倒很“风光”,不久就丰收了,葫芦个头儿还不小呢!

于是,惠施就郁闷了,他就向庄子请教:“这是什么道理啊?出力不讨好啊?”庄子说:“我不是没管理,我是在用心管理,我每次去望那两眼,就是看它们快不快乐,如果长势很好,干吗还不停地施肥、施爱呢?如果一味地像你那样爱,还不早给‘爱’死了?”惠施恍然大悟:“是我的爱害了它们啊!”

故事二:

有个猎人在一次打猎时无意中碰到了几只刚出生不久的小老虎,猎人觉得它们很可怜,就把它们带回家中精心喂养。在猎人精心照料下,这几只小老虎慢慢长大了,它们无忧无虑地生活,不愁吃,不愁喝,自在幸福。当然,它们都被关在笼子里,猎人给它们设计的笼子温暖而舒适。尽管刚开始它们还很向往大自然,但是,时间长了,也就乐不思蜀了。

可是,后来还是有一只小老虎从笼子里跑了出去,猎人到处寻找也没有找到。而其他几只呢?还在受着猎人精心的保护。

有一天,那个猎人外出打猎后再也没有回来。结果,这几只习惯了被喂养和保护的小老虎们被活活饿死了。

而那只当年跑出去的小老虎呢?它已经变成了一只野老虎。严酷的大自然锻炼了它独立生存的本领,它独自在野外时,饿了自己找食吃;渴了自己找水喝;有了伤,它学会了用舌头舔伤口;遇到敌人,它知道怎样保护自己。正是这种独立的、不依靠别人的习惯,使它在大自然的环境里顺利地活了下来。

这两则故事不正说明了,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有些时候,过多的“爱”,过度的保护只会阻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使其各方面的能力,不能随着年龄长大而得到相应提高,从而使他们产生自卑、抑郁的感觉。具体表现在:

1.过度的爱让孩子性情软弱

专家认为,父母溺爱孩子,事事都帮孩子做,会让孩子软弱无能。父母在帮助孩子时,往往无形中向孩子传达这样一个信息:我做是为你好,你做我不放心。长期这样,孩子的自我价值观削弱,遇事不敢放手去做,不能在实践中获得应有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挫折常常无计可施。

2.过度的爱使孩子不善交际

处于溺爱中的孩子,对自我的期望值过高,会在与其他孩子交往中遭遇不顺。在学校,由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就没有了“小公主”、“小王子”高高在上的待遇,心灵的落差使他(她)与现实格格不入,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中。同时,因为享受着过多的“爱”,孩子在与人交往中也只索取、不给予,或者很少给予,这很难让人喜欢。

3.过度的爱使孩子不懂感恩

独生子女一诞生就成了全家的焦点,大量无私的爱汹涌而来,孩子只是接受爱,不懂付出爱,久而久之就把别人的爱当成一种理所当然。这种没有心灵回馈的爱直接导致孩子对社会、对家庭、对这个世界缺少应有的责任感,更不懂感恩。

4.过度的爱使孩子丧失价值观

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头脑中没有形成一系列正确的价值取向。因为他们成长的环境都由家长撑着,他们很少有机会“深思”,这种“深思”在其看来也是多余的,因为家长一直都在身边。但当孩子踏入社会后,各种问题纷至沓来,孩子面对这些无所适从,往往会价值观混乱,拿不定主意,找不准方向,甚至走向堕落乃至犯罪。

总之,爱的无度,最终只能造成“无能”。一个无能的孩子又怎么能够幸福、快乐地成长起来呢?

我们知道,大自然中,彪悍的雄鹰总是显得非常狠心,雄鹰妈妈在雏鹰出生后不久就狠下心来,把雏鹰赶出家门,让它们到大自然中去磨炼,这就是为什么鹰家族能日益壮大的原因!

鹰妈妈的这种教育方式无疑是明智的,它告诉我们不吃苦难成才,温室的花朵没出息。因此,家长应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用实际行动改变爱的方式,松开紧箍的双手,把独立成长的机会还给孩子!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起来。